返回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章 我就知道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很荣幸能邀请到各位老师,也很感谢各位老师对市文物交流中心、市民俗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女领导侃侃而谈,林思成一心两用:原来请这么多专家过来,是化缘的? 大致就是十一期间,市民俗博物馆想借着黄金周旅游高峰期的便车,筹划办一期与西京市的民俗文化有关的展览活动。 但像秦腔、剪纸、腰鼓、皮影这些年年都宣传,且不止一家,大众已经有了审美疲劳。 所以兰处长别出新裁,准备以“三秦茶文化”为主题,以文物交流中心为依托,以“半展半鉴”的内容形式,在民俗博物馆筹办一期别开生面的文博展览会。 既然是文展会,展品必不可少。但民俗馆的馆藏远远不够,十一期间各馆都有类似的展会,临时借调不可能,兰处长就把主意打到这些专家身上。 一是鉴定把关:交流中心准备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突击征集,尽可能多的收集具有“茶文化”元素的文物。但因时间仓促,难免会有滥竽充数、以假乱真的现象。不想在展览会上闹笑话,就必须靠这些专家的慧眼。 一是向专家借调展品:都是本市有名的收藏家,谁手里没几件拿得出手的茶器?到时要是征集不够,就只能借用一下。 二是担任解说和鉴定嘉宾。一听有顶尖专家免费鉴定,那场面有多火热可想而知。 听到这里,林思成算是知道了,为什么那位兰处长天天给爷爷打电话? 老爷子是谁?本市有名的陶瓷研究专家、收藏家、鉴定专家。 不敢说第一,但在这个三个“家”中,哪个他都逃不过前三。也不管是征集把关、借调展品,还是现场鉴定,就没比他更全面,更合适的。 但不巧,偏偏住院了? 正乐呵呵的想着,“哗哗哗”的一阵,会议室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林思成也跟着鼓掌。 兰处长讲完,又是两位副职领导,前后一个半小时,林思成差点睡着。 然后,中心领导邀请专家到展览室,对近期征集的展品集中鉴赏。 一群人又乌乌央央的往外走,林思成依旧跟在最后面。 刚出了门,耳边传来笑声:“林师弟~” 一听称呼就知道是郝钧,林思成忙转过身:“郝师兄,好巧!” 郝钧笑眯眯的点头:“确实挺巧。” 不是,巧就巧,你这什么眼神? 还有这语气,怎么这么酸? 郝钧格外的自来熟,拍了拍林思成的肩膀:“让你来签字领钱,你都能拖一星期,钱不想要了?” 他说的是佛像的尾款,整整二十多万,怎么可能不要? 林思成叹了一口气:“师兄对不住,我爷在住院,实在是没顾上!” “和你开个玩笑,当然是正事要紧!” 郝钧压低声音,眼中浮出几丝钦佩,“事情我也听说了,你小子可以,要不是你,非整出一桩国际新闻出来!” 林思成惊了一下:案子还在侦办,消息都还在封锁状态,他怎么知道? 但随即,他又释然:荣宝斋分公司经理、北大资源文物鉴定学院驻西京分院教授……不管是哪个身份,都代表交游广阔,消息灵通。 十有八九,公安机关请他了解过嫌疑人的身份。 林思成谦虚了一下:“没师兄说的那么夸张!” 郝钧:“呵呵!” 夸张吗,一点都不! 他可太清楚这里面道道了:为了那樽佛相,白宏费了多少周折? 所以既便林长青不签字,文物公司也必然会买那樽倒流壶。 到时候一看:哇噻,填补省内空白,代表耀州窑最高工艺水平……这样的政绩不宣传,还宣传哪个? 少不了会有领导来观摩,省里少说的也得来一半,市里的肯定得全部来。 更说不定,还会装模作样的上手摸一摸。 再之后,重点宣传,公开展览:供成千上万、十万、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游客参观。 但突然有一天发现,这玩意竟然是放射源……哈哈,这他娘的何止是国际新闻? 不夸张,外媒机构知道后,保准能把嘴笑歪……那画面太美,郝钧都不敢想像。 所以,他不用猜都知道,这两天省里市里负责文博和宣传的领导有多后怕,有多庆幸。 继而,就有多感激林思成。 所以他才酸,这小子的命怎么就这么好? 郝钧又转转眼珠,又捅捅林思成:“在哪学的!” 林思成装没听明白:“什么?” “还能是什么,铀那个!” “噢,无意中翻到过几本杂志!” “什么杂志,哪翻到的?” “早忘了!” 你小子扯什么淡? 要有什么杂志,我能找不到? 关键的是,不管是碳14断代误导技术,还是干扰热释光测年技术,国外都还没怎么普及,国内都还没有着手研究。 所以,别说杂志了,连份相关的报导都没有。 知道他不想说,郝钧又呵呵一声。 两人嘀嘀咕咕,落在最后面,进了展览室,其它专家已经看了起来。 其中五六位,围着一座长台,好像碰到了什么新奇的东西。 郝钧小声给他介绍:“那位是省民艺协会副会长,从省馆退休的,和你爷爷关系不错。” “还有那位,市局鉴证中心副主任,和你爷关系也不错。” “鉴证中心,干公安的?” “你以为!” 回了一句,郝钧又指:“他旁边那位,市字画收藏协会的丁会长,副的……和你爷爷不大对付!” “为啥?” “林教授在他手里捡过漏,以极低的价格买过一幅于佑任的字帖!” 谁,于佑任,民国草圣? 林思成愣了一下:我的爷,你厉害了! 能任字画协会会长,肯定是专家中的专家。但爷爷一个搞陶瓷研究的,从字画专家手里捡漏字帖,不就等于照着脸抽? 所以,这何止是不对付,这是血海深仇…… 他当即摇头:“那我不过去了!” “林教授何等风采,你有点出息行不行?”郝钧斜着眼睛:“再说了,其它关系都好,就他一个仇人,你怕什么?何况还有我……” 呵呵? 这死胖子看热闹不嫌事大。 就挺奇怪,他没来由的这份亲近,就挺突然? 正狐疑着,郝钧推了他一把,两人走向长案。 郝钧挨个介绍,林思成挨个问好,专家们乐呵呵的点头。 轮到那位丁会长,竟然眼都不带斜的,直接当林思成是空气。 他又不是聋子,郝钧说的清清楚楚:这是林长青的孙子,西大文博系大四,且青出于蓝。 真他娘的敢吹? 林思成也不在意,跟在郝钧身后,伸头看了一眼。 几个人围着一口竹筐,四四方方,口径约半米,深有六十公分左右。挺脏,应该是好些年头没打理过。偶有裸露的地方,能看到纵横编织,泛着漆光的蔑条。 筐里装的满满当当:有刻着字的四方木盒,有雕着花的葫芦瓢,有印着花的小碗,也有包着银片的桃木夹。 更有一只,像是现代的搅蛋器,但是由竹丝编成,已然破破烂烂的物件。 大唐二十四器? 当然是仿的,但挺巧。 瓷器之外的茶器少之又少,而这筐里头大部分都是竹木器,正好属于杂器的范畴。 恰恰好,在场的杂项类专家没几位不说,还就数郝钧来头最大,名头最响。 不过他没吱声,任由丁会长指指点点,唾沫星子乱飞: “包浆太浅,蔑条太新,摆明是当代的物件。” “做工一般,字也刻的很一般。” “诗更是半文不文,半通不通,一看就知道作者没什么文化。” “这样的东西,是怎么收进来的?” 其它几位没他这么犀利,但也都认为,这东西没什么价值。 议论了几句,有人邀请郝钧:“郝秘书长,你是杂项专家,你给看一看?” 郝钧点点头,捋起袖子,边看边点评:“虽然都是手工艺术品,但年头确实不长,顶多三四十年,构意倒是挺好,但太急太燥。” 稍一顿,他想了一下:“就像是赶工赶出来的一样?” 林思成暗暗一赞:郝师兄眼力还是相当厉害的,这套东西还真就是赶工赶出来的。 有一位指了指方盒上的两行诗:“郝秘书长,这诗有没有什么来历?” 郝钧仔仔细细的读了一遍: 西湖龙井世称珍,炒制精工其技神; 嫩绿微芽甘亦冽,香清味美引游人。 “抱歉,我对诗文和字画没什么研究,肯定不如丁会长。” 稍一顿,郝钧转转眼珠,朝林思成招招手:“来,你给掌掌眼!” 话音刚落,丁会长“呵”的一笑:“郝秘书长你别开玩笑,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你让他掌什么眼?” “噌”一下,郝钧的眼睛就亮了,“丁会长别这么说,林教授知道了不好!” “有什么不好的,老林当面我也这么说:那八百块就非挣不可?” 林思成叹了口气。 要问哪来的八百块? 有关部门的老传统了,有些活动要请专家,只要人来,就有红包,俗称车马费。 老爷子虽然没来,但林思成代表参会,有关部门不会这么短视,所以他最后肯定也有红包拿。 所以,丁会长的意思是:林长青穷疯了。 仇家没跑了。 但这胖子又是怎么回事,不停的拱火? 想暗暗猜着,郝钧又捅了捅他:“你行不行?反正你爷爷肯定能行……” 林思成暗暗的骂了一句,又吐口气:“庄晚芳!” 郝钧愣了一下:“什么芳?” “当代茶圣,庄晚芳!” “噌”一下,胖子的两只眼睛直放光:我就知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