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老祖宗她不好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4 主子的心思你别猜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一问是有大户人家,每日预订二十多头猪。 再者,城门官发现每天一开城门,全城倒夜香的好像商量好的似的。排着队出城,一天三趟朝着一个方向行去,连续两天城门口都飘散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上司来检查,还以为谁在城门口挖了个大旱厕,那味道可酸爽了。 云溪镇的麦田只用了五日的时间就全部归仓,有一半的土地都已经被翻耕了一遍,要不是担心劳动强度太大,牲畜实在吃不消,估计下播进程还要在快一些。 大伙虽然不明白东家为什么如此急迫的抢收抢种,虽然每天要做的活多,可东家在吃食也变着花样的造,量大管饱,大伙想埋怨也挑不出错。 做啥不就是图这么一口吃的么! 可当大量的麦地被要求种上那什么葵的时候,庄头和里正坐不住了。 秉着农人对土地的爱惜,他们顾不上会不会被东家责骂,纷纷前来询问。 这又是搞哪一出,京城这里的庄子可从来都没有种过稻子,如今这一千亩的土地全部种活他们都没听过的东西,万一绝收了呢,他们这些人吃啥喝啥呀? 种地可从来都不是一拍脑袋能决定的事,这是不是太轻率了,大伙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麦子的,怎么一下子就改成稻子了? 说句难听的话,这不是盲人带路瞎指挥吗? 乔欣不在庄子里,石牙子目前接手所有的工作,他亲自出面招待这些老庄头。 别看人不大,可能做上管事的,那都是在一大群竞争者中历练出来了。 他笑着对来人说: “老夫人这么吩咐的,咱就得无条件执行。没饭吃,那倒不至于,咱家在老湖镇那一千多亩的稻再过两三个月就该收割了,而且这几天乔府已经储备好了一些的粮食,你们也算是乔家的人,怎么可能让大伙饿死。 再说了,世代传下来的也不定全都是好的,不然大伙哪能一直这么苦哈哈的还吃不饱? 这次抢收,不也跟以前完全不一样?那么多的新农具以前不也是没有吗?你看大伙用过,有人嫌弃不? 还是那句话,不要用我们想法去替代主子的想法。大伙如果啥都看的明白也不至于世世代代受穷了。” 王树林闻言满脸羞愧,第一个告罪退出。这有一就有二,前来质问的人也跟着离开了。 才一出门,庄头就问王树林:“你咋一句话都不说就出来了,这让咱还咋问下去呀?” “问啥呀,这地是乔家的,人家啊咋做咋做,咱们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了别咸吃萝卜淡操心。别皇帝不急太监急的。” 庄头一急就有些口不择言了,“哎哎哎,那能一样吗,他们是主子,是管事自然愁吃喝的,咱们这些人能比的了?咱就靠土里这点东西过活了,这玩意绝收了,乔家又不管了,大伙岂不是死路一条?” 王树林连忙捂住对方的嘴巴。 “这话岂能乱说,别人我不知道,但是乔家不会不管的。这些京官可是在陛下眼皮子底下讨生活,多少的顾忌一点名声。再说这里以前可是皇庄,随便提溜个人出来,谁知道背后有谁,这事你作为庄头还是能不清楚?若真到那一天,乔家想瞒也瞒不住。” 这话显然说到庄头的心里去了,庄子里人是啥样的,别人不知道t他还能不知道,有很多都是前朝宫廷里放出来的,也有是得罪贵人被流放出来的,就在这个庄子里连太监都有百儿八十个。 看似是一个庄子,实际上人心也不是那么齐整,他这个庄头做啥都束手束脚的很。 原本以为乔欣接手庄子之后会大力整顿一下人员,没想到人家是整顿了,只是整顿的是田地。 根本不管别人咋想,一上来就抢收,上至老人下至孩童,不干活的都没饭吃。 一日三餐都在田头山吃饭,根本不给往家里带的机会,哪怕是襁褓中睡着孩子都让母亲背在身上干点轻省的活计。 那庄子里原本想躲懒的,连续两天见不到一粒米粮,又听闻大伙在地头上吃的又是鱼又是肉的,满嘴油光,哪还能继续躺的下去。 乔欣才不管这些人咋想的,就是听见了,也不会在意。 有手有脚的还想饭菜送到嘴边,恐怕是走错地方了! 他们乔家可没余粮养闲人。只要肯干那就有口饭吃。这次抢收哪些人表现的如何,哪些人偷懒撒滑,她可都是看在眼里,也为日后村庄子里的人口调整提前做了一番准备。 游手好闲的,还死活不改,那对不起了,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别说她没有给过机会。 云溪镇,临水镇和老湖镇日后都要建立不同的作坊。这人员问题肯定要进行大浪淘沙般的筛选。 她不可能全盘接受这些原来的居民。 石牙子这会就在跟乔欣禀告夏收的结果。 “一亩地也就收了二石,差一点的地段二石都不一定有。大伙都习惯种一季麦子,然后再种一些蔬菜拿到城里去贩卖,换取一些米粮。” 平均一亩地还不足二百斤,这么少?扣除要上交的部分,那留在手里的粮食岂不是寥寥无几, 就这个产量大伙居然还能墨守成规的坚持这么多年,难怪苦成这个样子。 现在才五月初,再种一季晚稻还是来得及。这些都是上好的良田,只不过肥力和种子不给力,受人力的限制,没机会精耕细作,在再加上天灾等原因,可不是就落得这么一个结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是多么美好的理想。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才是最残酷的现实。 石牙子道:“这里虽然靠近清水河,可偏偏地势要高于河岸,上一个主家一直没舍得银钱像咱们镇上那样挖好引水渠,导致地里灌溉难度大,咱们现在要是打井,修渠的话估计又要投入不少人力,还可能耽误耕种。” 乔欣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选择今年打算种上向日葵。 这玩意比较耐旱,她先把种子种下,借助接下来的一场大雨,连浇地都可以省了。后期就可以腾出人手去打井和修建水渠。 至于种子从哪儿来的? 乔欣找理由出门一趟,再回来就雇着商队,这东西不就来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