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平乱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0章 天下局势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这两件大事分别是: 陈天豪攻破京师。 孟阳称帝。 永安五年冬,陈天豪率部攻入了中州。 陈部士气大振,一鼓作气,不做任何停留,直接杀奔盛京。 见反贼马上要杀到京城了,永安帝本想诏令各地前来京城勤王。 右丞相杨兴甫却劝谏道: “孟阳率大军平叛两年,不仅未能剿灭叛军,反而让叛军势力越来越大。现在陈逆已经攻入中州,孟阳不思救驾,反而陈兵羽西。恐怕他早已有了不臣之心。 若陛下固守京城,恐怕孟阳会借陈逆之手杀害陛下。 那时,我们不仅等不来援军,恐怕还会给了孟阳给陛下报仇,然后称帝的机会。” 永安帝被杨兴甫这段话吓的不轻。 他知道盛京难保,于是君臣商量之后,连夜逃离了盛京。 没了皇帝,陈天豪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盛京。 一进入盛京城。 他手下的将军们,就被盛京繁华的景象迷住了双眼。 他们再也不想走了。 当然,更不想打仗了。 所以,一进城,他们就极力鼓动陈天豪称帝。 陈天豪也想称帝,可是大琼帝国的皇帝还没有死,现在称帝,他怕不被世人认可。 众将见陈天豪不同意,纷纷找到李世昌,央求他去劝劝陈天豪。 李世昌安抚住众将,来到陈天豪面前,说道: “将军,我们现在已经攻入京师,大琼帝国已经灭亡了。大琼帝国已亡,国家无主,现在您是众望所归,理应称帝。” 永安帝准备逃亡的时候,他决定把皇宫烧了,不留给叛军一砖一瓦。 是杨兴甫劝他暂时不要烧,说,他们只是暂避叛军锋芒,早晚还会回来的。 就这样,皇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这就便宜了陈天豪。 他进城之后,哪里也没去,直接就住进了皇宫。 这几天在皇宫里住的舒服,他暗地里已经默认自己是皇帝了。 就连现在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明黄色的。 可他嘴上还是说道: “孟平还没有死,我现在称帝,恐天下人不服。” 李世昌继续劝道: “将军乃是义军领袖,天下义军均以您为尊,谁人会不服? 将军称帝,乃天命,也是众将所期望的。 何况将军称帝有三利,不称帝则有两害。” 陈天豪问道: “有哪三利两害?” 李世昌分析道: “一利为君:将军抢先登基称帝,则可成为王朝正统。进而可号令天下群雄,共同讨伐残琼。 若日后,其他人敢称帝,则为逆臣,将军也可号令天下共讨之。 二利为臣:凝聚军中将士之心。众将士跟随将军,就为了一个富贵。将军称帝,他们则可封侯。 他们为了保住眼前的富贵,定会更加卖命的为将军驱使。 三利为民:群雄听从将军统一号令,避免了各自为战,将会加快战争的结束,减少了百姓的战乱之苦。 若将军始终不肯称帝,则有三害: 一害为:若其他人抢先称帝,将军是甘居人下还是再称帝对抗?无论哪种,将军都要落入被动。 二害为,将士们始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时间长了恐怕会心生不满,离您而去。 那时大义、军队都将不在将军这边,我们日后恐怕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 有此三利两害,将军您还犹豫什么?” 在李世昌的劝谏下,陈天豪终于答应称帝了。 他决定明年开春称帝。 为什么要等明年称帝呢? 因为他要邀请各路诸侯前来参加他的登基大典。 同时,他还对外放话,登基大典,也是分封大典。 来的诸侯都会受到他的封赏,并承诺日后有事,他会出兵保护对方的。 不来参加登基大典的,他则视为敌人,日后就是他攻伐的对象。 无数的信使,从盛京出发,前往了各个义军所在地。 陈天豪在准备称帝,而孟阳已经称帝了。 在陈天豪攻入盛京后。 孟阳部下以永安帝已经遇害,国家需要雄主为由,劝孟阳称帝。 孟阳在三劝三让后,在羽西首府游仙城称帝。 并准备第二年改年号为‘中兴"。 可在孟阳刚称帝没多久,就传来永安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到了青华的消息。 永安帝在得知孟阳称帝后,大怒。 他派使严厉斥责孟阳,并责令孟阳去掉僭号,同时发兵攻打陈天豪,戴罪立功。 孟阳谋划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才称帝,他哪里肯答应。 就算他肯,他的部下也不肯啊。 再说了,现在已经称帝了,自己就算放弃帝位,永安帝日后就不会找自己的麻烦了? 孟阳把永安帝派来的使臣扣住,另派人去青华,宣读圣旨。 尊永安帝为太上皇。 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都不肯退位。 因为中间夹着一个陈天豪,他们每次都是打嘴仗,慢慢的两方达成了默契,成了两朝并立的局面。 在两方打嘴仗的时候,慢慢的,有一股流言流传开来。 那就是孟阳不是剿灭不了陈天豪,而是故意不灭。 他要借陈天豪之手,把永安帝杀了,然后他再挥师攻入盛京,替永安帝报仇。 永安帝又没有子嗣,这样他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位了。 千算万算,孟阳就是没有算到永安帝逃了。 现在孟阳也不准备对陈天豪用兵了,他准备把全部精力用来整合各个势力。 现在对陈天豪用兵,打输了自己的帝位恐怕要坐不牢了。 打赢了就坐实了流言了。 他才不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就这样,表面上,天下三分。 永安帝占据了焦侥、青华、朱卷、禺中、朝云五省。 陈天豪占据了鹿蜀、鹿吴、巴照、昌意、中州五省。 孟阳名义上控制了剩余的东部的十四个省。 可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