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奴牙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0章 军中变故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开完了军议会,周钧心情沉重,回到了自己居住的营帐。 坐下还没一会儿,亲兵队头王翃来报,说是副将李光弼,求见大帅。 周钧出言,让他进来。 李光弼入帐之后,刚想行礼,周钧止住他,又说道:“你身上有伤,坐下说话吧。” 李光弼谢过之后,坐在周钧下峰,犹豫了一会儿,开口小心问道:“大帅,末将斗胆相问,范阳战事不利,陛下是否盛怒?” 周钧看向李光弼:“为何有此一问?” 李光弼:“去年临近岁末,凉州有天使来军中,宣读圣旨。” 周钧一愣:“宫中有圣旨来了范阳?” 李光弼:“圣人下旨,褫夺我与郭子仪等数十位将领的职权,又以其他将军而代之。” 周钧一惊,沉声道:“你仔细说说经过。” 李光弼:“是,去年大约十月初,有宫中内侍来到军中,带了不少粮食和物资,说是作战艰苦,犒劳三军。众将不疑有他,纷纷谢恩。只不过,犒劳军士之后,天使未曾离开,而是住了下来,说是圣上要知晓前线战事。” “大家以为,宫中内侍要行使监军之职,倒也没有放在心上。然而,那内侍却携着密旨,偷偷联络了营中的不少将军,暗地里商议着什么。” “偏偏那时,范阳城久攻不下,士卒死伤惨重,我、郭子仪还有一众将领,都忙着战事,根本没有察觉到军营中的异常之处。” “终于,在一日的军议会上,天使带着大批军卒,冲入大帐,又当众读了圣旨,说是要褫夺我、郭子仪和一众将领的军权。” 周钧:“然后呢?” 李光弼:“猝不及防之下,吾等都被暂时收押,去问罪名,对方也不详告。军中其他将领,揣测是因为范阳战事不利,陛下恼怒,这才夺了吾等的职权。” “一直到了今年的正月二十二,大帅传来军令,说是让副帅郭子仪暂且休兵,围而不攻。军中将领觉得事有蹊跷,一番商议过后,写了一封奏折,向凉州询问,为何宫中的圣旨和大帅的军令,有相悖之处?被收押的众将应当如何处置?” “接下来又等待了一段时日,也就在前几天,宫中又来了圣旨,不再追究吾等的罪责,官复原职。” 周钧听到这里,追问道:“你,郭子仪还有一众将领,前几天才被释放?之前一直被收押在军中?” 李光弼:“是。” 周钧倒吸一口凉气,向李光弼询问,前几日来送圣旨的人在哪里。 待那送达圣旨的使者,入帐之后,带来的文书之中,除了孔攸拟好的圣旨,还有一封写好的书信。 周钧看了圣旨和书信,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周钧将所有事串在一起,从头到尾捋了一遍。 去年,房琯大败于长安,周钧收到凉州宫中要求他立即返回的圣旨。 李隆基在写下这份圣旨的同时,就做了两手准备,一面在凉州设了圈套,等待周钧回来;一面又派出天使,携密旨去夺军权,防止那些忠于周钧的将领,在得知主帅被抓之后,铤而走险,起兵作乱。 那带着密旨的天使,进了军营之后,没有着急宣旨,而是找到不少忠于李隆基的将领,说了夺权的计划。 终于,在一日的军议会上,内侍带着士卒,冲进大帐,当众读了褫夺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军权的圣旨,又让其他人取而代之。 郭子仪、李光弼和一众将领,那个时候还没有听闻凉州之变,误以为是河北范阳之战,持续数月,未得寸功,使得陛下恼怒,这才降旨换将。 周钧此时被软禁在宫中,凉州城中的谋士和将领,又在忙着发动兵变,自然无暇顾及河北。 一直到周钧成功发动了承氲殿之变,控制住李隆基,政局才算是明了。 兼知三公的周钧,当时并不知晓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被收押,后来得了空闲,看到存放已久的河北战报时,已经是正月初八。 周钧见河北战事,唐军损失惨重,便以大帅的身份,下令要求郭子仪暂缓攻城,率大军围而不攻。 这道军令在正月二十二日抵达唐军大营时,众将发觉兼知三公、代为监国的周钧,指名郭子仪收拢唐军,而之前皇帝的圣旨,却要将郭子仪等一众将领收押,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矛盾之处,不由疑惑。 大帅和皇帝,究竟该听谁的? 于是,河北中军一番合计,为了保险起见,直接向凉州朝廷上了一封奏折,询问收押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将领,是否应当释放?而这些人,是否应当官复原职? 这封圣旨抵达凉州时,周钧已经率部离开凉州城,正在赶往范阳的途中。 孔攸收到了这封奏折,立马意识到军中有变,连忙以宫中的名义,向河北又下了一道旨,其中说道,释放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人,并且恢复原职,再羁押之前传达圣旨的天使,以及那些接管军权的将领,一切等待周钧抵达范阳后再行处置。 不仅如此,孔攸派出两批快马,一批直接带着圣旨赶往范阳,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中军;另一批则沿途搜寻周钧的车队,向其汇报此事。 不料,大雪纷飞,去向周钧报信的那批快马,迷了方向,反而是带着圣旨赶往范阳的信使,比周钧早了几日抵达了唐军中营。 因此,周钧抵达中军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将领刚刚被释放出来,所以军中将领见到大帅时,都是心存疑惑,面色复杂。 正所谓阴差阳错,这中间的曲折,如果李光弼没有向周钧求证,怕是后者还要好长一段时间,蒙在鼓里。 周钧想到这里,摇摇头,对李光弼将凉州发生的一切,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李光弼越听越是心惊,最后惊呼道:“大帅是说,陛下想要禅位,所以打算除掉我们这些人?” 周钧:“太子根基不稳,又曾经在马嵬坡发动过兵变,在朝中不得人心。一旦登基,势必要清洗天下,稳固政权。李隆基如今在做的,不过是在帮他的儿子铺路罢了。” 李光弼心中惊愕,连周钧直呼陛下名讳也没在意。 周钧向李光弼问道:“年前,宫中下旨夺了你们的兵权,又以其他将领接替了你们的职位。那传旨的天使,如今可在营中?” 李光弼:“前几日,我们被释放出来的时候,麾下的士卒,就围住了那天使的营帐,禁止他出营。” 周钧:“那些接管你们军权的将领呢?他们现在何处?” 李光弼:“他们起初不愿交出兵权,后来郭副帅手持圣旨,又与其对峙,那些人才束手就擒。” 周钧点点头:“那好,你现在把一个人找来,我有话要问他。” 李光弼:“大帅要见谁?” 周钧:“郭子仪。” 半刻钟之后,郭子仪走入周钧的营帐。 发现李光弼也在帐中,郭子仪先是一愣,接着向周钧见了礼。 周钧端坐在案台后方,向郭子仪笑着说道:“去年岁末,我们三人都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你可猜到是为何?” 郭子仪闻言,似乎是早有所料,垂首说道:“临阵换帅乃是军中大忌,动摇军心不说,还有可能引发内讧,眼下是攻克范阳的关键时刻,按理来说,朝廷不应如此行事。但是,宫中不仅下了夺权的圣旨,还与大帅传来的军令,互相矛盾……子仪当时就在揣测,我、李光弼还有一众将领被夺去军权,其中缘由,恐怕并非战事不利,而是圣上打算对大帅不利。” 周钧点点头,郭子仪在政治敏感性上,要远远强于他人,这也是他日后得以善终的仰仗。 周钧盯着郭子仪,轻轻说了一句:“陛下年前时,打算禅位给太子。” 郭子仪闻言,心中一惊。 思考了好一会儿,郭子仪想通所有的环节,叹了口气。 周钧:“太子李亨一旦即位,必定会夺取军权,清洗朝堂,而他要对付的人中,首当其冲便是我。” 郭子仪:“我与李光弼,还有那些将领,与大帅素来有旧。陛下担心禅位之后,新皇无法控制局面,所以才会借故向吾等下手?” 周钧点头。 郭子仪:“正月里的凉州大朝会,陛下告病缺席,大帅却兼知三公,又代为监国,这就说明禅位没有成功。如果我没料错,陛下如今怕是已经被大帅软禁在宫中。” 周钧再次点头,说道:“既然能猜到这些,那么我就要问一句,接下来你……郭子仪,究竟打算如何自处?” 郭子仪明白周钧话中深意,答道:“大帅,子仪只有一个问题。” 周钧:“你问吧。” 郭子仪面色凝重,咬紧牙关,沉声问道:“请大帅实言相告,您是否存了废帝自立之志?” 周钧心中清楚,以郭子仪的秉性,灭唐篡国,就等于触犯到他最后的底线。 周钧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平静的答道:“我不是安禄山,但我也不是王忠嗣。” 郭子仪一怔,低头开始沉思。 李光弼在一旁劝道:“郭副帅,朝廷深恶武人,又忌惮军镇,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哪一个不是备受猜忌,最后不得善终。大帅与你我二人,如今成了新皇登基的绊脚石,如果不求自保,早晚便是死路一条。” 郭子仪向周钧说道:“郭某爱惜性命,但更加爱惜忠节,倘若大帅有篡位之嫌,我即便拼得身死,也要护大唐一个周全!” 周钧微微一笑,只是宽慰道:“你且放心,应当如何处置,钧心中有数。” 郭子仪闻言,点点头,掀开下袍,向周钧拜道:“只要大帅心系唐室,郭某愿意唯马首是瞻。” 大唐奴牙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