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守村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职业自由民心聊(外十章)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说着要看外面百姓情况的朱雄英吃了三碗土豆粉,在十几秒后挺不住睡着了。 朱元璋带着人上楼,余震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振幅越来越小,楼房安全。 下丘村盖的房子钢筋粗,按照螺纹钢的粗度,应该盖二十层已经上的楼,现在就四层。 主要原因在于砖混,那个砖无法承受。 已经准备拆掉,就说地震影响,然后盖剪力结构楼房,直接上五厘米直径的螺纹钢,先盖八层,设计是照着三十层来的,这样比较结实,成本不考虑。 拆楼好拆,砖混的爆破,正好练手,砖不要了,钢筋凿出来重新回炉。 雨一直下,证明地震改变的磁场影响的空中水汽在持续。 大人比小孩子聪明,知道吃饱了会困,一人吃一盅的土豆粉,现在继续喝啤酒。 下酒的小菜变少,茴香豆、干明太鱼丝、烤的剥皮小鱿鱼干丝、卤鸭脖子。 明太鱼丝蘸蒜蓉辣酱,小鱿鱼丝蘸芥末和酱油,鱿鱼比明太鱼腥,但下酒吃都不错。 东北人就吃明太鱼,海南人爱吃鱿鱼,因为方便,产地的问题。 卤鸭脖其实是烤鸭没烤之前给切下来的部位,不烤,鸭舌头、内脏、爪子、脑袋、翅膀全卤。 不加任何防腐剂,只能保存一天,看吃不完立即送到图书馆给孩子们啃。 杀家禽一般两种方式,一种割脖子,一种用小剪刀伸到家禽嘴里,剪断上颚静脉倒置。 下丘村采用割喉咙的方式,有血能吃,从家禽嘴里杀的话出血少,不能收集,好处是可以保存家禽的完整度。 保存时间还是短,除非放福尔马林,即甲醛。 别人不会这种技术,朱闻天会却绝对不用,村子制作的各种血,自己吃不完、卖不完就送人,养济院、图书馆…… 福尔马林他没少用,拿来保存打仗死的敌人尸体,运回来给人练手。 解剖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实物练习,一般学习雕刻、绘画,也要学解剖学,只是目前朱闻天不给外人提供这个资源。 …… 朱元璋吃粒茴香豆:“憨憨,蚕豆咱发现就这般吃最好,干了的玉带豆不如此。不过有人吃了浑身起红斑,无福啊!” “但干的蚕豆好保存,茴香豆不能用干蚕豆做,口感太差,豆类其实是致敏源,有人不能吃,与奶一样。” 朱闻天不知道朱元璋要问啥,却明白朱元璋绝对不会说茴香豆,一国皇帝平时总在村子里吃茴香豆,今天突然再提及,你相信他是闲到了? “是啊!过敏,叫……什么来着?哦!组胺反应,村子里的抗生素有的会出现,还有的疫苗也是。 今年年底前,咱大明所有的人只要年龄合适,全会完成天花疫苗接种事宜。 你说有死亡率,为何一次未报过?像没有人因接种疫苗出问题一样。” 朱元璋果然有事要问,接种疫苗有死亡概率。 “陛下,死亡率太低,偶而死一个,谁能往疫苗上归结?平时生病死人也多。 正常来说,咱大明目前的人口,也就死百十来个。 关键无法判断是否是因为疫苗的问题死亡,地方村子的人会主动认为朝廷没错。 那可是天花啊!咱们派去的人不仅仅为当地百姓接种疫苗。” 朱闻天这回明白了,他用的疫苗是减毒疫苗,按照天坛株的方式来严格制备。 下村的军士帮着村子进行各种辅助,村民们非常信任。 即便接种疫苗出了问题,村民不愿意把责任归在军士身上,只说谁家的谁命不好。 平时没有军士的时候,村子生病死亡率高,有了军士都喝开水,加上卫生防疫,以及简单的医疗手段和药材,村子死亡率下降是村民真切感受到的。 说军士接种疫苗让人死了,这几个驻村的军士偿命不? 读书、识字、算术全跟人家学的,真想让人家死? 百姓哪晓得即便接种疫苗出问题,军士也无责,朝廷不追究。 军士记录一下情况,没到回去的时候,他们不可能提前汇报,除非死人多了。 到年底,军士汇报,就知道大明各个村子的情况了,包括接种天花疫苗后的数据。 “即咱们不怕天花,以后针对敌人用天花病毒?” 胡惟庸果然想法正常,要搞生物战。 “胡参政,此法杀生过甚,有违天和。” 朱闻天不称呼对方为丞相,不像吴琳退了后还叫对方尚书,他根本没想过叫对方再当丞相。 包括汪广洋,历史上汪广洋又回来当丞相,现在不要,广州的参政挺好。 同时他更不打算用病毒和细菌的生物战,目前的武器够用。 生物战与化学战的东西他会准备,以后再说,可以不用,不能用的时候没有。 真实说起来,欧洲那里才是最不讲卫生的,所以才有了高跟鞋,是男人先穿,地上都是屎尿,不穿高跟鞋…… 还有那边人的体毛重,所以穿长筒袜遮挡,后来才有了丝袜。 体味重,就随身携带香料包,之后有香水。 欧洲男人爱美,领结了、领带了、领花了,还要弄个手绢塞上衣口袋里露出一截。 关键还不爱洗澡,这样的情况下不得黑死病的鼠疫,那才不正常。 包括同性恋也严重,这点华夏也一样,宋朝最厉害,元朝、明朝也不缺,清朝同样存在,民国的一些男旦还要服侍男人。 反正目前朱闻天不想采用这样的东西,因为天下普通百姓不管政治,只要自己能活着就不行。 那么杀掉或者捉住外面势力关键的领导人物即可,非为屠城。 天花病毒可不仅仅是本身的死亡率,正常来说三分之一的死亡率。 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口密集区,死了人之后,人的尸体会腐烂的,就不是天花病毒一种致死因素存在了。 经济生产也停了,活着的人茫然。 因为不是一个人生病,一病很多年,家人已经准备好了其去世的心理。 突然爆发疾病,突然人就没了,习惯中的人消失了,习惯的生活收入来源不够了…… 大明的目的难道是杀人与征服?不,大明是先让自己国力增长,然后那么大面积的土地还没人占,过去占了。 同时需要其他地方提供资源,人都死了谁给大明提供资源? “胡参政,咱大明眼下技术好,就那个宫中生产出来的清凉油,对于炎热的地方人来说是神物,咱有手段解决小问题。” 朱闻天说着拿出来一盒清凉油,就是他那时候一样大小的盒子,只是没有同样的印图案。 这东西当时在东亚东南亚很厉害的,后来到了非洲,一小盒清凉油能换大量的东西。 再然后就不行了,人家非洲国家的人也知道这玩意儿的成本。 “你咋还带这东西?”胡惟庸更好奇憨憨为何随身携带清凉油。 “哪是我带的?桌子的小抽屉里有。” 朱闻天拉开一个非常隐蔽的小抽屉,把清凉油放回去。 朱元璋那边也找了找,发现确实有,桌子的小抽屉非常小,不是大的那种。 他看看里面的一些应急东西,笑了:“怕有人中暑啊!咱看到了藿香正气水。” 其他人纷纷找抽屉,然后看里面装的东西,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安宫牛黄丸等急救东西,全有。 “叔叔,铁板鸡架还有没?” 这个时候太子妃想吃东西了,准确地说是太子朱标想吃。 朱标不知道为什么,非常爱吃鸡架,这个东西换个说法叫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说明一个问题,古代的人不会吃,至少不会做铁板鸡架,烤鸡架自然不怎么好,越烤肉越少。 铁板可以把鸡架的骨头给压酥了,新鲜的鸡架这么做,吃骨头咔嚓咔嚓的很香。 铁板鸡架的发明才是划时代的,因为它不需要再像烤鸡架一样刷油,它本身就出油。 只要裹上一点点面,那么吃起来就觉得肉多。 当然,下丘村的鸡架未剃那么干净,刻意留的肉,就为了炖、炒、烤、炸、铁板用。 有人去取了鸡架,顺便把铁板的工具带上,带十个,官员万一也想吃呢! 朱闻天亲自上手处理朱标想吃的鸡架,朱标过来站在旁边看,他就愿意看憨憨做饭。 他发现憨憨做饭有种韵律,叫人瞧着特别舒服,还未吃就先馋了。 “憨憨兄,这种油,你从来不让咱们吃,却在做菜的时候卖给百姓,如此好吗?” 朱标看着铁板鸡架出油,他觉得自己不能吃的东西,叫百姓吃,似乎…… “咱们不缺脂肪,吃这个后不吸收,增加身体负担。 其实饱和性脂肪一样会被吸收,跟胶原蛋白一样,身体有需要才吸收,没有需要你吃再多的皮冻也白费。 百姓缺油脂,饱和性的他们依旧能吸收,对身体有益。 一个干力工的人,不存在高血脂的情况,除非他有特殊疾病。 饱和是相对的,身体需要是绝对的,身体在某些东西饱和的情况下,你再想摄入这样的东西就是有伤害。 你血脂高,我给你吃不饱和的也一样不行,那得降脂肪。 这种东西没有好与坏的区分,只在于你自身条件和需求关系。 你连饭都吃不饱,我跟你说吃米饭和面粉这样的碳水化合物对身体不好,你不打我?” 朱闻天再次强调动态平衡关系,饱和脂肪不是绝对不吸收。 吃多了脂肪会得脂肪肝,然后肝硬化、肝腹水、肝癌。 一直不吃蛋白和脂肪,以及糖类也少,同样是肝腹水,很多缺营养的地方,小孩子干瘦,但肚子大,那就是营养匮乏性肝腹水啊! “是呢!”朱标笑笑:“咱村子给咱们提供饮食,从来都是平衡。那这油……还是送到盒饭店?” “已经不了,盒饭店吃饭的人其实很多身体不错,他们不缺脂肪了,缺蛋白质,给他们吃豆制品。 这油最后会提炼出来,荤油经过提炼、过滤,加点盐,送到缺少油水的地方百货商店,百姓拿户口本买,很便宜。 目前除了个人的户籍带照片的,还要有户口本,是以前的户籍册。 不过不再有工匠、疍民、军户、猎户之分。 职业自由选择,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整,你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 都想种地,地少,自然就选择其他职业,引导即可。” 朱闻天又说起户籍制度,也就是历史上未来七年后的黄册。 黄册放在玄武湖了,黄册记载户种和百姓的土地面积,地方每年记录,十年一整理上报。 说明历史上的明朝国家经济发展太差了,想自由不行。 跟那时的建国后一样,给你限制住。 国家领导层自己都茫然,只好先限制,出们开介绍信,刚建国怕动乱,说白了学明朝时期。 朱闻天不在乎啊!武器好,主力军队都听话,给百姓职业自由,等再过上两年,百姓随便溜达。 不远处的户部尚书马贵盯着一个铁板鸡架的设备:“说实话,咱最佩服下丘村的此物,鸡肋硬是给靠出油来,裹一点面,鸡肋又香又脆。 只是……呃……放宽了户籍,农户不种地、工匠不做工,当如何是好? 世人皆知行商赚钱,待商者无贱籍,岂非皆效锱铢之事?” 马贵提出疑问,他怕大家全去做买卖,商人确实重要,经济生产更重要。 商人属于贱籍,不允许穿绫罗绸缎,怕他们那么穿,其他人受不了,都想去经商。 伎女也是贱籍,同样怕女的觉得如此来钱快,都去干这种事情。 朱闻天看鸡架压差不多了,取出来放到旁边让朱标自己看着是直接刷调料,还是自己撕着蘸调料。 又放个鸡架:“不是所有人俱会经商,咱华夏人有个特性,但凡能够种东西的地,只要不是灾害与打仗,便不会让地空在那里。 看外面的市场,东边有个小土包,土不好,无法种东西。 以前偶尔有人从那里取土和泥糊墙,现在看,不晓得谁给种上了大豆、紫苏。 都该收了,没有地震的话,两者全应该收拢好。 你叫一个有田地的百姓去经商,他不会答应,他害怕。 而匠人,他们本身就在经商,做出来东西卖掉,出卖的是技术。 军户说不想当兵,实则当兵会死人,同时收入少,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看咱大明水师的收入多少?尤其是去远处的舰队水兵。 再看其他地方军队的福利如何?加上好的武器,保障了生命安全。 行业的自由在于为一些有想法的百姓提供新的出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 所有的计划经济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所有的市场经济都有计划。 下丘村原来即便卖个冰糖,都要计划,担心被收拾。 计划经济实施的百货商店,在地方难道不是市场经济行为?” 朱闻天说话的声音很大,让其他人听见,行业自由化,土地性质不能改变。 计划经济发现缺少食用油,就通过市场手段来让百姓种油料作物,提高油料作物的收购价格和成品油价格就行了。 而不是把一种商品的价格用行政手段来限制,明明人家能卖五文钱一斤的东西,你不让人家自己卖,非要两文钱收,三文钱卖,这不行。 商人囤积居奇,想要提高某种商品的价格,这时只要朝廷从其他地方调集商品,把价格砸下来就可以了。 若全大明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全涨,需要商人们拿出来大量的金钱,商人还不具备那个实力。 同时百货商店有货,大明有官田,官田属于朝廷,种什么东西由朝廷说得算,会进行平衡。 商人敢联合,朝廷宁肯赔钱,也要让商人倾家荡产。 给脸不要脸,就临时加增某个商品的税,百分之一千够不? 商人想把这个税转嫁给百姓,即消费者,那么贵,百姓买不起。 像炒葱姜蒜,它们有保存期的,商人联合收购大葱,要卖十文钱一斤,加十倍的税,让你卖一百一十文一斤,卖吧! 又不是粮食和盐,非生存必须品。 像炒粮食和盐,那可就违法了,不是市场经济问题。 “咱知晓了!”马贵听懂了,他拿望远镜看那个小土包:“雨后太阳晒晒就该收了,谁种的?还给紫苏地扎了稻草人呢!” “问问。”被改变历史的户部尚书颜希哲出声。 历史上他去年还当户部尚书,今年应该当山西行省参政。 结果晋王朱棡非要让下丘村跟着过去看看自己的封地,顺便就把北面的地方顺便给解决了。 用不上颜希哲,他继续当户部尚书。 历史上今年的户部尚书最多,因为朝廷缺钱,发行大明通行宝钞,户部事务多,故此安排一堆尚书,足足七个。 现在更多,银行都出来了,户部忙,各地的种植、养殖,全归户部管,还有税收。 颜希哲说问问,就有人跑过去,不长时间打电话过来。 “在那里做买卖的人一起种的,其他地方有空处,同样种,准备收了后给下丘村,下丘村给大家安排了好的地方,花钱不少。” 电话里给出如此答案,有人负责浇水和除虫,有人甚至在旱的时候灰大,把紫苏的叶子给用喷壶喷干净,如此收了能当药用,又干净又完整。 “无怪乎没有人偷摘,摆摊的昼夜不止,总有人在那外面,他们会看着。” 礼部尚书吕本露出恍然的神色,他通过望远镜看紫苏种植的地方都心动,长得太好了。 那大叶子,拿回家蒸个糯米豆包什么的多好啊!咋就能一直没人动。 朱樉开口:“别处也没人祸害,在河边种点黄瓜,打上架子后,有人口渴了,会小心地过去把大的黄瓜掐后面摘两个用手搓巴搓巴吃,绝对不会带回家。 咱那封地,小孩子都知道怎么偷别人的菜,偷归偷,但不能坏。 咱看到过,孩子偷小葱,属于帮着间苗,把多余的不好的小葱给拔下来,正常位置的还培培土。嘿嘿嘿嘿……” “小白菜也是!”朱棣跟着说。 秋天种的白菜属于大白菜,先长小白菜,需要间苗。 偷小白菜的人看好的株就不碰,把旁边的给拔了,主人想要吃小白菜,到地里一看,哎呀!被偷了一部分,偷就偷了吧!不坑人就行。 “是啊!百姓有时朴素,憨憨,这雨何时能停啊?” 朱元璋笑着说,突然问憨憨雨的事情。 朱闻天也想着百姓的可爱,顺口说:“不知道啊!最好是一个时辰内就停,呃……” 说完他愣住,咋又问自己天气?自己又不是四海龙王,故意的是吧?看一个时辰能停吗?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