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能:我在十一维空间轮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6章 认知理解 下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在认知心理学里,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我们脑海中已有的图式,也就是一个人已有的、跟新知识高度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想法。它是你理解一个新知识的基础。 举个例子:只有当你见过“宇航服”的图片,你才能够想象“一个宇航员穿着宇航服站在月球上”这幅画面。如果你没有见过宇航服,哪怕我向你描述得非常清晰、纤毫毕现,你脑海中想象出来的画面,多多少少都会缺点什么。 也就是说:面对一个新的知识,如果你的脑海中不存在与之相关的图式,那么你就是不可能理解它的。 你可以很接近它,也许还可能“碰巧”全对,但你无法真的“理解”它——因为“理解”一个事物,本身就意味着用相关的图式去把它拆解。但我们是不具备这个原材料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接近它,可以怎么做呢?那就是“讲清楚”跟“简单化”两种方式。 讲清楚,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宇航服是什么样的,它的头部是什么,身体是什么,材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设备、功能……让你哪怕没见过,也能大致想象出“它大概是什么样子”。 而简单化呢,实际上就是把它降维,用与之相似的概念,来大致地把它模拟、描述出来,避开那些我们不具备的图式,用那些我们熟悉的图式来替代。 也就是告诉你:宇航服呀,其实就是个充气的玩偶装,你就这么理解就行了,不用想太多…… 打个比方:图式就像材料。需要某种特定的材料,才能搭起某种房子。如果不具备这种材料,你也可以用别的材料去模拟,但搭出来的结果最多就只是“看起来像”,两栋房子的性能一定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简单化”的方法一般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这么几种:举例子,打比方,作类比……也就是用你所熟悉的事物,去描述你所不熟悉的新知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信息的丢失——毕竟它们本质上就是不同的两个东西。 因此,这些手段,一定只能是辅助,而不能是主要手段。 所以,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永远都不是“简单化”,而是“讲清楚”。 也就是说,如果我需要用到一个陌生的概念,我会想办法努力去向你讲述它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原理和场景,让你尽可能增进对它的信息——这是“讲清楚”。 但我不会为了方便阅读,把这个概念“简单化”,用你更加熟悉的日常语言去替代。因为这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尊重读者的表现,它预设了:读者没有能力和兴趣去了解这个复杂的概念,因此才要把它简单化。 采取后者,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简单、很轻松、很生动,也可以把课程做得很浅显,但它对于你真正去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它能够给你的,也始终只是“知道的幻觉”而已。 那么,可能有朋友会问:如何判断自己是真的懂了,还是停留在“知道的幻觉”呢? 如果真的懂了,难道也不能说“这不就是xxxx”吗? 是的,不可以。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习惯,其实是一种“盖棺定论”的行为,它拒绝了一切可能性。亦即,它的目的并不是去接近真理,而是尽快结束大脑的“高耗能”和“不稳定”状态,从而维护自己心智世界的稳定。 但真正的求知,恰恰就是需要你去适应“高耗能”和“不稳定”的。 也就是说:这个习惯,跟求知本来就是相悖的。它并不是真的在接收新知识,而只是为了让自己安心:我的心智世界是稳定的,并没有什么超出我理解范围的事物。 坐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用已知的信息去解释新信息,这不是求知,而是用自己的视野,去扭曲和塑造外部世界,是对外部世界的窄化。 真正的求知,恰恰是不满足于目前的舒适圈,希望用新的信息、新的刺激来冲破它,拓展它,融合成新的边界。 所以我才说:学习是反人性的。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要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让自己不断地在“不舒服-舒服-不舒服”之间切换。 因此,一个真正“理解知识”的人,他往往不会默认自己已经彻底理解了某个事物,而是始终会保持一个开放性: 我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有没有可能还存在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不够清晰的地方? 我有没有可能遇到新的信息,来推翻我目前的假设、理解和观念? 跟我不一样的视角和观念,是不是一定是对立的?我们有没有可能都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会见到:懂得越多的人,他们对待知识、对待别人的态度,往往会更加谦卑。他们会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观点,只要他的逻辑是自洽的、严谨的,那么就可以都是正确的。参差多态才是世界的样貌。 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观点:你对于我所讲的内容,是完全可以有你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只要你清楚地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么基于你自己的需求、经验和视角出发,你完全可以有你自己的理解,不用强求跟我完全一致。 反过来,如果你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是机械地复制我的做法的话,那其实也不是在学习——你只是在生搬硬套别人的思维模式,是无法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的。 所以,一个更好的对待知识的态度是什么呢? 永远不要假设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也永远不要对知识存在轻视的心理,认为它“不过就是xxxx而已”,而是要保持审慎、开放、批判的态度: 这个新知识跟我已知的事物有什么联系? 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点,有什么差异点,分别适用于什么场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于这个新知识,我还可以去获取些什么信息,来更好地理解它? 我可以如何试着把它应用到生活、工作中? 这才是一种求知的心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就需要平时在生活中锻炼一种能力:可以在内心容纳更多信息,观察它们彼此碰撞、交织、联系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不同的叫法。我把它叫做“认知空间”,有些地方可能叫做“注意力广度”,有些可能会把它归入“工作记忆能力”……但无论如何,它们的内核是相似的:在脑海中同时容纳更多、更复杂的信息量,让大脑适应这种高耗能的状态,而不是急着把它简化、窄化。 如同我在一贯的思想观念:很多时候,慢一点,会更好。 因为慢一点,你才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这些信息慢慢碰撞,发酵,酝酿,让自己得以观察它们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让一切更加纤毫毕现。 比起你急匆匆地给它们制定一个去向,下一个定论,你能够得到的,会更多。 那么,怎样锻炼这种能力呢?不妨从这几个小Tis开始。 一、接受一个假设:世界是复杂的。 有时我们会说:世界是简单的,因为构成世界底层的原理是简单的。 有时我们又说:世界是复杂的,因为世界上各种形形色色的现象是复杂的。 那么世界究竟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我会建议的,不妨假设它是复杂的,再带着这个思路去探索。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单单拎出一条条原理是没有意义的,原理必须跟现象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 比如“万物都彼此联系”是一条原理,但单独说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它必须跟各种事物、各种效应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彼此联系”,那么它才有了意义。 再比如E=mc^2,是一条原理,它足够简单、优美,但是背后的逻辑和背景知识,需要一本书才能讲清楚。 所以,从复杂到简单,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求知的必经之路。“简单”不是一条原则,也不是一个目标,而是我们在真正经历了“复杂”之后,才能够达到的一个境界。 二、不急着下结论,而是观察全貌。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很多现象、事件,其中有一些可能是我们比较关注和在意的。这个时候,试着让自己跳出来,“走远一点”,不要急着给它下结论,而是从多个侧面去进行观察。 观察什么呢?观察事件的各个细节从不同视角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观察不同角色在其中的表态、行为、立场,试着代入进去,去感受和理解。 你也许会发现,很多事情,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完全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它其实是很难有一个“全面”的态度和结论的。 试着去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急着去规范它,这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你的视野。 三、不要预设对立,而是保持连续。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我经常说“外向”和“内向”,但一个人是不是要么全然是外向的,要么全然是内向的呢? 不是的。事实上,外向-内向不是两个极端,而是一个连续谱。你可以理解为:外向是10,内向是0,那么每个人都在这个数轴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很可能在5附近,只是稍稍靠近某一端而已。 实际上,几乎一切事物,都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连续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比如:对于一段信息,我们是不是只有“相信”和“不相信”两种选择?当然不是。如果把相信设为10,不相信设为0,我们能否保持“7分的相信”,同时也保持3分的被推翻、被否定的可能性?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是不是要么赞同、要么反对?当然不是。我们能不能“有保留地赞同”?或者大体上赞同,但是某些细节上保持反对? 试着用“1到10”的标尺来衡量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用它代替掉“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想,这样才能更接近世界的实际样貌。 四、比起关注相似,更要关注差异。 也许很多人总是会问:这个东西,跟我所知道的某某东西,是不是同一个东西? 其实,可以试着换一个问法: 这个东西,跟我所知道的某某东西,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我可以如何分别理解它们? 试着把两者同时放在你的认知空间里,让自己同时审视、注意、分辨它们,试着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揣摩它们,习惯这种耗能的状态。 你的心智世界,才会更加完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