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象升,别闹!你家女儿我不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0章 分兵,再次分兵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杨嗣昌闻声发怒,哪来的程咬金来坏我好事. 他转转脸一看,这不是崇祯四年的庶吉士杨廷麟吗? 此人虽不是自己心腹,但平日和自己还算融洽。今日为何要从中作梗? 作梗?你杨阁老太狭隘了。我杨廷麟所言皆是为了朝廷,为了大明江山。 作梗使绊之事,乃小人所为,我等君子不屑于此。 “陛下,高总监麾下猛将如云、兵精粮足,且自分兵之后并未有大战,军中军士早就急不可耐了。” “臣认为可从高总监所部选一良将西出居庸关,保卫大同即可!” 御座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深以为然,毕竟羊毛不能只逮着一个薅。 杨嗣昌哪肯轻易让自己的谋划流产,他急忙出班道:“陛下不可,兵部对高总监的任务是坐镇据守,力保京师无忧。” “且高总监还肩负诸军分粮重任,若是轻动,有恐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卢督师麾下王朴,镇守大同多年,对此地山川民情了如指掌。老臣建议召其本部兵马回援,必定事半功倍!” 扬阁老一发言,底下的喽啰们都紧跟着出班附议。 就连一直没说话的刘宇亮也是附和道:“王朴果敢勇武,可堪大任!” 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下懵逼了,这怎么说的都有道理,自己该听谁的。 犹豫、纠结的老毛病又犯了。 杨廷麟这下彻底暴怒了,你们为了争权夺利,竟敢欺君了!大同总兵王朴是什么样子,你们心里不明白吗? 他可是著名的长跑将军,让他回援作主将...还有再入卫京师的可能吗? 再说卢督师身为入援总督师,麾下只有两万人马。这昌州军情分走一部分,大同若是再分... 其岂不成了光杆司令了! “陛下,臣有话说。” 杨廷麟忍住怒意,出班尖锐直言道:“陛下有挞伐之志,大臣无御侮之才,谋之不盛,以国为戏。” “东阁大学士杨嗣昌及蓟辽总督吴阿衡内外扶同,朋谋误国,与高起潜,方一藻倡和欺议,武备顿忘,以至于此。” “以上几人该当下狱问罪!” 朱由检闻声面变,眼睛里皆是寒霜,其瘦弱的双手不由的握紧。 深知帝意的杨嗣昌大喜,你小子弹劾老夫可以,但你不该再起倡和之言。这事皇帝知道,百官知道,但大家都不说。 为何? 还不是给皇帝留脸面,要知道此事皇帝是默许的。你在朝堂之上公然指责,岂不是再打皇帝的脸。 还在修书的杨廷麟哪知道这么多弯弯绕,他一腔热血只为国为民,这些权谋之事,他不屑钻研。 “陛下,分兵则势弱,势弱则不能取胜。” “臣建议集诸路援师,交由卢督师指挥,乘机赴敌,击溃建奴,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此今日急务也。” 啪...一声清脆的声音响起。 崇祯皇帝朱由检双目怒睁,狠狠的拍了一下御座。 此乃书生之言,书生意气。 “军国大事,你怎可妄言。” 听到崇祯训斥自己,这位年轻的编修不仅不怕,反而扬起脑袋硬刚道:“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陨恨。国有若人,非社稷福。” 陛下妄言的不是我,是杨嗣昌。他是奸臣,昏臣。 有他在,大明的江山不久矣。 好啊,你这是欲除老夫而后快啊。 杨嗣昌大怒,朝廷诸臣皆碌碌无为,治国御敌策略全无。自己呕心沥血宣扬攘外安内之策,到头来却被指着为媾和之议。 这是无端指责。这是党争,是陷害!. 哼哼...一群昏聩之臣,不思救国献策,搞起内斗来倒是勇猛。 “陛下,杨编修陷害朝廷重臣,大罪也!”杨嗣昌的心腹出班诋毁道。 “放屁,臣所言皆是实言,不是陷害!你敢说方抚台没有去议和吗?” 此言一出,那心腹语塞而退。 “陛下,杨廷麟空谈误国,公然质疑朝廷决策,亦是大罪也!” 杨廷麟冷哼一声:“我太祖开国之初就规定朝堂之上百官皆可言于己见,怎么到了今天祖宗之法不可用了吗?” “这...” “陛下,杨编修熟读兵书,善谋断,知兵事。老臣认为可派杨修撰去前线效力。”阁臣杨嗣昌面带微笑,一脸的和睦,仿佛一点也没有生气。 朱由检闻声更是高兴。一方面他认为杨廷麟远离中枢,就没有人再打自己的脸了,也让他亲身体验下朝廷究竟主和还是主战。 另一方面,阁臣杨嗣昌宽宏大量,举贤不避仇,是个能臣、干臣,自己并没有看错人。 “杨卿所言深得朕心,升任杨廷麟为兵部职方主事,即刻前往保定任职卢象升大军赞画。” 请注意,是即刻! 也就是说不能回家收拾东西,立马就得滚出京师。 可以看出崇祯已对他忍无可忍了。 杨廷麟听到旨意也不气馁,他深深拜了一拜,转身离去。 这乌烟瘴气的朝堂不呆也罢。 三日后。 望眼欲穿的卢象升没有等到粮草,反而等来了皇帝的圣旨。 圣旨上首先夸赞了卢象升带兵有方,大胜建奴振奋了明军的士气。 接着又是一份封赏。 历史上本该削职的卢象升反而又升了一级。崇祯委任他为太子太保,官至从一品,在百官之上。 不过懂得都懂,这太子太保只是虚位,一点实权都没有。 然后是麾下的将领,也多有提拨。 营救出孙承宗的苏武更是再升一级为正四品指挥佥事。 接着话锋一转,言卢象升所部乃大明精锐,应分兵四出,击溃来犯建奴。 令宣大总兵杨国柱分兵八千北上救援昌州。 令大同总兵王朴带领大同之兵即刻西出居庸关防守大同镇。这其中也包括苏武的红土堡军士。 这还不算完,又把山西总兵虎大威的兵马分走一部分,分散迎敌。 两万人的大军最终只剩下了五六千人。 其中卢象升的天雄军一千人,宣镇杨国柱的中军营两千人。 山西镇的虎大威中军营两千人。此外还有曹变蛟的骑兵一千人。 整个明军大营陷入了落寞,如此分兵安能取胜? 陛下此举何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