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蒸汽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百五十二章 转任都指挥同知!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老李和小赵一行十几个民夫,扛起自己手头的农具,便拔腿往县里奔。 一般朝廷若是有什么需要广而告之的政令和告示,都会在县衙门口的广场上张贴,并且让小吏诵读。 等到老李一行人赶到县衙门口的时候,此地早就围满了清河县的百姓们。 被百姓层层包围的中央布告板下,两个小吏和四五个衙役站在板下。 为首的小吏,拿着一个用铁皮做的简易喇叭,正大声诵读着公告。 “今上怜惜百姓生活不易,特再开移民开垦令!” “辽东都司已经建布政使司了,从今以后和内陆十三行省一样,都会办学校、开工厂、通铁路!” “不出十年,辽东就会成为比肩山东的好地方!” “辽东地广人稀,只要愿意报名移民辽东的百姓,一户可分到二百亩田,不需要花一分钱!” “赐田堆肥之后,头三年产出交半税!后七年三成!” “十年之后,这块田就完全属于你的了,每亩只需要按律交三升三合五勺的税就行!” “并且,朝廷考虑到移民百姓一户无法年耕二百亩,将会以村为单位,为每村配上旋耕机和拖拉机,有此利器帮助,一户五口人,可耕二百亩地!” 正式的政令上,肯定不会写得如此白话文。 哪怕洪武帝是泥腿子出身,平常给官员的口谕和一些圣旨都是口语化的。 但是这种公布天下的政令,肯定是要经过翰林院润笔才能发出的。 不过对百姓来说,显然是不好理解那些拗口的文言文,各地负责宣传政令的小吏们,都是自行将内容口语化解释给百姓听的。 通俗易懂,方便你我他。 “辽东可是一个好地方啊,不但资源丰富,而且土地非常肥沃,虽然冬天冷了一些,但是亩产一点都不比江南低!” “只要移民了,好日子就有了……” 小吏大声的不断夸赞着辽东的好,在他嘴里,辽东都成为了比肩江南的好地方了。 围在现场的百姓们,全都窃窃私语的互相议论了起来。 其实对于辽东土地好不好,冷不冷之类的事情,还不是大家主要考虑的事情。 不管土地多坏,天多冷,二百亩田总归是可以让一家人富足的。 至于冷,对大明百姓来说也不是问题。 现在府城里因为工厂办的多,蒸汽附属物一点都不缺。 都开始给大户人家搞供暖系统了,用保温管道,将蒸汽机烧开的热水送到大户人家里,搞地暖和挂壁式供暖。 冬天房间里也一点都不冷。 就算是普通百姓,没办法用上这种高级的供暖,冬天也可以自己买煤烧着取暖,效果也很好的。 现在大明因为煤矿需求量大的原因,各地都在大力开采煤矿,煤的价格已经降到一个普通百姓都可以轻松买用了。 辽东冬天冷,根本不是问题! 老李和同伴们频频对视。 “头三年半税,后七年三成,虽然是重了一些,但是田却是不需要花钱买的。” “二百亩田,哪怕都是下田,没有个两千两白银,肯定是买不到的。” “如此算来,还是大大划算的!” “而且十年之后,每亩只收三升,这可比直隶的田税轻得多啊!” “是啊,这田税好啊!” 百姓们的重点,都放在了这田税上,不断交口称赞。 洪武帝定鼎天下后,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 故宋之时,田税是每亩一斗,以亩产两石来算,差不多是二十税一,虽比不上汉朝的三十税一,但是在历朝历代里也算是轻徭薄赋了。 而洪武帝更大气,官田每亩只收不到六升的田税,民田更是只收不到四升,相当于是四十税一和五十税一! 只是吧,这玩意实际上操作,却是另一个结果。 虽然明文规定的田税轻,但是洪武帝却又另外要求,江南一带的田苛以重税。 像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等地的田亩税高达每亩八斗,超过三税一了! 光是苏州府一府,一年就要收281万石粮米,而大明全国的田税总额也不过2900多万石。 相当于一个苏州府,就要交一国10%的田税! 直隶其他诸府,也大多要交三五斗的税。 直隶和浙江两地加起来,一年收的田税,能占据大明总田税的三分之一! 倒是江南之外的地方,严格遵从了洪武帝的收税制度,每亩民田只收三升多一点的税。 虽然说交了这么高的税之后,他们还是能够过好自己的日子。 但是平常可没少羡慕其他地方的薄税! 比照其他地方,江南的百姓是税最重的。 现在看到辽东那边的田,税收的这么少,不少人的心思都活跃起来了。 白给两百亩,税又低。 除了要远离江南这个大明安全的腹地,有可能面临北蛮兵锋的危险之外,其他方面处处都是好事啊。 “这移民,可行!” 不少清河县的百姓,都在心里暗自下了决心,要报名参加这次移民! 风险虽然不小,但是止不住收益高啊! 不只是清河县。 洪武帝新颁布的辽东移民开垦令,借助电报和火车的便捷性,在三五天内,就已经传遍了大明的土地。 北边和西南的诸省倒还好,目前都处于一个土地还算够用,地广人也稀的情况,虽然对开垦令中的只要移民就给二百亩田的政策很是心动。 但是响应的百姓都只能说是寥寥。 特别是云贵和两广地区,自己都缺人呢,哪里还有往外移的道理。 不过在江南和湖广、江西、浙江几省,以及人口大省河南,这份移民开垦令,可是引发了轰动! 有了之前燕云移民的前例,这次报名去辽东移民的百姓,积极性明显高了很多! 只不过月余,就有超过三十万户的百姓报名了,总人数超过一百五十万人! 第一批动作快的移民,甚至都已经通过了本地的筛选,被上报中枢了,就等着坐火车到山东,然后扬帆前往辽东了! 而在山东和辽东之间的海峡上,大明的运输舰,也在日夜不停的来回航线,将一船船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资,运往辽东。..net 现在快要入冬了,移民们的第一年,肯定是没得收成的,只能靠政府拨粮,下发各种生活用具。 辽东原本的驻军和民户们,也在先一步抵达的辽东布政使司各级官员的带领下,为移民们盖房,规划住址。 辽东地区怎么说也是从战国时期就断断续续的纳入中原统治了,该有的郡县和一些基础水利建设都是不缺的。 熟田其实也很多。 只是因为战乱,导致常年人烟稀少,地都抛荒了而已。 第一批移民到来后,完全可以直接住进原本就有的城池,和依着城池规划出来的新村庄。 辽东本就屯有非常多用来盖堡垒的砖头,算是军需品的一种,现在下放到地方,一两月就可以将房子都盖起来。 辽东本地的五十万百姓,再加上十万驻军,完全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多的不说,原本的旧县城修缮一下,再加上建一些新村,容纳三四十万人还是没问题的。 甚至考虑到过冬问题,火炕和壁炉也都是一应俱全的。 第一批移民还没抵达辽东,他们的“新房”就已经都建的差不多了。 各级村、乡、县级的官员,也都全部就位了。 就是手下暂时还没有几个民可以管,正翘首以盼的等待着第一批移民到来呢。 ...... 建州,乌拉城。 此地,乃是盘踞在建州的野人大部落“乌拉”的地盘。 乌拉部落一共有三万多部民,在建州土地上算的上是雄踞一地的大哥了。 只不过,此时乌拉部落,已经成为了明军在建州的指挥中心。 建州方圆大概十万公里的土地,都被大军扫荡了一圈。 不敢说完全没有野人了。 但是至少大型的,有聚集性的部落,该剿灭的都被剿灭的差不多了。 就算没剿灭的,也都全族远遁北方,不在建州了。 不过建州地界上的深山老林里,还是有一些野人残留的,大部分都是数百人为一群的小型部落。 因为他们人口少,很难进行长途跋涉的远迁,只能往深山里躲了。 暂时,大明军队也不打算费力去进山扫荡他们了。 五万多扫荡建州的部队,经过了两个月的扫荡后,此时都已经陆续回到乌拉城了。 彭克也带着镇海营的弟兄们,风尘仆仆的赶来了乌拉城,与上司蒋仁刚汇合。 之所以他们都聚集在这里。 是因为,朝廷有圣旨送来了。 乌拉城中央的大广场上,以周兴为首,都督宋晟、都督刘真,以及四个从辽东和北平调来的卫指挥使,山海关都督蒋仁刚,和彭克与魏然、李文长等一众参将,全都单膝跪在地上,恭敬的聆听圣谕。 “……设建州都司!” “……山海关都督蒋仁刚,转任建州都司都指挥使!” “……山海关参将李文长,转任建州都司都指挥同知!” “……山海关参将彭克,转任建州都指挥同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