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扬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07 章 移民?(上)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次日清晨。 紫禁城的乾清宫暖阁内满堂绯袍,一众朝臣们含笑而坐,面色淡然的与身旁的同袍小声交谈着,揣摩着今日天子召集他们众人"陛见"的用意所在。 眼下西南平定,各府县歌舞升平,厉兵秣马多时的将士们也是能够得以好生的休养一段时日。 而众人当中,表情相对而言最为凝重的便是户部尚书,胸前也是鼓鼓的,好似装有不少奏本。 随着西南战事的战果被接连传回京师,随之而来的便是战后封赏及抚恤问题,以及当地夷人的安置问题。 为此,朝中便是渐渐多出了些许关于"缩减军费开支"的声音,其中尤以占据整个大明军费预算奖金三分之一的辽东最为突出。 昔日女真建奴尚在,朝廷上下在天子的率领下众志成城,倒也无人对辽东的军费提出过异议。 但眼下建州女真已是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虎视眈眈的蒙古大汗也是元气大伤,只能被迫率领其麾下部众北狩,难有扣边犯境的机会。 如此种种之下,辽东庞大的军费便是显得有些碍眼。 尽管心中知晓天子多半不喜此举,但出于对整个国家的考虑,毕自严还是打算待会商议完西南战事的诸多问题之后,就辽东军费向天子提出些许建议。 毕竟,集结了天下精锐所在的辽镇在经略熊廷弼的经营之下,兵员几乎是满编状态,并且是"足额足饷"。 纵然是对如今的大明而言,也是一笔不容小觑的开支。 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便是由礼部尚书徐光启主导的"农政"已然初见成效,番薯及土豆这等农作物不仅于北直隶收获颇丰,就连以"苦寒"见长的辽东也是喜讯频传。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们的经验愈发老道,庄稼的收成还会在上一个台阶,困扰大明多年的"粮食问题"也会逐渐得到改善。 ... "陛下到..." 又是小半柱香过后,一道有些尖锐的呼喝声猛然于众臣的耳畔旁响起,以至于将暖阁中言笑晏晏的局面给打破。 微微一愣过后,窸窸窣窣的衣袍声及桌椅挪动的声音便是响起,一众朝臣隐去了嘴角的笑容,一脸正色的朝着门口望去,准备迎接年轻天子。 "臣等,参见陛下。" 不过是几个呼吸的功夫,在众臣翘首以盼的眼神中,身着常服,刚刚于慈宁宫探视过皇后张嫣的朱由校便是出现在众人的视线当中。 而早已等候多时的朝臣们也在首辅方从哲的带领下,朝着嘴角含笑,落座于案牍之后的天子叩首见礼。 "免礼平身。" 闻声,心情大好的朱由校便是右手在空中虚扶了一番,示意眼前的朝臣们起身。 "多谢陛下。" 又是整齐划一的山呼过后,跪在地上的朝臣们方才依次起身,并按照官职的高低,各自落座。 关于皇后娘娘有喜的消息,早在几日之前便在宫中传了出来,而以首辅方从哲为首的阁臣们也在第一时间代表朝臣,进宫向朱由校表示了祝贺。 故此,众臣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此事之上。 "西南那边的事,安排的如何了?" 简单寒暄了两句之后,朱由校便提起了正事,眼神也是不由自主的朝着内阁首辅方从哲望去。. 也许是国事有些操劳,本就上了年纪的内阁首辅竟是肉眼可见的苍老了不少,发虚也是斑白了起来,就连脸上的皱纹都是多了不少。 "回禀陛下,"见朱由校的目光望来,精神奕奕的内阁首辅方从哲便是随之起身,自怀中掏出了一封奏本,双手将其递到了朱由校的案牍之上,朗声说道:"四川巡抚及贵州巡抚皆是有奏报传来,水西宣威使安位不日便将进京请罪。" "水东土司宋万化及其麾下土司也献出了族中的丁册,向我大明请降。‘" 因为偏居一隅的缘故,这些拥兵自重的土司们在历朝历代都享有诸多特权,其中对于中枢影响最大的,便是这些土司不用向朝廷缴纳‘定税",并对麾下土地享有绝对的自治权。 而通常情况下,唯有中原改朝换代,亦或者其国力达到顶峰的时候,这些土司们才会献上丁册,以表示其归降的诚意。 ‘‘做得不错。"" ‘‘水西宣慰司是不可能留了,对于当地投降的土司也暂且以安抚为主。""轻轻敲击着眼前的桌案,大明天子朱由校面不改色的说道。 在他的计划当中,就连远在奴尔干都司的女真人都要加强管理,使其彻底融入大明的版图,遑论这些云贵川的土司。 尤其是川贵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决定着四川的稳定,而四川又与青藏高原遥相呼应,实在是重中之重。 若非顾忌到麾下将士们近年来辗转数千里,实在是有些辛苦,并且长久作战对于当地百姓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真想顺势将贵州的余下土司们尽皆废黜,是这些偏居一隅的土司们彻底成为历史的弃儿。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陛下,据贵州巡抚所奏,水西老寨尚有夷人老弱数万,不知这些人该如何安置…"" 正当朱由校思绪万千,于心中默默筹划的时候,首辅方从哲有些憔悴的声音将其拉回到了现实。 按照以往的惯例,每逢土司败亡,其空悬出来的土地及人口便会被朝廷赏赐给有功的余下土司们。 此举不但能够顺利的瓦解叛乱者的势力,同时还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开支,平衡诸方势力。 但同样的,此举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 犯上作乱的土司败亡之后,作为胜利者的土司便会全盘接受其势力,得以能够迅速壮大,并且成为能够威胁到朝廷的存在。 例如天启元年犯上作乱的永宁土司奢崇明,他便是此种制度的获益者。 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犯上作乱,彼时声名不显的奢崇明响应朝廷的号召,从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并获得了朝廷的赏赐,这才逐渐一步步壮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