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道:“艾叶好心计。此乃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啊!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雷州半岛及海外岛屿长久的管辖权!”
“要不是朝廷现在没能力海战,也不能答应。”
“臣则认为,让江山门做为我大明的屏藩,利大于弊!”
“大明初定中原,百废待兴,北方元人又虎视眈眈,海外岛屿实在是无法治理。因为分身乏术,鞭长莫及!”
“还有,就是大明现在太穷了!江山门既然如此有能力有钱,那几就让她自给自足吧。能挡倭寇在海外,我们乐见其成!”
朱允炆摆摆手,示意他们稍安勿躁,笑道:“爷爷在世时,江山门那些女人就起不了多大的风浪,现在就更不能了,各位不必庸人自扰。”
黄子澄道:“一个商人的女子,居然胆敢替江山门跑腿,实在是有些不同寻常。为了社稷的安全起见,陛下还是派人去查查吧!”
朱允炆觉得有理由,但是陆小凤送来军饷支持朝廷也是事实,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碍于颜面,他只得安排锦衣卫去暗查一下陆小凤,看看世上究竟有没有这个人。
十几天后,暗查结果出来了,在海南一带,这个陆小凤确实小有名气。她的外租更是南洋富商,生意遍布化外各处,与众多小国家都有往来。
朱允炆这才打消了心中疑虑,觉得自己是天庇佑的人,四海都来归心,顿时高兴得不得了!
只是他并不知道,明教会在这时候给自己来了一个釜底抽薪,也送军饷送人支持燕王南下攻伐朝廷大军。
……
战报堆积在案头,都是兵败的消息。
不看还好,越看越生气!
朱允炆坐在龙椅上盲目的深感忧虑,他觉得耿炳文年事已高,怕是难以应对朱棣猛烈的攻势,得想个办法扭转败局。
只是他不知道,战争,哪有一帆风顺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再多打几仗,只要摸清对手的策略,就一切都好了!
哎,小皇帝毕竟是年轻气盛,不懂军事就算了,却又要事无巨细的出手干预前方战况,纵使耿炳文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有千万条高明的制胜策略,现在也是束手束脚,何谈转败为胜啊!
此时,朝中便有人给他推荐了李景隆。
阵前换将是大忌,历朝历代都不敢掉以轻心!影响军心稳定是其一,严重了还会动摇国本!
李景隆是开国功臣,曹国公李文忠之子,自幼生长在富贵之家,熟读兵书,且仪表堂堂,就是从没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常常好高骛远,自以为是!
朱允炆听闻过此人,心中一动,觉得大家都是年轻人,年轻气盛,或许他能为自己扭转战局。于是毅然决绝的下了一道圣旨,着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为大将军,北伐燕王。
李景隆得到任命后,心中豪情万丈,他认为自己终于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他在朝上夸下海口,声称定能生擒朱棣,平定叛乱。“陛下放心,臣此次出征,必不辱使命!”
自信是好事,但是过于盲目的自信,如此无知,大祸必然将至!
朱允炆看着意气风发的李景隆,心中也充满了期待,希望他能给自己带来一场胜利。
朝廷上,熟读战国历史的士大夫都知道,现在“纸上谈兵”的李景隆,简直像极了赵国那个自大无能的赵括转世。
如果皇帝不能幡然醒悟,及时止损,此子必将给他、朝廷和天下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可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朱允炆早已经魔怔,是什么劝都听不进去的了。
只可惜朱允炆急功近利,求胜心切,不听一些大臣的反对,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越走越远。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八月十二日,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北伐
他一路上趾高气扬,认为朱棣的军队不过是乌合之众,自己凭借着强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装备,必定能够轻松取胜。
朱棣得知耿炳文被召回,李景隆奉命前来征讨自己,心中顿时高兴不已,哈哈笑道:“耿炳文老将军久经沙场,虽说与我们几战,略有失败,可是人家稳重守成,也不见得就真的是输了,一旦等他回过劲儿来,重新排兵布阵,长此以往下去,我们燕军的前途实在难知啊!而李景隆……不过是个纸上谈兵,被父母养得太安逸的二世祖,根本就没有一点实战经验。朱允炆什么战策都不懂,就强迫朝廷于阵前换将,此乃兵家大忌,真是天助我也!”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三日,李景隆与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等人合兵,号称60万大军进抵白沟河,准备进攻燕王朱棣封地北平(今北京)。
燕王朱棣得知消息后,率领马步军20万左右迎战。
在北平城外,朱棣的军队佯装败退。
李景隆见此情景,大喜过望,以为朱棣胆怯,连忙下令追击。明军一路追杀,却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朱棣的包围圈。
朱棣一声令下,伏兵四起,明军顿时乱了阵脚。
好一招"诱敌深入"之计。
李景隆惊慌失措,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他在战场上大喊大叫,试图组织军队抵抗,但士兵们已经四散奔逃。在混乱中,李景隆只好率领着残兵败将,退回了营地。
这一战,明军损失惨重,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李景隆心中懊悔不已,但他却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将责任推给了部下。“都是那些无能的将领,不听指挥,才导致了此战的失败!”
部下们对他的指挥也颇有怨言,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经过初次交锋的失败,李景隆并没有吸取教训。他依然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只是一时大意,下次一定能够战胜朱棣。
朱棣趁胜追击,对李景隆的军队发动了多次攻击。
李景隆每次都仓促应战,结果屡战屡败。他的军队在朱棣的打击下,逐渐失去了战斗力,士兵们纷纷逃亡。
朱允炆在南京得知前线的战况后,心急如焚。他开始对李景隆产生了怀疑,但又不忍心立刻撤换他,毕竟李景隆是自己亲自任命的大将军。
大臣齐泰进谏道:“陛下,李景隆恐难担大任,不如另选良将。”
朱允炆拉不下面子,犹豫不决的说道:“李景隆乃开国功臣之后,或许还有转机,再给他一次机会吧。”
哎!大臣们都信心大失,泄气不已!
朱允炆也没办法,只得再次给李景隆送去了大量的物资和援军,希望他能出奇制胜,给自己争一口气。
李景隆得到了补充后,决定再次发动进攻。
朱棣这次亲自率领着精锐部队,从城中杀出,排兵布阵,最终结果,依旧打了李景隆一个满地找牙。
明军只好又一次拥护着李景隆,丢盔弃甲,灰溜溜地逃走。
经过多次失败,朝廷大军已经士气全无,而李景隆在军中的威望也是一落千丈。将士们对他的指挥能力失去了信心,纷纷抱怨不已。
燕军乘胜追击,在郑坝村和白沟河的两场战斗中,朝廷大军再次被击败,几乎全军覆没。
得到这样的败绩,朱允炆后悔至极,欲哭无泪!
朝廷上,众大臣纷纷上书,要求朱允炆严惩李景隆,以谢天下。
黄子澄更是痛心疾首地说道:“陛下,李景隆多次战败,损兵折将,实乃罪大恶极,若不处置,难以服众啊!”
朱允炆此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终于决定撤掉李景隆的大将军职务,召回应天。
李景隆回到应天后,成为了众人唾弃的对象。他感到无比的失落和沮丧,曾经的自信和豪情早已消失殆尽,性格变得越来越偏激,有人说他疯了。
燕军接连胜利,士气大振,破了齐眉山、灵璧险关后,短短一年时间就下泗州、克盱胎、据扬州。
兵临应天城外。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景隆竟然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打开了南京城的城门,向朱棣投降。
这个举动无疑是对朱允炆的致命一击。
这就是他曾委以重任的,极为信赖的心腹大臣,心肠居然比毒蛇还毒!
应天城很快就被燕军占领,皇宫失火,朱允炆、耿炳文、齐泰和黄子澄等人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从此下落不明。
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燕王在应天城即皇帝位。
朱棣即位后,年号永乐,改朝换代,为了安抚民心,大赦天下。他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内心却对这个人的投降行为十分鄙视。
只是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杀降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好人设,也不利于当下局面的稳定!
再者,毕竟是人家先前胡乱带兵打仗,帮建文帝的倒忙,于燕军也是有大功的,要不然自己还得损兵折将。
所以不得不做做表面文章,朕就让他再活一段时间!
朝廷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遗老遗少,对李景隆那是恨不得挫骨扬灰,他们认为建文帝的所有失败都是这个小人一手导致的。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谁也没有冤枉他!
永乐二年,这些遗老遗少实在是憋不住了,就唆使燕王的亲信对李景隆进行弹劾,揭露他在靖难之役中的种种罪行。
“李景隆身为大将,屡战屡败,丧师辱国,如今又叛国投敌,实乃不忠不义之徒,应予以严惩!”
朱棣心知肚明,便借此机会顺水推舟,下令削去李景隆的爵位,将他抄家,并将他囚禁起来。
这就是帝王!
要人时,你是宝;不要人时,你就是草!
李景隆从此过上了阶下囚的生活,他的余生都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
回顾李景隆的一生,他原本有着优越的出身和良好的机遇,但由于他的自大、无能和自私,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身败名裂。
而朱允炆的失败,也不仅仅是因为李景隆一个人的原因。他自身性格的优柔寡断、用人不当以及削藩策略的失误等,都是导致这场悲剧的重要因素。
朱棣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上,眼神中透露出威严与忧虑。
他还有两件大事要办:
一是朱允炆、耿炳文、齐泰和黄子澄等人的下落,他一定要找到,以除后患,否则一辈子将寝食难安!
最是无情帝王家!
二是剿灭可恶的江山门,因为就是她们支持建文帝,自己才差点死在这一场战斗中。有仇不报非君子。
还有,他怀疑建文帝能逃脱,一定和江山门脱不了关系。
“陛下,据密探来报,江山门相约在福建泉州集会,似有异动。”御书房里,锦衣卫指挥使恭敬地跪在殿下,低声禀报。
朱棣眉头一皱,眼中闪过一丝狠厉,道:“密切监视,如有必要,立刻采取斩首行动,朕绝不允许任何威胁社稷安全的因素存在。”
“遵旨!”锦衣卫指挥使领命而去。
……
艾叶得知朱允炆失败,燕王成功夺权之后,也是后悔不已!
……
黄山脚下,一条小道上。
一队人马。
铁真真带着朱允炆、齐泰和黄子澄逃命。
耿炳文老将军带兵在后方阻截追兵。
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帝这么躲躲藏藏的逃命,窝囊就不说了,只是他蓬头垢面,何曾吃过这样的苦头?
曾经高高在上,现在一下子就跌落了凡尘!不做皇帝了,他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还是没有半点野外生存经验的大白痴。
全靠铁真真照顾一路,也吵架一路。
朱允炆急吼吼的道:“要不是你们江山门运来的军饷被明军抢去献给朕的四叔,朕也不会失败!”
明教送给燕王那么多的粮饷,原来是从江山门手里抢来的啊,难怪他们那么富有,那么大方。
朱允炆要不说,还真不知道有这回事。
明教为了报复朱明,借刀杀人!借花献佛!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哎!倒霉却依旧是江山门。
铁真真闻言冷笑道:“你这个小皇帝,原来是这样想江山门的啊!小女子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既然如此,对于这个曾经的皇帝,她也就不再尊敬。
朱允炆道:“这是事实,还让朕想?”
铁真真道:“要是你用人得当,即便燕王得了江山门的军饷也无济于事。这事就得怪你错信了明教那个女人。更是错用了那个自以为是的李景隆。否则以耿炳文老将军的军事才能,带领朝廷大军打回北平不过是早晚的事。你不至于现在这样亡命江湖。”
朱允炆突然不说话了。
事实胜于雄辩,错了就是错了,得认,他这点担当值得称赞!只是他这次错得很彻底,已无法翻身,即便有再大的担当也无济于事!
齐泰、黄子澄却要铁真真注意分寸,别冒犯皇帝。
铁真真嗤之以鼻!
耿炳文道:“好啦,铁女侠少说几句,给陛下一点面子!”
军人就是军人,说话从不拐弯抹角,却不知这样一来,朱允炆听了就更加尴尬,更无地自容了!
齐泰、黄子澄可不敢说耿炳文,这老将军可是杀人不眨眼的货!万一一言不合,自己可真就要在他手里倒霉的,还是不要自讨没趣的好!
黄子澄顾左右而言他的道:“天下之大,现在我们去哪里?”
铁真真道:“本女侠要回江山门,你们可有别的去处?”
齐泰道:“陛下,我们也去江山门吗?”
黄子澄道:“先前朝廷那样对付江山门,我们现在去合适吗?”他实在是怕被女英雄们仇恨,对朱允炆落井下石。
“黄老先生,您想多了!”铁真真道:“当我江山门是什么地方?当我主上艾叶和元帅戴芸娇等人又是什么人?我江山门的人,那可是个顶个是心胸开阔,女的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豪杰!岂能如此睚眦必报?”
耿炳文道:“老夫虽然没有和戴芸娇会过面,但是听说过她的种种英雄事迹,这次投靠,相信以她的为人,还不至于为难。”
朱允炆依然有点犹豫。
“有人胆怯啦!有人在质疑我们主上和元帅!既然如此,我也不强迫你们去!”铁真真见状冷冷道:“你们已经安全了,我们就在这里分道扬镳吧!”
朱允炆道:“谁说朕胆怯了?朕乃九五之尊,君临朝廷,可是见过大场面,见过生死的!去就去,江山门即便是龙潭虎穴,朕也不当他一回事!”
“既然要去江山门了,逃难路上,你这称呼得改改,别再朕朕的,深怕别人不知道你是皇帝还是怎的?记住,我们是在逃难,不是皇帝出游。你那个四叔可是一定要置你于死地的哦!”
朱允炆闻言,人家虽然说得不中听,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的确也是这个道理,顿时就没脾气了!
皇帝现在能有这样的觉悟,还真是难能可贵!
还有一点,大家都是年轻人,耍熟了,女的也再不当他是皇帝,男的在她的面前也端不起架子!
这一群人晓行夜宿,经过上饶、铅山、分水关,不日就到了崇安的武夷山脚下。天色已晚,只得安营扎寨。
一夜无话。
次日,铁真真和朱允炆等人刚用过干粮,正整装待发,一群人突然汹涌而来,背着东方朝霞团团围住营地。
一时间剑拔弩张,好不危险!
耿炳文久经沙场,也曾九死一生,什么阵仗都见过,自然是临危不乱,喝道:“你们是哪路人马?报上名来!”
一个男扮女装的蒙面女子笑道:“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你们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不,还是留下那个女子好了。”
铁真真闻言安心的笑道:“姐妹们,别玩了!”
那为首的女子扯下面巾道:“不好玩!”原来是吕友山的女儿吕素素。
另一个则道:“姐姐是怎么认出我们的?”扯下面巾,原来是来凤姐的义女吴青衣的女儿章若楠。
铁真真道:“你们的易容术虽然能骗过我,可惜没有改变声音。我和你们在一起生活又不是一两天,岂能听不出来?听不出来,还能是好姐妹吗?”
后边一个女子闻言开心的笑道:“是呀是呀!”揭下面具,她便是来凤姐的女儿上官绾绾了。
铁真真道:“你们怎么来了?”
玉娇的女儿句典雅接话道:“还不是主上听说建文帝失败了,不放心你的安全嘛,就特派我们出来迎接。几路人马就我们先遇到你,这运气还真是好。”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二二三年二月六日
二二四年十月一日星期二晚上09:33: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