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盛唐一品公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三章 问策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日头初升,渭水河码头上,已林林总总排列了十多艘官船。 随行的家眷、行装、侍卫、仆从,已全都登了船。 李佑站在船尾,挥手朝码头上告别。 “儿臣拜别父皇!” “望父皇珍重身体,待儿臣他日回京,再行孝顺!” 再三作别,李佑终于回转过头,吩咐船夫启航。 看着码头上的诸多人影,看着那一身鲜亮的李世民,李佑也有些唏嘘。 今日李世民算是给足了面子,而且他刚刚在码头上深情相送,着实叫人动容。 “殿下,外头风大,也该回舱歇息了……” 韦敏已安置好船舱,走到船尾。 可一连唤了几声,李佑却是没有回应。 韦敏不由好奇,上前又靠到了李佑身旁。 此刻的李佑僵直着身子望向码头,神情有些伤感。 呆呆地站了许久,他才回转过身来。 悠悠叹了口气,李佑一脸唏嘘道:“王妃,本王这时才明白,你方才为何会哭泣悲伤……” 离乡远行,在这个时代,是件极其悲苦的事。 这时交通不便,一旦远行,再想回乡也不知是猴年马月。 李佑本不是伤感的人,但方才看见李世民站在码头相送时,他忽地感觉有些心酸。 李世民一身衮服,身旁又有大列朝臣侍卫。 可在人群簇拥之下,他的身影却显得那般落寞孤寂。 毕竟骨血相连,李佑也能感同身受,自然心有戚戚。 长长叹了口气,再朝码头方向张望了眼,李佑终是回头:“回舱吧,咱们的路还远着呢!” …… 码头之上,李世民仍伫立远望。 远方的船只已渐渐消失,可李世民却毫无回宫的打算,只是静默地呆立着。 他的神情有些落寞,身影也略显孤寂。 看到这一慕,身后的朝臣们也心有唏嘘。 自是无人敢上前相劝。 呆呆凝望了许久,李世民终是长叹口气,转过身来:“回宫吧!” 马车之中,李世民仍是一脸凝思,而坐在他对面的,则是一脸谨慎的中书舍人马周。 方才李世民宣令回宫,马周正站在朝臣队列之中。 他本是想着赶紧回宫料理政事,可不想却被李世民给揪到这马车中。 马周是中书舍人,天子近臣,被陛下召唤,只能跟随着上了鸾驾。 此刻的马周心中正迷惑着,天子唤他来,究竟是为了何事。 “马爱卿……” 李世民终于从思虑中回过神,他悠悠看着马周,轻开尊口道:“朕记得,你是寒门出身,对否?” 这问题不难回答,马周是实打实的寒门出身。 但被李世民骤然问起家世,马周却有些懵。 今日不是送那齐王出行么?陛下怎么好端端问起这事来了。 他唯有拱手:“正是,微臣出身微末,全仗陛下提携,才有今日。” 李世民眯着眼,继续说道:“你既出身寒门,想来对那世家门阀,定是有所了解了?” “世家门阀?” 听闻此语,马周心下一凛。 他对于世家门阀,那是再了解不过了。 身为寒门出身的学子,马周打小就要面对种种不平等的竞争。 他本是才学超然之人,可他数次考举,却都一无所获。 而最终能入仕当官,全不过是一场机缘巧合。 当年科举不中,马周只能委身于武将府中,做一个幕僚参军之类的佐官。 后来机缘巧合,他替那武将捉刀代笔,写了份奏折,却不想被李世民看中了。 有了这般好运道,马周才能入朝当官。 而科举不中,其原因自不是因为才学不够。 真正的缘由,正是因为他寒门出身,无人保举,更无人替他打点关系。 正因为如此,马周对于那些世家门阀,极是不满。 如今听李世民提起此事,马周自然批贬:“臣以为,世家门阀乃是国家蠹虫,必须要打压镇服,否则定会伤及国本……” “哦?” 李世民悠悠笑了笑,却又摆手道:“世家之患,你无需细辩,朕心中自明。” “今日召你来,是朕对这世家有些看法,想请马卿参谋参谋。” 接着,不待马周说话,李世民继续道:“这世家之患,在于朝堂地方。” “他们垄断田地资源,又掌控了读书入仕的渠道……” “……” 李世民洋洋洒洒说了一通,将世家门阀的危害细细剖析,又详细阐述了几条治理政策。 这一番话振聋发聩,听得马周自叹弗如。 将手一拱,马周一脸赞服:“陛下,您虽身在庙堂,却对民间之事有如此见解,着实令臣感佩不已……” 正要夸赞下去,李世民却又扬了手:“马屁便不用拍了,朕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这几条针对性的策略,是否能打压世家门阀?” 李世民方才所说,全是那一晚,听了酒醉后的李佑慷慨陈词,得来的收获。 当夜听到李佑对世家的看法,李世民大感震惊。 李佑的见解全面细致,可谓直戳世家要害。 而他所提的种种破解之道,又极为新颖,算是别出心裁。 这几天里,李世民时常在思量李佑的举措,但始终无法判定好坏。 李佑所指出的路线,乍一听起来,的确很难施行。 就比如那提高作物产量,他倒是提过一嘴高产作物,但李世民却不敢相信,李佑真能做到。 再说那推广教育,降低读书成本,这更是荒谬至极——那书本的成本,岂是你李佑能决定的? 正因为有诸多疑惑,李世民才要将这些举措告知马周,期许着马周能给些建议。 马周思量了许久,这才抬起头来:“陛下对世家的认定判断,的确准确无比。但针对其制定的几条举措,却是……却是……” 见马周有些犹豫,李世民皱眉道:“怎么?这些方法难道不妥?” “额……”马周吞吞吐吐道,“倒并非不妥……若真能依照陛下所提的路线施行,的确能打压世家,还我大唐朗朗山河。” “只是……只是……那提高作物产量,那降低读书成本……” 马周的眼睛已瞪得溜圆:“这全是开天辟地的功绩……陛下您……真有把握做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