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院士重生:这大国梦,如你所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9章 够不够先进?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叶知寒声音落下。 几名学者被他的说辞折服,但心里仍有疑虑:“叶院长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都明白了。” “但问题是,我们现在追赶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而且现在的学术水平和瑛丑相比,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 “我还是感觉,这不是我们该考虑的问题。” 叶知寒摇摇头,严肃道:“为什么要妄自菲薄?” 学者们急忙解释道:“不是妄自菲薄,只是我们在客观上确实落后……” 叶知寒平静道:“我们的落后只是相对于当下的物理体系而言会落后一些,但对于新的物理体系的提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零开始,也就没有所谓的差距,” “牛顿、伽利略、哥白尼推翻亚里士多德的时候,绝对没有人认可他在亚里士多德三大定律上的造诣有多高,” “现在我们也是一样,如果是为了提出一个更加接近宇宙本源的理论,那完全没必要在老旧的错误理论上有太深的造诣,” “这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优势。” 叶知寒离开了生命科学研究所。 随后便按照往常的工作习惯,回到了计算机所。 不过他并没有发布什么任务节点,只是一头扎进了自己的实验室中,关上屋门,开始认真的思考了起来。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从水波公式中发现完整的崭新的物理法则,非常困难。 但通过钻研通透一个细节,在这个细节中不断完善一个新的物理世界,就会轻松很多。 而光。 无疑是宇宙对人类的最广泛的馈赠。 也是最佳的研究对象。 叶知寒依旧是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不断解开传统物理的创口,去窥探物理学真实的血肉。 从自己观察的现象中,从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光子学说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生命科学的多位学者,所说的猜想,是依据现实情况而进行的研究和猜想。 这个猜想的不可靠程度,就相当于“根据研究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饭量会不断增大”的假设一般。 但实际上,或许因果是颠倒了的。 不断摄入能量,才导致身体自然生长,而身体的生长,才反应为需要汲取更多的能量,饭量也自然就大了。 但人类却常常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下定论。 对于夜晚的光更眩目问题,也一样。 或许并不是因为瞳孔变大,而导致的刺眼。 只是因为它过于刺眼,才导致的瞳孔变大。 当然,这种非常凌乱的逻辑,并非是为了揭露了人类当下科学探索的短板。 只是给叶知寒探索新的物理框架,敲响一个警钟。 过往的物理体系,多是以人类为观察者来不断分析的来的。 而新的物理体系的建立,或许人类已经不再是观察者了。 弦论的最核心的底层理论支撑,就是万事万物最基本的物质是弦。 那就意味着,无论人类是否是观察者,一个物质的所有性质,都是恒定,如数学一般的真理。 用弦论解释夜晚眩目,在叶知寒的思考下,也有了合适的猜想。 其实五院的灯,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都一如既往的眩目。 只是在夜晚的时候,它的弦更加纯净,没有受到相似的干涉波影响。 而在白天,五院的灯不再是唯一的波源,太阳的光和五院的灯相互关涉,这才导致灯光的弦能量反而早到了削弱。 当最基本的物质不是基本粒子,而是基本弦的时候。 一切原本具有局限性的解释,就迎刃而解了。 也就非常巧妙的解释了光子密度悖论问题。 当然,按照叶知寒的假想,如果弦改变着物质,那就同样默认这个宇宙中应该有一个填充物质,作为弦的传播物质。 这种填充物就像是泥土,可以捏出来万事万物的泥土。 通过弦的塑造,这些“泥土”才逐步形成了恒星、行星、物理法则、人类、水、空气等万事万物。 这种填充物对于人类是不可观察的, 万事万物对于这种填充物。 就像是鱼虾对水。 人类对空气。 不可或缺,但很难感知到。 而如果猜想成立,加之物质守恒定律, 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所能看到的一切物体,太阳、月亮、星辰,其重量的总和,只占据这个宇宙的5%左右。 而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填充物,则占据着将近95%。 这个推算也很简单,把太阳系圈起来,计算其大概的整个体积,然后算出来各个行星、恒星、柯伊伯带、原始星盘碎片等体积。 而两者的差值,那些被称作“混沌”的地方,就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实一直填充着充当弦传播介质的“填充物”。 而当这个大致的比例出来之后,叶知寒又不假思索的联系到了一个名词——暗物质。 早在1922年的时候,荷兰天文学家、恒星天文学的先驱者卡普顿就提出可以通过星体的运动间接推断出的其周围可能存在的不可见物质,并把这个看不见的物质称之为darkatter,中文翻译出来就是“暗物质”。 但遗憾的是卡普顿对太阳系附近星体运动的研究未能发现暗物质存在的确凿依据。 直到1933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兹维基利用光谱红移测量了后发座星系团中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发现它们运动得太快,以至于仅靠星系团中可见星系的质量提供的引力无法将它们束缚在一起这一现象。 才算是首次在实验中找到出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但在兹维基的研究和猜想下,暗物质的质量却是可见星系的百倍以上。 虽然兹维基的理论为叶知寒的猜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数据上的差距,实在是过于巨大。 可即便如此, 如果抛开数据不谈,经过这一系列的猜想和推算,叶知寒也已经算是有了非常长足的进展。 直觉已经告诉他, 依据弦论而建立的物理大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成型。 而他把暗物质的事情放在一旁,将太阳光波和灯光波的所有参数与水波公式相结合。 一个理论尚未成熟,但实践先行一步的武器构想初步成型—— 依据光波弦性质人为改变的光武器理论,浮出水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