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现代留过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残暴的外戚们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雨渐大了,他重新戴上斗笠,转身离去。脚步踏在湿滑的石板上,不疾不徐,如同这十余年来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自昭明帝登基以来,天下风气为之一变。野史禁令废除,《未删国史》被收入国子监典藏,民间修史之风日盛。七井盟虽不再以秘密结社形式存在,但其精神散入千乡万邑。湖南有“楚语堂”,江西设“鸣冤馆”,福建重建“泉州哭坊”,连塞外榆林也有牧民自发组织“口传帐房”,用蒙文记录明代边镇冤案。 然而,阿禾知道,真正的斗争从未结束。 纸可以印,碑可以立,庙可以建,但遗忘,始终是最沉默而致命的敌人。他曾亲眼见一座县城在十年间将“忆堂殉难者名录”从学堂正墙移到杂物室角落;也曾听说某地官员为讨好上司,悄悄焚毁了一批“过于激愤”的民间抄本,换上歌功颂德的新编乡土志。 更令人忧心的是,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态度正在悄然变化。有人视《未删国史》为古董,束之高阁;有人将其当作谈资,在酒席间吟诵几句悲情段落便自诩良知未泯;更有甚者,竟开始质疑那些血泪记录的真实性:“当年的事,谁能证明?不过是以讹传讹罢了。” 正是为此,阿禾拒绝入朝,也谢绝一切荣誉。他知道,一旦他的名字被供进庙堂,他所代表的“民史”便会渐渐失去锋芒,沦为装饰性的符号。他必须继续做一个无名之人,穿行于田埂与荒村之间,像一粒种子,落在无人注意的裂缝里,悄然生根。 这年夏天,他南下岭南,抵达雷州半岛一处渔村。此地偏远,潮水每日两次淹没低洼之地,房屋皆建于木桩之上,人称“浮屋村”。村中老人说,万历末年曾有一次大海啸,吞没三百余户,官府因嫌麻烦,竟未登记死者姓名,只批了二十两银子“抚恤”,事后连账册都烧了。 阿禾在村中住了半月,每日赤脚涉水,挨家询问。起初村民戒备,以为他是税吏或探子。直到他拿出《未删国史?粤西卷》,翻到一页记载:“万历四十七年七月十五夜,海吼如雷,浪高三丈,雷州白沙湾溺毙男女共三百一十二人,其中孩童七十九。”众人哗然??这竟是他们祖辈口耳相传却从未见诸文字的真相。 一位白发老妪颤巍巍捧出一只锈蚀的铁盒,内藏半幅残破的族谱,上面用朱笔圈出数十个名字,皆标注“殁于海吼”。她哭道:“我爹说,只要有人肯记,我们就不是白白死了。” 阿禾当夜燃灯抄录,将这份名单补入《粤南海难志》,并附图一张,描绘当时村落布局与海流方向。他还教会几个孩子用贝壳串成“记忆链”,每颗贝壳代表一个逝者,夜间挂在床头,睡前默念其名。他说:“记住一个人,就是让他多活一次。” 离村那日,孩子们追到渡口,递给他一双亲手编织的草鞋。“您走得太多,”一个男孩说,“我们想让您踩着我们的念想走路。” 阿禾含笑收下,穿在脚上。草鞋柔软,贴合足弓,仿佛带着体温。 秋去冬来,他又北上至山西。在太行山深处,发现一座废弃的矿洞,当地人称“哑井”??因百余年前有数百矿工集体暴毙,尸体堆积如山,官府为掩盖矿主贪腐,竟下令封井活埋幸存者,此后再无人敢提此事。 他在洞口蹲下,伸手摸到岩壁上一道浅浅刻痕,似是人指所划。借火折子细看,竟是一个歪斜的“冤”字。再往里走,泥土中露出半截枯骨,手腕上还套着铁镣。 那一夜,他在附近破庙中写下《哑井录》,全文不用一字哀叹,仅列事实:某年某月,某县令收受某商贿赂若干,虚报矿产产量;某日矿塌,上报死亡三十人,实则失踪四百八十六;某姓家族自此绝嗣……每一条皆注明出处,或为地方志残页,或为老妇口述,或为地契转让记录中的蛛丝马迹。 写毕,他将手稿藏于庙中神像腹内,并在门前种下一株槐树苗。“若百年后有人掘开此地,”他对随行的一名青年学子说,“希望他们不仅能挖出尸骨,也能读到这棵树守护的文字。” 那人问:“先生为何总把东西藏起来?为什么不广为刊印?” 阿禾摇头:“有些真相,不能只靠传播存活。它必须埋进土里,和人的记忆一起生长。今日你不理解,二十年后,当你看见这棵树长成参天之势,或许就会明白??历史不是声音越大就越真实,而是越深越真。” 年后,西北旱灾,赤地千里。阿禾闻讯赶赴陕西,途中遇一群流民,携老扶幼,面黄肌瘦。他打开药箱施诊,却发现药材早已耗尽。一名母亲抱着垂死的幼儿跪地哀求,他只能以针灸延命,整夜守候。 黎明时分,孩子终于睁开眼。母亲嚎啕大哭,周围流民纷纷跪倒,称他为“活菩萨”。 阿禾扶起众人,沉声道:“我不是菩萨。我只是个不肯忘记的人。” 他在流民营中停留数日,不仅治病,更逐个记录这些人的来历:谁家田地被豪强强占,谁因欠税被杖责致残,谁的孩子饿死在路上却连坟都不许立。他把这些编成一份《饥民状》,托付给一位前往长安的商人,请其转交御史台。 商人犹豫:“如今朝廷清明,这类奏报未必能上达天听。” 阿禾淡淡道:“那就让它烂在公堂上。至少,有人写过。” 临别之际,一名少年追随他走出十里,执意拜师。阿禾问其姓名,答曰:“我没有名字,大家都叫我"逃儿",因为我从山西逃荒过来的。” 阿禾凝视他良久,从药箱底层取出一枚铜铃,与自己颈间佩戴的那一模一样。“从今往后,你叫"忆生"??记住,活着就是为了记得。” 少年含泪叩首,接过铃铛,挂在胸前。阿禾教他第一课,不是识字,也不是背史,而是闭眼静坐,回想自己家乡的模样:哪条河弯向东南,哪家院子里有棵老枣树,母亲做饭时常哼的小调是什么…… “记忆,”他说,“是从感觉开始的。忘了味道、声音、光影,人才真正死去。” 此后三年,阿禾足迹遍及十二省。他在贵州苗寨学会用蜡染记录战争伤亡,在四川道观协助道士整理明代道教迫害档案,在浙江沿海收集倭寇时期平民迁徙口述……每一地,他都留下一套方法:如何保存证据,如何训练记忆,如何让普通百姓也能成为历史的书写者。 他也不断收到各地传来的消息: 湖南一位十岁女童,因坚持在学校朗读《楚南痛史》,被老师斥为“扰乱秩序”,但她回家后仍将全书背下,并教妹妹逐字默写; 山东某县令试图销毁一批民间抄本,结果当晚家中失火,藏书尽毁,而他本人梦见百鬼索命,从此不敢再提“禁书”二字; 最令人振奋的是,江南一带兴起“夜读会”??每逢月圆之夜,村民们聚集祠堂或田野,由长者主持,轮流讲述先人事迹,年轻人执笔记录,形成新的《乡音录》。 阿禾得知后,在日记中写道:“火种已散,风再大,也吹不灭全部。”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 某日,他在徽州一座书院讲学,忽有官差上门,持礼部文书,称奉旨清查“涉嫌诽谤先贤之私撰文献”。带头的官员年约四十,面容清癯,眼神锐利,自称姓周,乃礼部郎中周允文之侄。 阿禾不动声色,任其搜查。果然,对方从学生寝室中找出几册《未删国史》抄本,当即宣布没收,并警告书院山长:“此类书籍蛊惑人心,若再发现,将以"动摇国本"论处。” 当晚,阿禾召集弟子密议。他指出,此人虽打着官方旗号,但所携印信有细微破绽,且行动过于急切,不像例行巡查,倒似专程而来。更可疑的是,他刻意避开《甘氏三世奸实录》等真正敏感内容,反而紧盯一些地方性冤案记录,似有意转移视线。 “有人想重演"澄清司"旧事,”阿禾断言,“但这次,他们学会了伪装。” 他决定反击。不是上书,不是抗议,而是发动一场“无声之战”。 他连夜写下七篇短文,每篇不过五百字,语言平实,题材各异:一篇讲明代某县令如何巧立名目征收“灯笼税”,逼得百姓除夕夜不敢点灯;一篇记某书生因在试卷中批评时政,被取消功名,终身潦倒;一篇述某寡妇守节三十年,却被族人夺产逐出门外……皆取材真实案例,但隐去具体地名与年代。 然后,他将这些文章交给不同渠道传播:刻成小木牌插在菜市场摊位间;编成快板词让街头艺人传唱;甚至写成谜语,登在地方小报的“趣闻栏”里。 不出半月,这些故事如野草般蔓延开来。茶馆酒肆,人人议论“灯笼税”之荒唐;私塾先生借“试卷案”教导学生直言之贵;连戏班都排了一出新戏《三十年节妇》,演到一半观众已是泣不成声。 舆论汹涌,那位周姓官员不得不匆匆撤回禁令,灰溜溜离去。 事后,弟子问阿禾:“您为何不用真名真事?” 他答:“真相有时太重,压得人不敢看。若化作日常故事,反倒容易入心。就像药丸裹糖衣,苦味仍在,却可下咽。” 又过两年,阿禾年近七旬,体力渐衰。一日行至江西婺源,偶见一所山村小学,外墙斑驳,教室简陋,但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书:“本校每月举办"说真事日",鼓励学生讲述家中往事。” 他走进教室,见黑板上写着一行稚嫩笔迹:“我爷爷说,1943年闹饥荒,村里吃了三天观音土,后来政府才发粮。”下面还有批注:“老师说,要写清楚时间地点,最好有证人。” 阿禾久久伫立,眼眶微热。 放学后,他找到校长??一位三十出头的女子,原是这里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返乡任教。她告诉阿禾,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采访长辈,整理成《童年记忆集》,已出版五册。 “我们不指望改变世界,”她说,“但至少,让孩子们学会不说谎。” 阿禾点点头,临走前在校园角落种下一棵小柏树,并留下一封信: “你所做的,比万人上书更有力量。 因为你说服的不是一个皇帝, 而是一代人的心。 愿此树成荫之时, 每个孩子都能挺直脊梁, 说出"我记得"三个字, 而不必回头看是否有人举刀。” 多年后,那棵柏树高耸入云,学校更名为“记得小学”。每年清明,师生们都会举行仪式,齐声朗读历代《未删国史》中最动人的一段,然后将新收录的记忆投入火中,化作灰烬撒入风里??象征传承,而非终结。 而阿禾,依旧行走。 有人在云南边境见过他,正教少数民族少年用象形文字记录殖民时期的抗争; 有人在黄河渡口望见他孤影独立,望着浑浊河水喃喃自语:“这一带,该有多少沉没的名字……”; 还有人在某个雪夜,听见荒村古井旁响起三声铜铃,待出门查看,唯见地上一行脚印,延伸向茫茫黑夜,不知去向。 他不再年轻,但他仍未停下。 因为他知道,只要还有一个名字未被说出, 还有一滴眼泪未被记录, 还有一颗心因恐惧而沉默, 他的路,就还没有走到尽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