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现代留过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来使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明日你扮作货郎,把这些抄本夹在布匹里,送往附近五个村子的私塾先生手中。不要说是我说的,就说是个老医生路过,托你代传家书。” “可若是被抓呢?” “那就说你是逃难来的孤儿,记不清恩人姓名。”阿禾看着他,“记住,一旦被捕,绝不提我一字。你的命,比任何一本书都重要。” 忆生咬唇点头。 次日清晨,大雪未停。忆生换上粗布衣裳,背起小篓出发。阿禾站在门口,目送他身影消失在雪幕之中。而后,他转身取出陶罐,倒出最后一点药粉??那是他多年采集炼制的“醒神散”,原为防止记忆衰退所用。如今,他将其混入井水,洒在方圆三里内的几口水井旁。 “喝了这水的人,会梦见祖先的脸。”他对空屋喃喃,“哪怕只一眼,也算唤醒。” 三日后,消息传来。婺源那边已有三个村庄开始自发集会,由老人讲述被捕孩童家中往事;更有两名曾参与焚书的衙役夜间投井,遗书称“梦中有小儿执灯笼引路,问我为何烧他们家谱”。 阿禾听后只是轻叹:“梦是最诚实的史官。” 然而,风暴亦随之而至。 第五日黄昏,马蹄声破雪而来。一队黑衣差役闯入村落,领头者身披玄氅,面覆轻纱,仅露一双冷眼。他不下马,只扬鞭指向破屋:“搜!凡有铜铃、异书、私录者,格杀勿论!” 村民四散奔逃。阿禾却端坐屋中,手持竹简,静静诵读:“天启五年,浙东饥民易子而食,官报"岁稔民安"……” 差役冲入,刀锋直指咽喉。那玄氅人终于下马,冷冷道:“阿禾,你可知罪?” 阿禾抬眼,目光如古井无波:“我无名无职,何罪之有?” “你蛊惑民心,伪造冤案,煽动童子谤政!单凭你留下的那些"血书""梦语",已致三县骚乱,两吏自尽!” “若真为伪造,”阿禾缓缓合上竹简,“为何不查证?若真是谣言,又怎会让人心自愧?” 玄氅人冷笑:“你以为你是在传史?你是在点火。火一起,烧的不只是贪官污吏,还有秩序、纲常、社稷根基!” “那请问大人,”阿禾站起身,直视对方,“当百姓连说出"我家饿死三人"都要被治罪时,这根基,还配叫"社稷"吗?” 话音未落,一刀劈下! 铛??! 忆生飞身扑入,手中铁尺格开利刃。原来他早察觉风声不对,连夜赶回。身后竟跟着十几个少年,皆手持竹板、木棍,有的胸前挂着铜铃,有的怀里揣着抄本。 “我们不是乱民!”一名女孩高喊,“我们只是想把爷爷说过的话写下来!” “我娘教我背的第一首诗不是《千家诗》,”另一男孩怒吼,“是"万历四十七年七月十五夜,海吼如雷"!她说,忘了这个,我们就不是人!” 玄氅人怔住。 阿禾走上前,从怀中取出一本薄册,递过去:“这是我这些年走过的所有地方,记下的所有名字。你要烧,我不拦。但请你告诉我??你敢当着这些孩子的面,亲手撕掉第一页吗?” 那册子封面写着:《未亡人录》。 玄氅人接过,翻开第一页: >“林氏阿娥,十九岁,读书人家女,因在县衙门前朗读灾情实录,被判"妖言惑众",杖八十,三日后卒。临终前,她对妹妹说:"替我记住,一共三百二十一人饿死,不是三十。"” 他的手微微颤抖。 “你可以杀了我。”阿禾平静地说,“但杀不尽千万个记得的人。你今日带走这本书,明天会有十本、百本冒出来。因为记忆不在纸上,在心里,在血里,在母亲哄孩子睡觉时哼的那支哀歌里。” 良久,玄氅人合上册子,轻轻放在桌上。 “我不是来杀你的。”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我是来问你??有没有一条路,既能守住真相,又不至于天下大乱?” 阿禾望着他:“你愿意听真话?” “只要能救这个世。” “那就先放了那九个孩子。”阿禾说,“然后,允许每一县设立一间"记事堂",由百姓推选长者主持,收录口述历史,三年一汇,呈交国史馆备案。不必删改,只需存档。让后代知道,这片土地曾有过多少沉默的痛。” 玄氅人沉默许久,终是点头:“我可以奏请朝廷试行。但你必须停止四处游走,不得再煽动民变。” 阿禾笑了:“我早已不是什么领袖。我只是个医生,治的是遗忘症。” 半月后,圣旨下达:设“民间记事所”试点五处,准许百姓自行编纂乡土记忆录,官府不得擅自查禁。婺源九童获释,县令革职查办。 消息传开,南北震动。 湖南“楚语堂”燃起三天三夜长明灯;福建泉州哭坊重开,百人齐哭明代沉船遇难者;就连塞外榆林的牧民也在雪地中摆出巨大文字,用蒙文写下“我们记得”。 而阿禾,再次踏上旅途。 这一回,他去了海南岛最南端的一座孤礁。那里有一座废弃的灯塔,相传明代曾有信使被困于此,临死前刻下整部《海疆备忘录》于石壁,后被潮水淹没。 阿禾带着忆生潜入退潮后的岩洞,借着微光辨认那些被盐蚀模糊的字迹。他们用蜂蜡拓印,用炭条描摹,整整七日不出洞穴。当最后一行字复原成功时,忆生突然跪倒在地,痛哭失声。 “先生……这里面写的……是我们家的事啊!” 阿禾一惊,细看那页: >“万历三十八年,琼州卫军户忆氏全家十二口,因拒缴额外军饷,遭诬通倭,男丁斩首,妇孺发配崖州为奴。唯一幸存幼子,由渔人收养,改名"逃儿",终身未娶,唯养鹦鹉一只,日日教其呼父兄之名。” 阿禾猛地转头看向忆生:“你……原来你是……” 忆生泪流满面:“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无根之人。可今天我才明白,我的根,就埋在这片石头里,被海水泡了百年。” 阿禾扶起他,声音哽咽:“所以你不是继承了我的名字。你是找回了自己的名字。” 两年后,第一部《中国民间记忆总集》正式刊行。全书共一百二十卷,收录自洪武至万历年间各类口述史料、遗书、碑文、账册、歌谣等逾十万条。主编署名为空白,唯有扉页印着一行小字: >“执笔者无数,守护者无名。” 阿禾没有出席发布仪式。人们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广西一处侗族山寨的鼓楼前。那天正逢春祭,全村老少围坐一圈,轮流讲述祖先如何抵抗土司压迫。一位百岁老妇唱起一首失传已久的叙事歌,歌词讲的正是“哑井”矿难。 阿禾坐在角落,闭目聆听。歌声结束时,他睁开眼,从怀中取出那枚伴随一生的铜铃,轻轻放在鼓面上。 然后,他起身离去,再未回头。 数月后,岭南暴雨成灾,山体滑坡冲开太行山那座破庙。槐树倾倒,神像崩裂,藏于腹中的《哑井录》手稿重现人间。经学者考证,文中提及的矿主家族至今仍有后裔居庙堂高位。证据确凿,朝野哗然,三名官员引咎辞职,朝廷下令彻查百年积案。 与此同时,在云南边境一所小学里,一群少数民族儿童正在练习用新创的文字书写一句话: “我记得。” 教室墙上挂着一幅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数百个红点,每一个,都对应一段被重新唤回的记忆。 而在西北某处荒原,一场沙暴过后,旅人发现一口古井旁立着一块石碑,碑上无字,唯有一行深深的刻痕,形如“冤”字。井底深处,隐约传来三声铃响,悠悠荡荡,不知来自哪个年代,又将唤醒谁的梦。 阿禾或许已经离去,或许仍在路上。 但他的脚步声,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呼吸之中。 每当有人拒绝遗忘, 每当有孩子认真写下一句“我爷爷说……”, 每当深夜灯火下有人默默整理一份旧账本、一封遗书、一张泛黄的照片, 那铜铃,就会再度响起。 它不在风中, 不在树梢, 不在某个人的颈间。 它在每一个不肯闭嘴的灵魂深处, 轻轻摇动, 一声,又一声, 穿越百年光阴, 诉说着同一个名字: **记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