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非洲创业实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零七章 开工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德里森作为一个年轻人本身就心高气傲,与此同时,东非国民对日本也确实有心理优势的底气。 因此这个时候有人说日本会对东非发动战争,别说东非人自己,恐怕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 约德尔总司令也是这个看法,不认为日本会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 “日本这个国家的赌性很大,他能够跻身强国之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两场战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且这两场战争日本都取得了胜利。” “不过它挑选的两个对手,情况也比较特殊,当时远东帝国本身就一直处于病入膏肓的状态,甚至来说,从19世纪四十年代被英国人击败时,远东帝国的虚弱就已经完全被掀开遮羞布。” “自此以后,一直到今天,几乎任何一个实力不错的列强国家,都能够在远东帝国身上占到便宜。” “因此在19世纪后期,日本率先进行改革,并且重塑国家政治后,到19世纪末,日本已经算是一个半工业化国家,而彼时远东帝国还依旧没有摆脱农业国的身份。”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远东帝国,虽然有一定的工业化,引入了一部分先进技术,但是他们做到的程度顶多相当于1880年以前的日本。” 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也就是说从1868年到1880年,也已经过去了十二年。 十年时间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新兴国家的面貌,是足以起到巨大改变效果的。 就像如今的苏联一样,从沙俄到如今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由一个极度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国家,也就才不到二十年时间。 而更别说前期苏联(俄),发展的重心根本就不在经济上,而是内战,消灭沙俄残余势力,巩固政权,防范外部干涉。 到彻底肃清沙俄残余武装后,苏联依旧没有等到好的发展时机,一直到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前,西方都在加强对苏联的封锁和警惕。 可是当苏联把重心全面放到开展工业发展上来后,加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个千载难逢的风口,十年时间,苏联就彻底大变样。 昔日,日本明治维新的条件一点也不比苏联差。 内部废除封建制,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解决了内部矛盾,因此,明治维新时的日本,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更加团结和效率极高的国家。 反观远东帝国,虽然也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主持这场运动的依旧是旧阶层的有识之士,旧阶层没有被打破,这也就注定着改革会束手束脚,且不情不愿。 一个积极主动学习新制度,新思想,新技术,一个被动接触,二者的积极性完全不同。 这使得日本在1880年以前,就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建立了自己的纺织、水泥、玻璃、军工和造船等产业,同时大力修建铁路、电报和邮政系统。 而这些工作,同时期的远东帝国一直到19世纪末,都还在磨磨唧唧的推进。 接下来,从1880年到1905年,这对于两国的命运又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之前日本已经打好了基础,所以从八十年代起,日本的工业就进入了起飞阶段。 由日本政府主持的“殖产兴业”,让日本全社会看到了改革的成果,因此私人资本也开始不遗余力的开展工业的投资和生产工作。 到1905年以前,日本部分工业领域已经完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并且钢铁,造船业,军工业,机械制造业等和战争潜力息息相关的基础工业突飞猛进。 外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外部环境也极为优越,重点是英国有意扶持日本,来平衡远东帝国,沙俄和美国这些国家。 而19世纪后期的英国,可不像现在衰落的厉害,正是春秋鼎盛的时候,包括当时英国的工业,都还能压制住德国等国家。 所以有了英国人的扶持后,日本可以顺利的引入各种当时世界最先进新技术和机械装备。 约德尔总司令说道:“日本本身就不是一个小国,其国土,人口放在欧洲也能混个大国地位。” “所以在19世纪末,日本快速工业化后,它就已经注定会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远东帝国除了体量和资源优势以外,在其他几乎全部领域都被日本拉开了距离。” “因此,日本在19世纪末击败远东帝国完全不奇怪。” “更何况当时日本的目的也仅仅是击败远东帝国,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发动对远东帝国的全面战争。” “以点破面,且是对着一个风烛残年的垂老帝国取得胜利,虽然让当时人感到惊讶,可事后总结起来,会发现这完全是符合逻辑的。” “之后日本对沙俄的战争也是这个道理,而且沙俄的重心在欧洲,这样沙俄输掉战争也很合理。” 日本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两场战争,放在当时世界上,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不过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完全就不觉得稀奇了。 不过,约德尔总司令话锋一转。 “日本能战胜当时的远东帝国和沙俄,确实足以自傲,但是假如日本当时挑的对手不是这两个国家,而是美国,英国或者我们,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 “在一战以前就算英国,其国力也在不断上升,而美国和我们更是世界上的新兴大国,和过去的远东帝国以及沙俄,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当时,如果日本选择东非作为对手,或许还有击败我们的可能性,但是也不会让帝国伤筋动骨,顶多就是拖延帝国进入太平洋的时间。”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东非虽然发展极快,可远没有到世界一流的水平,更别说跑到太平洋地区和日本进行战争了。 当时,东非对于日本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尤其是海军力量上。 如果日本是印度洋国家,东非在当时自然有信心战胜日本,但日本作为太平洋国家,东非很难强龙压地头蛇。 而且当时的东非这条“龙”,还不是很健壮,倒是美国和英国,日本当时肯定没有挑战两国的能力。 英国本身在当时还拿捏着日本的经济命脉,在远东帝国的军事实力不弱,皇家海军作为世界第一海军在全世界的地位也十分牢固。 所以,如果把当时俄国换成英国作为日本的对手,日本的胜算极低。 英国皇家海军比沙俄海军强大太多,且英国本身在远东有众多的军事基地,可以支撑英国皇家海军远征。 美国就更不用多说了,本身就是太平洋沿岸最强大的国家,即便到了今天,其太平洋舰队已经不如日本联合舰队,这丝毫不妨碍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 就算是东非,也不可能挑战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名头,东非海军再自信,也只能围绕南洋建立局部优势,至于其他地方,如果两国发生战争,基本会第一时间成为美国人的战利品。 就比如阿拉斯加,北夏威夷还有那些南太平洋的岛屿,东非对此一清二楚,但是东非赌的就是美国不敢和东非撕破脸。 说到底,东非的强大是本土这个强大的核心支撑起来的,东非本土不出乱子,海外的利益就能够得到保障即便失去了,也可以重新夺回来。 约德尔总司令说道:“日本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已经超越帝国,可是这已经是日本的所有家底。” “我们的海军就算整体上对日本的优势不大,那也只是帝国没有放开手脚,一旦战争爆发,帝国海军能够迅速扩张,就算是成为世界第一海军也只是时间问题。” “本土的造船厂开足马力,就算工业强大如美国和德国,也很难和我们拼军舰建造的速度。” “我们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并且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工人数量,其他资源也都十分充裕。” “所以德里森正如你所言,我之前或许真的有些过于焦虑了。” 德里森开玩笑的说道:“就是如此,约德尔叔叔,我想你之前可能是喝太多了,所以才会胡思乱想。” 太平洋舰队的叔侄两人,经过一番讨论后,终于统一了共识,那就是太平洋“无战事”。 所以太平洋舰队接下来该怎么样还怎么样,继续享受生活。 …… 太平洋舰队没有丝毫的警惕和安危意识,可是东非政府方面却完全是另一番风景。 在确定了“中亚公路”建设事宜后,在1937年8月,东非方面就开始马不停蹄的准备动工工作了。 这是一项相当惊人的工程。 东非政府打算建设南北两条线路,总计三千多公里,分别从疏勒和伊犁两地接入远东帝国。 中亚公路从瓜达尔出发,途径坎大哈,然后抵达喀布尔,最后进入苏联境内,接入苏联路网,最后进入远东帝国西北。 这条公路,将由东非和苏联合作建设,俾路支地区和阿富汗的工程完全由东非负责,苏联则不会阻挠东非在阿富汗境内的公路建设活动。 至于苏联境内的中亚公路建设,完全由苏联方面负责,并且北线包括远东帝国境内的公路,也会由苏联方面主导。 东非,莱茵市。 弗里德里希皇储和恩斯特讲述着中亚铁路的相关安排。 “苏联方面会根据两国的计划,完成本国内的中亚公路段建设工作,并且承诺等到这条公路建成后,允许我国通行。” “当然,苏联方面也担心帝国借助中亚公路,对他们国土内的政治产生负面的影响。” “所以苏联方面强调这条公路只能用于我们和远东帝国的“贸易活动”,并且接受苏联方面的严格监督。” “他们要求我们禁止和苏联治下的中亚民族和地方势力接触,包括正常的贸易行为。” “不过,我们也要求苏联负责维护中亚公路的安全,包括公路的维护,还有打击土匪等不稳定因素,保障东非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亚公路在苏联人看来,已经是对东非的极大让步,甚至等同于放弃阿富汗这个传统势力范围,把东非放进来。 虽然东非并没有这样的想法,毕竟在此前弗里德里希皇储和恩斯特就达成共识,不深度掺和阿富汗的事务。 但是就算东非口头上承诺,估计苏联人也不会相信,既然如此,东非方面还不如顺水推舟的默认下来。 就算如此,阿富汗可不完全是两国说了算,英国在阿富汗的影响力也不算小,只不过英国没有必要为了这件事得罪苏联和东非。 同时英国对东非进入阿富汗也是乐见其成的,这代表着东非可能成为以后苏联和南亚的隔离带。 不过和苏联一样,英国人也有些想当然了,东非在阿富汗的目的从始至终都是单纯的想建设一条和远东帝国的陆地通道罢了。 等以后远东战事平息后,这条陆地通道估计就完成他的历史使命,被东非放弃掉了。 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为了尽早打通这条公路,同时也为了减少建设成本,我们负责的地段,会借助原本中亚地区的路网,最多对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还有路况十分差劲的区域,多增加一些投入。” “苏联负责的中亚公路段,可能和我们会不一样,不过他们如果真这么做,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东非建设中亚公路完全是打算做“一锤子买卖”,对于这条公路建成后,只要能够坚持运营个几年就知足了。 苏联方面显然对于这条公路有着不同的看法,首先,苏联负责的路段,完全在苏联境内,这样一来,中亚公路就不仅仅是一条东非主导建设的项目。 它同时成为了苏联交通改善的民生项目,毕竟中亚地区在整个苏联都属于十分贫穷和落后的地方,交通条件恶劣。 所以这次借着中亚公路建设的契机,苏联政府有想法,把这条公路的本国境内路段,精心建设。 除了民生和交通的考量,苏联在战略上对中亚公路也有自己的想法。 眼下面对德国的威胁,一旦德国对苏联宣战,苏联欧洲部分的贸易通道就有可能被德国切断。 所以在这个潜在的威胁影响下,苏联对中亚公路的看法,就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这条公路如果建设成功,未来或许能够成为苏联和世界联络的重要通道,借助中亚公路,苏联就可以通过印度洋贸易获取一些重要的战略资源。 除此外,中亚公路建设,也有助于未来苏联和远东帝国的联系,斯拉夫人对远东帝国的重视,或者说觊觎,从来都是没有止境的。 即便苏联道德水准比沙俄高很多,但他们内心深处恐怕也想把远东帝国控制在自己手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