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非洲创业实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零八章 阿富汗人的心思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苏联人心里的小九九,东非方面心知肚明,中亚公路整体上而言,对苏联的好处大于东非,甚至东非根本就得不到直接的好处。 “这条公路对我们的战略意义,远大于经济和政治上的收益。”恩斯特总结着说。 “所以预算应该严格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我们可不是去给阿富汗和俾路支地区扶贫的。” “阿富汗政府方面也应该多出一些力,如果他们舍得的话,这条公路的建设标准好一些也不错。” 弗里德里希皇储摇摇头说:“指望阿富汗政府出力,还不如指望他们能约束自己人,不给我们添乱。” “尤其是阿富汗北部的一些受部落控制的地区。” 目前阿富汗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国家,有统一集权的政府和君主,但是社会形态上还有大量的部落。 而这些部落就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东非不可能和这些部落一个个接触。 恩斯特说道:“阿富汗现在的政府还是不错的,至少沙阿国王这个年轻人,是有推动阿富汗现代化改革欲望的。” “并且阿富汗这个地方,有一个统一政府管束下面那堆部落,对于地区的稳定也是好事。” “这次中亚公路建设,阿富汗肯定没有资金,但是人力方面,还要多倚仗阿富汗政府的支持。” 阿富汗的财政状况完全不用指望,毕竟有英国和苏联的定期收割,想存下点积蓄,也是不可能的。 而且,阿富汗自身的发展也欠下了不少外债,就比如1932年建设的喀布尔到坎大哈的公路。 这条公路是德国帮助阿富汗修建的。 毫无疑问,德国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上比世界绝大部分国家都要努力,因此,阿富汗这种相对中立的国家,他们也不嫌弃。 没有办法,德国本身就是列强中最缺乏市场的国家。 在列强中德国的工业体量稳居世界前三,但也正是因为庞大的工业规模,这使得德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大。 同时,相较于东非和美国,德国工业还存在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本国资源相对匮乏。 所以德国的产业想要发展,就不仅要考虑把商品销售出去,还要考虑如何把所需的矿产资源买进来。 在这一点上,恐怕也只有意大利情况和德国类似,两国都缺乏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 轴心国里日本在这方面的压力,反而是比较轻的。 日本在远东地区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并且有更多的扩张空间,这使得日本拥有相对不错的海外市场。 朝鲜半岛和日本侵占的远东帝国领土,是日本最直接的商品倾销地,而在远东帝国北方,日本通过战争手段,也让其商品出口优势超过其他国家。 德国虽然也控制着东欧不少地方,可毕竟这些国家还沦落不到“殖民地”的地位,就比如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这些国家,只是在大方向上会和德国保持一致。 但这些国家都比较高的独立性,和自身的发展需求,不会完全对德国言听计从。 总而言之,德国的工业越强大,他的对外贸易压力就越大,但是德国想要获取海外市场的难度也更高。 除了英法这种占据着广阔海外殖民地,且不愿意“分享”给德国的旧时代残党以外。 德国对那些非殖民地市场的竞争也很不利,毕竟除了英法等殖民国家以外,那些非殖民地国家,德国也很难和东非,美国等国家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在准备掀桌子前,肯定要尽可能的尝试拉拢更多的国家,阿富汗就是如此。 恩斯特说道:“近些年来,德国在阿富汗的投资不少,但是具体收益应该很“感人”,并且这份收益未来能不能拿到手里,也充满了变数。” “对于一个交通落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环境比较恶劣的国家投资,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需要付出极大的初始成本,至于未来的长期效益,这需要做到两点,一个是未来德国能继续存在,并且维持住现在的地位,一个是阿富汗政权稳定。” 这两点很好理解,如果德国如同前世一样在二战中失败,作为战败国,其利益自然会被其他国家瓜分掉。 即便是没有和德国交战的国家,也可以“痛打落水狗”,从而“没收”德国在他们国家的投资和产业。 后者,也就是阿富汗政权是否稳定,也对德国的投资是否能回本起到决定作用。 就比如现在阿富汗如果出现动荡,沙阿国王被推翻后,新政府上台,他们就可能赖掉过去阿富汗对德国的欠款。 即便德国没有发动战争,想讨债也不容易做到。 因为阿富汗从来都不是德国的势力范围,而是受到苏联,东非和英国三个国家的强烈影响。 并且阿富汗的位置,对德国也不太友好,它甚至不是一个沿海国家,如果阿富汗靠海的话,德国海军还有可能不远万里强制阿富汗还款。 问题是阿富汗连海岸线都没有,完全是一个内陆国,德国海军即便经过英国允许,渡过苏伊士运河,来到印度洋沿岸也没招,总不可能再借助第三方国家的港口停泊后,上岸找阿富汗的麻烦吧? 先不说东非和英国允不允许德国停在自己控制的港口,就算两国同意,估计德国也会疑神疑鬼,担心这是不是两个国家故意给德国设置的陷阱。 德国和英国,甚至是东非,显然都是没有所谓“政治互信”的。 总结来说阿富汗现政府能不能维持对德国在当地的投资很重要,如果阿富汗变脸的话,德国连“武装催债”的手段都不能实施。 如果换成东非,英国和苏联这三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管阿富汗政府怎么变,这三家的账阿富汗都是赖不掉的。 敢赖掉这三个国家的账,三个国家都是有能力让阿富汗知道当老赖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说到底,海外利益的保障还是要有军事作为后盾。 这也正是德国不能在海外竞争过那些工业甚至不如德国的国家的重要原因,而这种国家里,英国和法国是典型代表。 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别说是德国,恐怕就是我们想在阿富汗进行投资,都要面临一定的风险。” “如果没有苏联和英国,我们在阿富汗的生意可以保证稳赚不赔,但是如果苏联和英国在背后捅刀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 “我们和或许可以把阿富汗胖揍一顿,可还是很难收回成本,甚至找不到债主,并且还要支付额外的军事开支。” 假如苏联和英国故意找东非麻烦,就比如支持阿富汗的地方武装,破坏东非在阿富汗的投资和产业。 东非确实有能力教训阿富汗,可这仅仅是教训阿富汗的政府。 毕竟苏联和英国如果捅刀子,他们肯定会收好马尾,不露破绽。 东非想调查真相,也并不容易,就阿富汗那种一堆部落的情况,他们完全可以相互推诿,诬陷,反正就是不承认自己干了这件事。 即便证据确凿,凶手也可以钻到阿富汗的山沟沟里,和东非玩躲猫猫。 恩斯特说道:“这也是我强调最好保持阿富汗现政府的主要原因,有一个统一的政府,至少出了问题还可以找到责任人。” “如果阿富汗的统一政府都不存在了,那这个地区几乎就和一个没人管的粪坑差不了多少。” “这次中亚公路的建设,对于阿富汗政府也是一个机会,毕竟公路延伸的地方,也有利于加强阿富汗政府对当地的控制。” …… 阿富汗。 作为阿富汗的君主沙阿自然也希望把握住这次机会,为此沙阿召集了王室成员专门就中亚公路修建进行商议。 “这次中亚公路对于阿富汗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有东非和苏联两个世界大国的承诺,中亚公路的修建已经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借助中亚公路的建设,加强对王国北部的控制。” “同时改善国内的交通,并且带动经济的发展。” 对于沙阿国王的判断,他的叔叔,也是阿富汗政府的首相哈希姆也表示了认同。 “实际上之前我们在建设喀布尔到坎大哈的公路时,就考虑过向东非人求助,不过东非并没有同意。” “长期以来,阿富汗都试图和东非建立联系,但是东非人并不像苏联和英国对阿富汗那么上心。” 和此前恩斯特对阿富汗持有警惕不同,阿富汗政府或者说王室是真心想和东非建立友好关系的。 虽然说东非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并且在中亚势力和影响力不弱,但是东非和苏联,英国有很大的不同。 那就是东非的势力范围没有和阿富汗直接接壤。 所以在阿富汗政府看来,东非是用来平衡苏联和英国的最佳国家。 可惜,东非对阿富汗的兴趣并不大,所以最后喀布尔到坎大哈的公路,阿富汗只能交给德国建设。 哈希姆首相对自己的国王侄子说道:“中亚公路,绕不开我们阿富汗,需要我们的配合,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强和东非合作,让他们看到我们的诚意。” “最好可以吸引东非资本加大对阿富汗的投资,相对于苏联和英国,东非对阿富汗的威胁远没有那么大。” “除非东非把俾路支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我们都不用担心东非会对阿富汗别有用心。” 沙阿国王点点头说:“我也是这样考虑的,虽然从东非这个国家的历史,还有这些年来在中东和中亚的所作所为来看,东非并不是一个友善的国家。” “但是,东非想对阿富汗下手,就绕不开俾路支这个地方,而俾路支是英国的势力范围。” “有英国人隔着,我们和东非就不可能发生太大的冲突,东非也不可能把手伸到阿富汗。” 东非在阿拉伯教存在的国家,尤其是印度洋沿岸地区,是极差的,毕竟东非对阿拉伯教的打压是肉眼可见的,且手段比较激进。 如果说阿富汗和东非接壤的话,或者说阿富汗自身拥有印度洋的出海口,那阿富汗就要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东非的侵略对象了。 好在,阿富汗和东非隔着英国的势力范围,所以阿富汗王室才能比较大胆的谋取和东非的合作。 这时沙阿的另一个叔叔,也是阿富汗现任内政大臣马茂德开口说。 “在三个大国里,苏联对我们威胁最大,因为苏联的制度对我们最不友好,英国或许想加强对我们控制,但是他们更多是出于维护印度安全的角度,而不会对我们的统治造成太大的威胁。” “不过英国近些年来的衰弱也是肉眼可见的,加上苏联工业化的巨大进步,中亚的地缘格局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 “或者说过去阿富汗维持的平衡,正在因为英国的衰落和苏联的崛起而被打破。” “因此以后阿富汗必须寻找新的靠山,防止苏联对我们有不好的想法,东非就是最好的选择。” “不出意外的话,以后印度洋霸权会完整的落到东非人手里,所以我们现在和东非加强联系,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英国的衰落也是阿富汗现在感到不安的重要因素,毕竟英国是阿富汗过去维持平衡的重要外部力量。 如果放在沙俄时代,阿富汗自然对英国和沙俄两个国家都充满警惕。 可是后来沙俄垮台,苏联(俄)上场后,阿富汗和英国的关系就彻底得到了改善,英国需要阿富汗来对抗苏联,阿富汗政府也不可能投入苏联的怀抱,毕竟苏联的政治制度下,没有阿富汗王室的生存空间。 从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阿富汗和英国的关系都是合作大于竞争,当然,迫于苏联的压力,阿富汗也不敢完全倒向英国,再加上英国也是有过入侵阿富汗前科的。 阿富汗实际上就成为“缓冲地带”,脆弱的维持着地区的平衡。 现在英国日渐势微,这种平衡可能被打破,就不是阿富汗想看到的了,阿富汗需要一个能和苏联对垒的国家。 东非就成为了不二选择,在阿富汗能够接触到的国家里,也只有东非有能力和苏联在中亚地区对抗。 至于现在的英国,英国整体上依旧强大,可是英国的军事力量集中在欧洲,而中亚本身很大一部分地区就是苏联领土,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的苏联更是成为了世界上有数的几个工业大国。 如果苏联全力扑向阿富汗,英国还真没有办法和苏联人对抗,而且因为欧洲局势的日益紧张,英国也不敢把更多的军事力量投入到南亚和中亚地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