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败家小县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4章 该着手江南的方案了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其他的人员,尽快安排在重要岗位上。” “要他们赶赴京城,越快越好,不得耽搁。” 许墨下令,户部的事多且繁杂,还有江南的事情也还等着他把关。 容不得耽搁了! “大人放心,我马上去安排!” 黄益说完,连忙地去办。 户部作为朝廷的财政部门,极其的核心重要。 在许墨的示意下,户部开始面向全国的招揽人才,他曾经的部下,都此时提携进了户部。 甚至朱敬文和吕斌,也想过帮帮许墨。 但是朝廷的规矩严格,六部之间也只能公务公办,不可能允许相互地帮忙办理公事。 况且他们还是部门的一把手,那自然就更忌讳。 数日后,许墨选拔的人手到位,从社会上广泛招收的人员也补充到了空缺。 虽说赶不上户部之前的人数,好歹也够运转了。 许墨将户部的事务进行归类和布置。 户部衙门。 官员们齐聚一堂,看到眼前熟悉的面孔,许墨也感到亲切。 官员们都是一脸的敬仰之情,激动地看着许墨。 户部是朝廷的关键部门,能够入户部,全靠许墨的提携。 不然的话,他们大多都还只是不起眼的地方官员。 京官和地方官员的待遇区别,那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说许墨对他们有大恩都不为过。 “大家既然到齐了,本官也就不再废话,你们要做好分内的工作。尽快把户部的账目,还有各地上交的税务账簿都统计下,本官提供好了表格,你们照着填写就是。” “你们都是在本官手底下干过事的,应该明白怎么做,那就都去忙吧!” 许墨吩咐了几句后,就众人投入了工作。 许墨晓得,只有这些人将把户部的事捋顺了,自己才能继续地躺平。 他进行统筹安排,具体的活儿让那些官员来做,倒也不算难事。 许墨相信他们做得到的。 然后,许墨还要做江南二省的治理方针。 “大人,这是江南二省的材料。” “主要是梁山河硬搬您的政策,在江南的治理办法。” 黄益见户部的事情分派了下去,立刻将准备好的资料递给许墨。 许墨接过来察看。 这梁山河,也算是大周赫赫有名的文臣了。 说起来,他也不可能是蠢货,只是想不到,他连复制自己的政策,都能把江南搞得一团糟。 确实让许墨很懵圈。 “梁山河这家伙,是老糊涂了。” 翻看了下梁山河治理的具体方案,许墨看得出来,梁山河是实实在在,想在江南做出一番成绩的。 只是在他的方案当中,有很多地方疏漏的厉害,有的甚至没法实际执行。 这让世家权贵们有机可乘,得到了贪污牟利的大好机会。 于是,江南的局势才变得不可收拾。 而梁山河本来可以及时止损,但他却没有制止。 甚至为了维护元勋派,为了不颜面尽失,选择了将此事强行地镇压。 最终局面崩坏,官逼民反。 看着梁山河抄袭自己的政策,许墨不住冷笑。 梁山河就是自作自受。 自己的政策真的是那么简单吗?那都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 无论是冲县,还是丰州,闽越,甚至是后来的幽州。 表面上,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在具体的细微执行上,却有不小的区别。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这就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梁山河只雾里看花的看个大概,就想当然地如法炮制,自然大错特错。 虽说执行的时候,梁山河也把他自己的心得加进去,但仍然不适用。 许墨看过后,立刻进行了修改,很快又制定了一套新的方案。 梁山河其实是有能力的,可惜拉不下脸面。 他上任的时候,但凡能向自己虚心请教一番,也不至于眼前的凄惨收场。 不过,梁山河的成也好败也好,关他许墨屁事。 把自己的事儿做好,才最重要。 户部的事情,经许墨梳理安排下去后,效果立竿现影。 他曾经的部下们一力地挑起重担,本来最缺人的户部,却在六部中第一个稳定下来。 这天,户部的官员们做完手头的事情,又来到了堂前议事。 作为户部的官员,他们都要听从尚书许墨的吩咐。 并且许墨又是他们从前的老上司了,这些人对许墨更是马首是瞻。 “大人,已经按照您的要求,统计好了各项数据。地方报上来的折子,也已经分类地审阅完毕,确认无误后交给了内阁。” “现在,比较麻烦的就是江南了。” 户部左侍郎,陆全佑对近期工作做了汇报。 许墨听后很满意。 这家伙做事严谨仔细,基本不需要许墨担心。 才几天的时间,就把纷杂的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 “大人,您发下来的江南治理方案,已经学习完毕,接下来就是要如何在江南贯彻下去了。” “如今的江南二省,官员体系几乎不复存在,剩下的一点儿官员,基本上都是大人您收复江南时指派的。” “官员人数不足,光是解决百姓的燃眉之急,就让他们够焦头烂额了,再让他们落实全盘的治理方案,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陆全佑分析了江南的实际状况。 大周的十三行省,全国各地的财税,土地,一切钱粮有关的东西,都归户部管。 所以,既要统筹全国事务,还要发展江南的民生,难度挺大。 而且,随着皇室制度的改革,藩王治理封地。 这样,藩王的领地同样急需人手。 各州府的用工现在都成了问题。 江南的重建,少不了大批的工人,这更是让人不得不关注的。 “大人,现在的局面,该从哪儿招人呢?” “江南本地的百姓远远不够。” “在这次江南的暴乱中,很多百姓参与了造反,死伤无数,江南的人口大幅减少。” “这种情况下,能务工的就更少了。” 陆全佑几句话,把江南二省的状况勾勒出来。 虽说许墨亲自制定了治理方案,众人对此信心百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