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周天子周桓王被郑、鲁、齐、宋四国要挟,郑侯周正卿之位得以恢复。可这郑侯重新恢复正卿原职后,依然故我,很少上朝,周桓王不满,但忌惮郑国实力,也不敢说什么。不过调动七国征伐曲沃武公胜利,扶立晋君缗上位,郑侯不言不语,让周桓王的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在周桓王看来郑侯也不过如此。于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周桓王终下定决心讨伐郑国,借口是郑侯和曲沃武公联合谋杀了晋小子侯。
周桓王下定决心讨伐郑国,随即征调卫国、陈国、蔡国三国之兵,加上王师共五万人,分为三军:王率王师为中军,虢公林父率领蔡军、卫军为右军,周公率领陈军为左军,浩浩荡荡向郑国杀来。
闻听王师来犯,郑侯急找众大夫商议。以前郑侯和周天子矛盾不断,但均属义气之争,从没有真枪真刀地动过家伙,今见周天子提兵而来,以君伐臣,列位大夫不免有点心虚,故会议开始已过了十分钟,也没人出来言语。
祭足大人,你说一下你的看法吧。事到紧要关头,郑侯想到的仍是祭足。
王以晋小子侯之事兴兵而来,不如派人前去向王说明晋小子侯之死与郑国无关,王若听从解释退兵则罢,王若不听,则理亏在王,然后我们可以再和王决一死战。
王与寡人矛盾由来已久,这次王提兵而来,小子侯分明就是他的借口,去解释也没用。为今之计就是全力以赴想法击败王师,否则郑国非但十几年攒下来的声誉将毁于一旦,而且还有亡国之忧,望各位大人尽心才好。
这次郑侯并不认同祭足的意见。
看到郑侯战意已决,高渠弥进谏曰:卫、蔡与我夙仇,周天子对君上更是仇恨至极,王此来志在必得,兵锋甚盛,宜坚壁以待之。王师不得我便,久必懈怠,到那时我们再出击,可保获胜。
高渠弥话音刚落,大夫公子元上前曰:臣战君,于理不直,只可速战速决。王师此来分为三军,我们也可以以三军当之,其中右军当他们左军,左军当他们右军,君上自率中军抵挡他们中军。陈国新近发生动乱,陈军军心不稳,士气低落,两军对垒时,可先对王师左军发起攻击,王师左军必败。王师左军败,必影响到王师中军、右军,尔后再向王师中军、右军发起攻击,可保获胜。
郑侯听罢公子元一番言语大喜,即把大军分为三军,大夫曼伯统领右军,正卿祭足统领左军,原繁、高渠弥、瑕叔颖、祝聃等一干众将跟随郑侯坐镇中军。双方大战前,高渠弥又献鱼丽阵法。何谓鱼丽阵法,时代久远,具体阵法已不可考。按今人推测,这阵法应是军车在前,步兵分散军车后面两侧,跟随军车一同向前出击,前面军车上人员损伤,后面步兵立时补上,但这种推测是否就是真正的鱼丽阵法,不得而知。
分配调拨已毕,郑侯率大军信心满满迎着王师而来,不多时两军在续葛相遇。两军对垒,周天子本欲陈前羞辱郑侯一番,以挫郑军士气,可周天子在阵前一连把“请郑侯出答话″喊了多遍,对面也不见郑侯的影子。天子气馁,正欲回阵,只见对面令旗一挥,雷鼓大震,郑军右军率先对周王师左军发起冲击,周天子慌忙回阵急令迎敌。正如子元所料,周王师左军被郑军一击即溃,这溃逃士兵纷纷向王师中军涌来,周天子喝止不住。正沒奈何之际,王师右军也被祭足击溃。人马杂沓,郑侯率领中军也掩杀过来,王师就此大溃。乱军之中,祝聘望见绣盖之下,料是周王,觑个真切,一箭射去,正中周王左肩。所幸周王裹甲坚厚,伤不甚重。祝聘见一箭得手,正欲驱车捉拿周王,忽听后方传来收兵铃声,祝聘摇摇头,恨恨而退。原来这郑侯在后面看到天子被箭射中,怕祝聘冲上去不利天子,故收兵而退。
祝聘等回军,参见郑侯,祝聘卖弄说他射中周王肩,但因为收兵,让周王跑了。
郑侯回道:君子不希望过分占人上风,更何况对方是天子呢!只要郑国社稷不受损,这就足够了。
祭足在旁应道:君上真仁慈开明之君也。今王师大败,我军威已立,料周王必然胆寒。为缓和周、郑矛盾,应遣使问安,稍与殷勤,以宽王心,也顺便向列国诸侯表明君上乃仁慈大度忠贞之人,今对抗王师乃是形势所逼情不得已。
祭足所言正合我意,祭足你就准备准备去王师那走一趟吧。打了胜仗却始终没有一丝笑模样的郑侯闻听祭足一番言语大悦,当即拍板让祭足前去慰问周天子。
祭足得令,连夜带上白璧十双,牛十二头,羊百只,粟刍之物百余车,赶到王师营地问安。这周天子君臣打了败仗,正在营中愁眉不展,忽听祭足来访,顿时十分紧张,营里营外全都加强了戒备。等把祭足迎进来,看到祭足所带那么多财物,周天子迷感不解,不知这郑侯唱的又是哪一处。
祭足深施一礼,叩首拜道:为保社稷,我郑国对抗王师,实不得已。殊料军中不戒,误伤天子,为此,郑侯惴惴不安,特命臣送上白壁十双,牛十二头,羊百只,粟刍百余车,向天子问安,望天子身体早日康复。
听罢祭足言语,天子面有惭色,但又不知如何应对,沉默不语。
虢公林父道:既然郑侯心中还有天子,那就请郑侯明日撤军,以往旧事谁也不要再提了。
那个自然。祭足回应道。
祭足回营,把天子君臣表现表述给郑侯,郑侯举兵回撤。见郑兵回撤,王师也就此回京。至此,郑侯和周天子之间矛盾才有所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