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抬山一路向南,想的是找一家客栈休憩一下,但这一路走来,路上连一户人家都没有,就更别说什么客栈了。
张抬山心想:“如果找不到住的地方,那就在野外露宿一夜也无妨。”
走着,走着,张抬山进入了一片密林。
林木高耸,枝繁叶茂,夜色一下子就暗淡了下来,只剩下从树顶缝隙间透过的点点亮光,也不知是月光,还是星光。
正所谓夜黑生邪念,林深藏歹人,张抬山顿时提高了警惕。
张抬山一边加快脚步,一边听着周围的动静。
就在此时,突然从张抬山的左前方不远处,传来杂乱的脚步声,并伴随着金属碰撞的声音,听起来有点像甲叶摩擦之声。
张抬山停下脚步,迅速藏身于树后,向声音的方向望去。
只见从不远处走来一支队伍,身着盔甲,各拿兵器,还有两人手持盾牌,看装束应该是一队训练有素的官兵,数量有十个人。
官兵胸前的护心镜上有一个大大的“常”字,这个字象征着不凡的实力,同时也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恩怨情仇,当然了,张抬山现在还不知道这些事。
在这十人包围之中另有两人身着便装,被五花大绑,一个眼睛瞪得像铜铃,面相凶狠,一个长着一对扇风大耳,面目和善。
由此看来这应该是一队正在押送囚犯的官兵,只是不知二人身犯何罪,如今成为了阶下之囚。
突然从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中,传出几声隐约的音律,像是弦琴之声,但似乎又没有那么丰满,说是杂乱之音,却似乎又有些韵律。
张抬山仔细听辨,但也只能听出这声音大致来自于自己右前方的某处,具体位置难以判断。
嗖,嗖,嗖,三声划破夜空,噗,噗,噗,走在队伍前面的三名官兵几乎同时中箭,全部被射穿哽嗓咽喉。
箭头直接从三名官兵的后颈穿出,并且滴血不沾,那是三支明晃晃的三棱透甲锥,即便在微弱的夜光之下,也仍然是寒气逼人。
张抬山心中一惊,心想:“林中有埋伏,并且这射箭之人,快、准、狠,一定不是等闲之辈,而且从射箭的速度和频率来看,对面至少应该有三个人。”
另外,张抬山还注意到这三支雕翎箭比一般的箭要短一些。
前排的三名官兵应声倒地之后,其他的官兵立即四散躲藏,纷纷就近藏身于树后,中间的两个囚犯也都趴在了地上。
一个貌似头领的官兵开始向树林深处喊话:“哪来的大胆狂徒?竟敢偷袭官兵,真是不知死活!”
对面无人应答。
官兵头领又大声喝道:“你们可看清楚了,我们可是官军,而且是大名鼎鼎的“常平铁甲军”。
“你们应该听说过吧,即便你们现在想跑,恐怕也已经来不及了。”
对面还是无人应答。
但在这死一般的静寂中,却又隐约地传来了几声弦琴之音。
官兵头领有点急了,大声叫喊道:“胆小鼠辈,鬼鬼祟祟,是英雄好汉的就出来现身,大家一较高下。”
对面依旧是无人应答。
官兵头领向旁边树后的另一名官兵使了一个眼色,又向躲藏在后面的其他官兵比划着手势。看来他们是已经想到了应对之策,就要发起战术攻击了。
官兵头领一挥手,一名官兵从树后迅速蹿出,向另一个方向飞奔。
嗖,又是一支短箭,噗,这名官兵被射了一个“耳对穿”,雕翎箭从其左耳射入,从其右耳飞出,死尸栽倒在地。
与此同时,官兵们也判断出了对方的大致方位,从树后迅速闪出四名官兵。
两名官兵手持盾牌在前,防御保护,两名弓箭手在后,张弓搭箭,嗖,嗖,就向对面射出两箭。
怎料对面的出箭速度更快,官兵射出的两支箭几乎是刚刚离弦开始飞行,对面就先后飞过来四支箭。
两支短箭在前,两支长箭在后。
两支短箭在空中分别击落了官兵射出的两支箭,发出金属撞击的脆响。
紧随其后的两支长箭直奔两面盾牌射去,势不可挡,瞬间穿盾,破甲,入体,深深地插入了两名盾牌手的前心,两人随即倒地。
两名弓箭手见失去掩护,便立即又藏身于树后。
张抬山看得清楚,这两支长箭先是穿过了盾牌,然后又射穿了官兵身上甲胄最厚的地方,“护心镜”,可见对面射出的长箭力度之大。
这时,躲在树后的两名弓箭手相互使了一个眼色,一左一右同时闪身而出,抬弓便射,想来一个双箭齐发,突然袭击。
可哪知左侧的弓箭手刚从树后探出头,对面便是一支短箭射来,速度极快,直接贯穿其左眼,箭头从其后脑勺冒了出来,而且似乎还在旋转。
这一箭不但射得精准,而且还展现出了满满的预判。
简直让人怀疑对面是透视眼,不但能透过大树看见官兵,而且还能透过大脑看到想法。
右侧的弓箭手趁此时机将箭射出,对面也是紧接着又射出一支短箭。
不过,张抬山发觉对面射出的这支短箭有些蹊跷,箭尾隐隐约约似乎有什么东西。
再看对面射出的这支短箭,在空中突然微微一抖,似乎是被什么东西从后面轻轻地拉了一下。
瞬间箭头脱离箭身,加速向前飞行,正好将弓箭手射出的箭在空中击落,而箭身仍在朝着弓箭手继续飞去。
虽然箭身上已经没有了三棱透甲锥的箭头,但是箭身前部仍然是尖锐的金属头。
说时迟,那时快。
箭身正中右侧弓箭手的右眼,又是一记穿脑而出,死尸栽倒!
张抬山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应该是箭尾连接着一根极细的线,细线到了尽头便会拉动机关,而这个距离是由线的长度和射箭人所控制的。
箭头飞出后,箭身还有一个小的金属头,相当于一次在同一线路上射出两支箭的效果,可谓是“一箭双头”。
尤其是在对箭中可出奇制胜,看来此人在弓箭方面定是下了一番功夫研究,而且也算是一个能工巧匠了。
书中代言,张抬山分析的没错,这一招叫做“蚕丝子母箭”。
尾线细如蚕丝,难以发现,而且还有一定的韧性,箭的前部装有大小两个箭头。
不过,对于射箭之人来讲,这只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