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车祸开始的无限诸天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以有限趋于无限,以无招归于有招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苏夜羽缓缓收回手,随即剑指一动,玄天战匣便打开了,琉璃剑飞出,稳稳落入他手中。 他再次施展独孤九剑,但这次的剑势却完全不同,洒脱自如,快慢结合,刚柔并济。仿佛是太极剑法,若是张三丰在此,定能认出这一招式。令人惊讶的是,苏夜羽竟将独孤九剑和太极剑法融为一体,招式衔接自然流畅,连贯无间,仿佛是一套剑法一般。剑中既有独孤九剑的凌厉刚猛,无往不利的勇猛气势,又有太极剑法的圆滑无端,静动结合。 在施展之际,苏夜羽开始思考着“以有限趋于无限,以无招归于有招,便是无与有的关系。” 无与有的关系,实际上涉及到大道的问题。 应用于武学上,苏夜羽简单地将其描述了出来。 起初习武时,人们的思维、见识和招式都是有限的。然而随着不断修炼积累,人们逐渐打破自身的限制,本身就体现出了人的无限性 人的思维和心灵逐渐朝着无限的方向发展,武学招式也变得无限多样。就像一杯水,如果被杯子限制,就是有限的;但如果打破杯子,汇入大海,就成为无限的。这是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当你拥有足够的底蕴时,就能将无限变为有限,将无招化为有招,实现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有限即无限,无限即有限,有限内涵着无限,有限展现着无限。 有限事物的发展变化、它们生生灭灭的无穷链条,本身就是物质无限性的表现形式。 任何具体的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界限,但由于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本性,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被打破、被否定而趋于无限。有限事物原有界限的打破和质态的转化,就体现了物质的变化和发展的无限趋势。 这种无限的趋势存在于有限之中,并通过有限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无限不能脱离有限,同样,有限也不能脱离无限。 有限的事物不断突破自身限制,使其变得无限。然而,无限本身也有其限制。相对于有限的无限来说,无限也可以被看作是有限的。因此,无限的事物在具体表现时,实际上是有限的。因此,苏夜羽才会说无招也是有招。 无限与有限是统一的,不能将它们分离看待,也没有一方比另外一方有优先之处。真正的有限和无限都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在有限中也同时存在于无限之中。 在大部分的武侠作品中,将“无”作为武学最高境界之一,比如独孤求败的“无招胜有招”和“无剑胜有剑”。 实际上,苏夜羽的理解是,无与有二者并无优劣之分,它们是辩证、对立、统一的。 将这一哲学思想运用到武学上,独孤九剑,料敌于先,限制对手发展,招数有限,是谓“有限”。太极剑法,圆滑无端,后发制人,应对手之招而出,是谓“无限”。二者结合,正好将“有限与无限”结合统一起来。 这样一想,苏夜羽的剑法变得更加玄妙,不知不觉中一门全新的剑法已经逐渐成形。 “太玄九极剑!” 太玄者,众妙之门,乃是无限之剑,九乃数道之极,即有限之剑。 明白这一点,苏夜羽剑势已收,将转轮剑再次扔入剑匣之中。 此刻的他,若是在与张三丰交战,胜负犹未可知。踏入无招之境,决定胜败的已经不再是招式本身。当然,如果是生死之战,胜利必将属于他。 接着,苏夜羽开始回忆起与阿梅、包租公、张三丰太极拳的经历。他心中已经领悟出属于自己的太极拳,起势挥舞起拳,黑白二气随之显现,划分阴阳,一静一动,一快一慢,一柔一刚。表面上看起来泾渭分明,实际上却相生相克,最终融合成太极。 完成拳法后,苏夜羽闭上双眼,回味着一句话:“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 话音落,苏夜羽闭上双眼,再次睁开时,苏夜羽开口道 “宗师境,成!” 自此苏夜羽彻底踏入宗师之境,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 同时苏夜羽心中还默念了一声“多谢李宗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法归元,他学习诸多武学,以积攒自身底蕴,却不受制于此,将自身所学,融会贯通,从而想使用那招,便用那招,真正做到以有限趋无限,以无限为有限,无有相生,从而开辟新路,这才是真正的万法归元,一化万法。 苏夜羽停留半步宗师已久,无论是武学还是内力底蕴,皆是已经达到了宗师的标准,甚至就单纯战力而言,大宗师亦可以一战,如今明悟自己的心中之路,心身合一,自是踏入宗师之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