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夜羽此刻静静地坐在溪水旁,闭上了双眼,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他与张三丰那场激战的情景。
“太极剑法与独孤九剑,都是无招之武学。它们源于一种理念的演化,无招意味着洒脱自由、随心所欲,突破招式的局限。”
苏夜羽深知无招并非乱打乱砍,而是一种心随意动、身随心行的境界。无招并不意味着真正没有招式,而是通过自如的动作表达出招式的内涵,灵活自如地运用武学。
当然,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和深厚的武学底蕴。
这样的人已经领悟了武学的精髓,将其与自身行为相结合,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以张三丰为例,他就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他完全理解太极之理,将其运用自如,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太极的真谛,最终达到了无招的境界。
实际上,武学从来不是将人固定在固定的招式中。在战斗中,需要根据对手、环境和对方的武学风格做出相应的变化。招式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如果一味地固守招式,就会失去招式所蕴含的精髓。
正如流水不腐,流动不息的武学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武学。
明白了“无招胜有招“的道理,苏夜羽开始深入思考。单纯的无招只会导致混乱无序,暴露出无数破绽,因此有招胜过无招。然而,无招是对手有招的针对性变化,因为有招终究有限,无招所以无限。
独孤九剑的精义,便是做到料敌先机,预测对方招式,任你千变万化皆在我的预料之内,无论对手出手何招,都可以破之,而这需要具有相当的程度的武学底蕴。
正因如此,独孤九剑才被誉为可以破解天下武学的绝学。通过预测对手的招式,并作出相应的变化,限制了对手的招式选择。
天下武学浩如烟海,独孤九剑何敢自称“破尽天下万法”?其实,这并不是说独孤九剑能够真的破尽每一门武学,而是说使用独孤九剑的人,能够针对每一门武学,灵活应对,将对手的招式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招式中,从而限制对手的行动,达到一击必破的效果。
这就是独孤九剑“无招胜有招“和“破尽天下万法“的奥秘所在。
独孤九剑的招式对苏夜羽来说已经烂熟于心,他可以轻松运用这门武学来破解一般对手的招式。
然而,系统一直提示他独孤九剑尚未达到圆满状态。原因他也知道,是因为自己始终无法踏入无招之境,现如今的自己也谈不上破尽万法,因为自己一直都是摆脱独孤九剑的招式套路,也就是说,他的独孤九剑是有限的。
在经历了这场战斗后,苏夜羽意识到了独孤九剑的缺陷,或者说是独孤九剑本身的缺陷。
独孤九剑虽然是绝世武学,但它毕竟是独孤求败年轻时所创,难免有所不足。剑法威能也要根据使用者而定,独孤求败也是在中年的时候,才做到持剑横行天下的地步。
然而,苏夜羽现在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明白自己还未能超越招式的限制。尽管他之前能够利用独孤九剑破解对手的招式,但始终有所局限。
独孤九剑就像一套万能的解题公式,只需要将对手的招式套路带入其中,就能了解对方的招式路数,从而击中对手、破解对手的招式。
然而,在与张三丰的战斗中,这种方法已经失效了。张三丰已经达到了无招之境,苏夜羽又如何可以破解张三丰的招式路数呢?
苏夜羽之前对独孤九剑的运用只是熟练掌握,每一招每一式都烂熟于心。然而,独孤九剑需要的是人能够忘记招式,不再拘泥于剑法本身,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威力。但是苏夜羽之前一直没有做到这一点,他只是预测对手下一招的可能性,然后破解对手的招式。然而,面对已经进入无招之境的张三丰,这种方法已经失效了。
回想起与张三丰的战斗,苏夜羽用出了独孤九剑,但他无法推断出张三丰下一招,因为张三丰可以随意出招。在他的眼中,所有预测张三丰的下一招都可能成为现实,所以他的独孤九剑失效了。
苏夜羽睁开双眼,注视着眼前的溪水。他已经在这里坐了七天七夜了,虽然已经明白了何为“无招之境”、“无招胜有招”和“破尽万法”,但是他却始终无法跨出那一步。
苏夜羽的手触及溪水,清凉的感觉从指尖传遍全身。
“水,无常无形,因所处环境不同,可以成为溪水、河流、湖泊、江海。武学招式也是如此,跳出招式的局限性,使自己如同这流水一般,无拘无束,随意抒发,根据面对不同的招式环境,做出相应的变化。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种对手,都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忘记招式,千变万化皆在我心中,根据景物的变化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
苏夜羽突然顿悟,他借景生情,进入了一种特殊的状态。周身的气势发生了变化,此时的苏夜羽气势更加隐匿,如同张三丰一般,如同云中缥缈,不可捉摸,不可探知。但是,如果仔细感知,就会发现苏夜羽周身散发着一股强大的压力,如同大海一般。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涌动。一旦出手,便是滔天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