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抱歉。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抱歉,本书暂停更新,不是写不下去,正剧其实才刚刚开始,纯属个人原因,一是没时间,二是负面评价太多导致心态崩了。 而我这个人也不是接受不了负面评价,我是接受不了自己写出来的故事别人看不懂,那这件事就变得毫无意义,但做人要有始有终,就复刻一遍剧情吧!也不枉大家看到这。 也许后面我会从后传开始写,也许不再写书,不再从事这个行业。 总之,这个笔名可能就要到此结束了。 闲言少叙,直接说正文。 但在说正文前,还是要先交代下背景,时代背景是公元344年,而当前的割据形势是: 辽东慕容鲜卑刚刚击败段氏鲜卑,统一辽东,北方是后赵,西边是前凉,南边是成汉和东晋。 为什么要单独说下时代背景? 因为这个时代没有大势,任何起义军都可能瞬间被扑灭。 要在这个时代造反,几乎不可能,而我想写的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换句话说,这是一份反贼攻略。 接下来,再说故事。 ------------------------------------------------------- 说有那么一伙山贼,有一天劫了一名书生,山贼头领一眼就看中这个书生。 (为什么要用山贼和书生?因为没有地盘,就只能落草,刘邦也不是一开始就造反。) 山贼首领(张权)一眼就看中书生(孙邈)的才华,邀请他入伙。 孙邈说这个时代没有大势,想造反只能另辟蹊径,他同山贼头领张权说。 楚霸王为何能消灭秦军主力?原因在于手下将士不惜命,故此提议精兵营这个概念。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没有钱,没有粮,还没有基本盘,再没有支虎狼之师的军队,拿什么反? 但是呢,这就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毕竟把自己手下精兵都调走,自己不就永远都是炮灰。 虽说后面会把精英士兵分发下去当各个营的百长、什长、但谁能等到那时候? 叛乱便在所难免。 而解决叛乱的这个人是山贼首领二义子(李义)。 他虽然解决叛乱,但根本问题并未得到改善,要是没有人敢于挑起炮灰营的工作,那么招再多人也无济于事,必会重蹈覆辙,因此,首领的二义子:李义,主动挑起这个大梁。 山贼军师孙邈的计划是:在他们引起赵国重视时,迅速培养一支虎狼之师,要有能力击败赵国围剿的大军,乘势扩大基本盘,最好能占领关中。” 然后再来说我们的主角: 原主刘小三家产被当地豪强霸占,和发小、李大(李方明)、李二(李旭)一起报复豪强,最后背景背井离乡,投奔了乞活军,这个在书中提过,就不过多阐述了。 -------------------------------------分割线-------------------------------- 前传都讲完了,开始讲正文。 说有那么一伙山贼,不仅拥有四千人的虎狼之师,还扩展到万人规模,更有是有一千轻骑,还攻下两座县城,但基本盘太小,不够养活军队。 于是,军师孙邈便想出一计:趁秋收前攻下一座县城。 得到县城储备,和即将秋收的粮食作为补给。 而防守方,为了保住自己的粮食,自然要出城阻击,双方在城外打了一架。 进攻方这边,原主身死,主角穿越。 防守方呢,打伏击虽然胜了,但始终是寡不敌众,一座县城能有多少人? 养活三千守军都困难,便有人提议: 派一名死士假装被俘,透露给进攻方一个讯息:说他们要来劫营。 进攻方这边得到消息后,觉得这肯定是防守方的缓兵之计,意在拖延。 但得到消息又不得不防,一旦防守又中计了,要是防守方趁他们人困马乏的时候再来呢? 也就是说,今晚不来,明天说不定,明天不来,后天也许会来。 总之,他们这边得到消息便不得不防,而防守方却可以伺机而动。 孙邈打算,先发制人,因此有了劫营。 黑衣人遇见主角刘昊,自然不会那么轻松就被他俘虏,否则就不像了。 他是真心动了杀机,因为这样也符合逻辑,不然一下就被看穿。 主角呢?他不能直接回军营,一是没有口令,二是被哨兵发现带回军营没办法解释。 所以,当主角发现黑衣人便已经是进退两难,只能逼黑衣人退走,或者引诱他追出来。 至于黑衣人为什么会追出来,书中我没写,但是死士肯定是家里人在城内。 内心戏没办法一写再写,总不能用刘昊猜测去把故事复述出来吧? 那样更显繁琐。 主角从帅帐里出来之后,被巡逻队长告知和遇见记录官,都是想将精兵的架构提出来。 可能是没写明白,在这也不过多阐述了,因为上面讲的很清楚。 就是想打造一支虎狼之师。 而主角只是一个普通人,像某作者一样,没有社交牛逼症,便自行寻路。 设计的另一个巡逻队长,是因为我本人经常在某视频软件上看到一则视频。 说高情商的人如何回答。 我看完视频得出一个结论,那哪是高情商,不就是教人谄媚吗? 所以,我设计了这个人,他并没有因为刘昊不是细作而心生不满,也没为没捡到军功露出不悦之色,给刘昊指路,方便的日后对方若有成就,也能记得自己这份恩情。 也许大家觉得这算哪门子恩情,可我不这么认为。 他完全可以见没捡到军功把事写在脸上,恼怒的不给刘昊指路。 所以,这段写的是情商。 主角因为丧失了一部分记忆,后又想起来,不得不加入精兵营,这没什么好说的。 接下来是劫营时,精英兵都是训练有素,所以刘昊只能跟在某支队伍的最后面,这就导致他成了先锋,可能是我描写的太过于侧面了,导致大家没看懂,这里再次说声抱歉。 总之是在出征前,两支队伍同时领取武器,一面盾,冲在前面,一面矛,负责进营杀敌,这两支队伍在营门出口融合,主角刘昊正好跟在第四队身后。 我用侧面描写精兵营的素质,来体现主角刘昊为什么会跟在第四队身后。 由于原主是因为跟前面的人距离近被误伤,所以刘昊不敢跟的太紧。 这就导致了冲锋时,黑灯瞎火的,他若是贸然转弯,很有可能会误导后面的人。 毕竟夜晚,谁能分清谁是自己的百夫长? 计划不会传达到每个士兵手里。 这点为什么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能明白。 必是怕提前泄露。 冲在前面,又没有盾,刘昊只能去抢百夫长的盾,他去抢别人的,别人也不会给他。 只有百夫长夺自己手下的盾,才有可能要来。 这点我想我写的没问题。 迅速冲到对方营地,使得对方弩机不能使用,这也是头功的表现。 先登不仅仅是攻城。 这个大家可以百度查。 我很不明白,许多人拿这个吐槽我,我也是服了。 另外再说一点,有个评论的说我电视剧看多了,还挂免战牌。 我是真想回怼一句,没智商就不要来看小说。 免战牌的意义只是防守方说:我不想打。 仅此而已。 进攻方非要打,那叫强攻,就这么简单。 从头到尾,我没有一个字说免战牌能起到任何作用,而且这本来就是进攻要展示军威,打击敌人士气的,如果连这点都看不懂,还到处讽刺别人,我是真无话可说。 你赢了,我不写还了还不行么! 还有一个,我说主角是杠精,那只是修辞手法好吗? 就是舌战群儒里,诸葛亮不是杠精吗?提议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不是杠精吗? 主角说的有问题吗? 这就好比过马路,你闯红绿灯,后面有个人跟着你也闯了红绿灯,然后他被车撞了,要求你赔偿五十万,你觉得合理吗? 也不知道欺负我一个新人作者有什么意义。 言归正传。 主角被提拔为攻城先锋,实则是为了解放李义,仅此而已。 慈不掌兵,身为统帅,总要试探一个人是不是可塑之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他扔进绝地里,看他能否活下来。 无论是二次元,还是影视剧,有些人小时候被扔在狼窝,又或者扔到哪,活下来那人才能进行培养,没人会浪费资源单独培养一个不知道是不是可塑之人,除非是父子。 至于与百夫长的矛盾,这个也不难理解,还是因为原主从军时间短,和主角什么都不懂的原因造成的,就像有人评论的一样,这不是攻城,不属于先登吧? 设定的主角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也分不清这是不是先登。 为了不给大家吐槽的机会,我甚至用双方的内心戏去描写这段剧情,可依旧被人挑毛病。 总有人觉得作者写历史文会连资料都不查。 现在人工智能这么发达,我就算不查,也会问呐。 再比如,我用主角内心戏去写石虎发动民夫五百多万被人诟病。 他说咋不一千万呢? 我很想说,大哥,史书上就是那么写的。 换成当时的人,怎么可能知道准确人数。 我既没抹黑谁,说的也是资治通鉴里的内容,你跑来抨击我,是生活过的不如意了吗? 唉。 最后,就是几个炮灰,这点就有些写实了。 我想各位书友也都能看懂,新来的人职员,被提拔为经历,搁谁谁心里也不会好受吧? 起些冲突是必然的,也是为后续剧情做铺垫。 又说跑题了,回归剧情,第一卷主要讲的也就是这个计谋。 防守方以逸待劳,见自己军营起火,便绕后奇袭进攻方的粮草大营,如果进攻方不来,他们再伺机而动。因此才有军师孙邈那句话,本次劫营太过顺利。 否测成下二里扎营,被骑兵一追,一围,人心惶惶,出来的几千人便会全军覆没。 以上便是第一卷的全部内容。 其中有三个事最后提一下。 一个是为什么要设定这个精兵,其实是为了给冉闵做铺垫。 日后这些人会跟随冉闵。 再有一个是溲三刀,这个人出现大家会觉得没什么,可他是死在跟随冉闵的最后一战中,那一战出征前,他已经当了百夫长,手下士卒给他送来一瓢水,他没有喝。 我不会刻画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因为不继续写下去了,只能靠大家自行脑补。 第一卷最后一个,便是军妓徐良玉。 这个是一个贯穿剧情始终的人物。 前几章,还记得郑兴老家被烧的事吗? 就是她干的。 徐良玉逃难来到陇西,被山贼劫掠,后逃出去做了人家漂母。 公元347年,石虎在全国各地征发女子去邺城,史书记载当时上吊自杀的就有三千多人,各地被罢官的不计其数,选女子选的多的人,被封侯的也有几百个。 而主角就是那个时候造的反。 那一句,这是要灭种,从而说动了李方明,改变原来计划。 目前,就先说这么多吧! 再说剧情就不连贯了,放在后面继续说,大家又看的稀里糊涂。 反正,第一卷主要讲的就是上面内容,大家有疑惑都可以留言。 还是那句话,我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能看懂,仅此而已。 明后天,我再详细说第二卷的内容,尽量做到有始有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