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规则怪谈:我靠吸氧通关副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9章 第二个徒弟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杨大头絮絮叨叨地追问:“刘兄,你那个没什么里面,究竟有几个意思?” “刘兄,你快和我说啊,你这样急死我了知道吗?” “刘兄你真的,这样你以后会没有朋友的!” “刘兄…” 而刘明则是无视了杨大头,迈进书房后把门关上。 杨大头晚了一步,吃了个闭门羹。 他在书房外大喊:“刘兄,刘兄!” “刘兄,刘兄!” 片刻后。 刘明打开了房门。 杨大头脸色一喜,小心翼翼地喊了一声:“刘兄?” 刘明面无表情地丢给了杨大头一本书,留下了一句“自己玩去”,随后便再次把门关上。 杨大头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没有说话。 当他把目光看向了手里的书时,顿时如获至宝,喜上眉梢:“是这本书!” 然后他就美滋滋地抱着手里的书,回到了客房。 他要好好地研究一下里面的知识。 不错。 杨大头手里的书正是金瓶,咳咳,“春秋”。 刘明被杨大头吵得烦了只能用这本书堵住他的嘴。 书房内。 刘明正在奋笔疾书。 这个时候的文人,因为长期受到“我大天朝地大物博,什么东西没有”这种思想的影响,是看不起科学技术的。 刘明的第一步是矫正这种思想。 但整个华夏的历史,独尊儒术尊了上千年,一种新的东西传到这片土地上,并不是这么容易就被人接受的。 所以。 刘明需要对科学技术进行包装。 而用来包装科学技术的东西。 而且,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并不是把皇帝弄死就可以的。 同样推翻的,还有从封建王朝这里获得利益的那一群人。 所以刘明要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简单来说。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稳。 而刘明在昨晚的时候已经有了目标。 戴圣! 戴圣编写了“四书五经”中“五经”之一的《礼记》。 他有一句话,叫做格物致知。 用格物致知来包装科学技术。 如果一个戴圣的分量不够。 那么还有被尊称为圣人的王阳明。 王阳明不仅提出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观点。 他的心学还有四个提倡。 一、提倡男女平等。心学大师并以身作则,广收女弟子,并大力提倡女权运动,反对封建礼教以礼扼杀女性发展的荒谬理论。 二、反对造神。 三、提倡开放思维,鼓励大胆创新。从文化到实际行动,都提倡标新立异。 四、提倡性解放,鼓励全民参政,以讲学的方式大胆议论朝政,积极参政议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确立了目标。 那么刘明接下来的思路就好很多了。 他现在写的,是一篇文章。 标题是:“圣人之格物致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自然之理” 内容则是关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 不到一个小时的功夫,刘明就把这片文章写好了。 打开书房的门,发现杨大头不在。 刘明顿时送了一口气。 叫来了李朝,两人便急匆匆地出门了。 将文章交给报社刊印。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站在报社的门外,刘明看着报社的牌匾啧啧称奇。 “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是没有这种属于大众的报社和报纸出现的。” “果然,除了历史的大体走势,这个时空和蓝星上的时空有许多地方不一样的。” 和李朝随意地找了个地方吃过午饭。 刘明便急匆匆地往回赶。 此时。 杨大头还在津津有味地读着“春秋”。 当刘明回到了三味书屋门口时。 却意外地发现门前站着两个人。 一个人是卖炊饼的,还有一个孩子,看起来和卖炊饼的有些相像,应该是他的儿子。 “你们这是?” 刘明打量了两人片刻,便开口询问。 “刘先生好!” 孩子只有五六岁,恭恭敬敬地朝着刘明问好,指着卖炊饼的说道:“这是我爹爹。” “嗯。”刘明点头,问道:“你们父子俩有事吗?” 孩子看了一眼有些紧张的父亲,开口说道:“刘先生,我爹爹早上的时候收钱收多了,他不识数,还请刘先生莫怪。” 说着。 孩子就双手捧着四枚铜钱,放在了刘明的眼前。 仔细地打量了孩子片刻。 刘明接过铜钱,笑道:“多几枚铜钱,你们家里不就多几枚收入吗,孩子,你为什么会想到把铜钱还给我?” 孩子看了一眼自己的父亲。 卖炊饼地急忙说了一句:“刘先生,我从小就教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该拿,所以我听孩子说我数错数的时候,就第一时间带着他来还钱了。” “你不会数数,那你以前的炊饼是怎么卖出去的,把钱还给人家了吗?” 刘明追问了一句。 孩子的父亲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似乎这样才能让他那无处安放的双手自然一些。 “刘先生,我是几天前开始才想要做买卖的,这不刚开始的时候,遇上的人都是买一个炊饼的,只有今天刘先生您才一次性买了三个,这不就数数输错了吗。” 听到卖炊饼的这个解释,刘明点了点头。 思索了片刻后。 刘明又问了孩子一个问题:“如果你爹爹没有带你来的话,你会怎么办?” 孩子没有犹豫,回答道:“那我就让娘带我来。” 刘明闻言,开怀大笑起来:“哈哈哈哈…” 卖炊饼的父子两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笑声整懵了,不解地看着刘明。 片刻后。 刘明停下了大笑,问了孩子一句:“我愿意收你为徒,你可愿意在我这里学习知识?” 孩子有些懵懂地看了一眼自己的父亲。 而卖炊饼的则是直接跪了下来,但被刘明扶住了。 “谢谢刘先生愿意收我的孩子为徒,谢谢刘先生!” 卖炊饼的还拉了拉孩子的衣服。 孩子明白了这个动作的含义,跟着父亲一起道谢。 “不用客气了!”确定了要收孩子为徒,刘明也难得高兴了一下。 接着他便交代了卖炊饼的几句,让卖炊饼的在几天后来这里报到。 届时他才会统一收徒。 谢别了卖炊饼的父子俩,刘明这才迈进了三味书屋的大门。 不过他突然想起来了一件事:“卧槽,杨大头去哪里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