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我在季汉当丞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二十四章兖州之战,落幕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定陶城下。 张恒凝视着眼前斑驳的城墙,以及城门上的两个大字,不由露出了笑容。 而城门下,张邈和袁遗还保持着拱手的姿势,身后跟着一大堆高级将领。 这些人终于低下了他们原本高傲的头颅,静待即将到来的处置。 规矩这种事儿,往往只能约束弱者,而无法限制强者。 胜利者会不会遵守,往往都是看心情的。 所以,张邈和袁遗的心态是极为忐忑。 但好在刘备马上就给二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孟卓兄,伯业兄,快快请起,二位何必行此大礼!” 刘备大笑着迎了上去,一把就抓住了二人的手,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 胜利者的姿态尽显,却并不使人讨厌。 张邈终于松了口气,低头道:“在下狂悖无知,不自量力,妄图抗衡使君天兵,实在罪该万死!” 都到了当诸侯的年纪,张邈自然明白此时该干什么,当下连连向刘备请罪。 就连性情暴躁的袁遗,也跟着下拜。 但还没来得及拜下去,二人就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阻力。 原来是刘备伸出了双手,用他那如同人猿一般的臂展拦住了二人。 “这些话二位就不必再说了,前番诸事,皆是身不由己,我又岂能不知。因此二位也不必心存不安,只要弃暗投明,从今往后,一切既往不咎!” 平心而论,刘备这句话算是很真诚了。 作为胜利者,他既没有奚落嘲讽对方,也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二人肆意抨击。 反而非常克制自己的欲望,仍能对二人笑脸相迎。 降都降了,又何必让人家心中留个疙瘩。 至于之前的战争,谁也别说自己多么正义,无非成王败寇罢了。 见刘备如此态度,张邈和袁遗都松了口气。 本来他们都做好了受辱的准备,可谁知刘备非但没有羞辱他们,甚至还顾及着他们的颜面,倒是令二人有些感动。 刘玄德,终究是个厚道人啊! 眼见刘备接受了二人的投降,张恒向后挥了挥手,三百多名敌军将领的家眷立刻被放了过来。 本着好人做到底的心思,在得知城中投降后,张恒甚至还抽空让这些人去换了身衣服。 如今骨肉团聚,自是喜极而泣,抱头痛哭起来。 这三百多人,张恒可是一个都没杀,就等着收拢了这波人心呢。 等到场面稳定下来之后,张邈立刻冲刘备一挥手:“使君,请入城!” “好,咱们一同入城!” 祖传绝学再次被刘备祭了出来,只见他左手拉着张邈,右手拉着袁遗,三人并排走在了最前列。 张恒跟在后面,扭头对关羽道:“云长,大军入城之后,立刻将城中的军队先控制起来。等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打散重组,收拢其心。” “好,我这就去办。”关羽点了点头。 张邈和袁遗虽然投降,但城中可还有四万大军。 利用得好,是一笔资源。 利用不好,反而可能会造成动乱。 伴随着徐州大军开进定陶城,这场前后历时近一载的兖州之乱,终于落幕。 最终以徐州的全面胜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 入城之后,自然是还是出榜安民,管束军队的那一套。 刘备当即下令犒赏三军,然后拉着张邈和袁遗喝酒联络感情去了,具体的事务自然就落在了张恒头上。 好在之前有过许多经验,又有荀攸、陈宫等人的辅助,张恒处理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时至如今,除了刘岱和乔瑁还盘踞东郡之外,兖州其余地盘都已经拿下。 除了对占领地盘的巩固之外,还有一个急切的问题摆在眼前。 一直从清晨忙到傍晚,张恒才堪堪处理完了手头的事情,却也只是初步梳理而已。 具体政务的处理,与打仗不同,程度之繁琐,远超常人想象。 好在总算理了一个大致框架出来,之后兖州的事情,就依葫芦画瓢,照着徐州走就行了。 如同代码一般,只要能跑,就不要动他,这世间的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凡有动作,必有成本! 大开大合的改弦更张,就势必要面临旧有既得利益者的反扑。 天下未定,现在还不是大动作的时候。 望着桌上的一堆公文竹简,张恒叹了口气,刚要起身去外面透透气,胡母兰却款款走了进来,手中还提着一个食盒。 “长史,天色已晚,还是先用些饭菜吧。” 胡母兰温婉一笑,伸手打开了食盒,从里面端出一碟碟佳肴,还冒着热气。 张恒望着她,眼中闪过一丝异样。 虽说上次就已经告诉过她,今后不用专门为自己开小灶,但她显然没听进去。 这丫头还是没放弃勾引我啊! “你一直在外面?”张恒开口问道。 胡母兰笑着摇了摇头,将伸手散乱的发丝梳理到耳后,对张恒笑道:“妾身下午才跟随大军入城,哪能一直在外面。” “撒谎了吧。” “妾身没有。”胡母兰赶紧摇了摇头,却止不住的有些心虚。 张恒淡淡一笑,“没在外面,你怎么知道我还没用过晚膳?” “这……” 胡母兰顿时无言以对,目光中露出一丝局促。 张恒却看向了桌上的饭菜,用鼻子闻了闻,随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些菜我也吃不完,坐下陪我一起吃吧。” 张恒开口道,同时从食盒中拿出一双筷子递了过去。 “遵命!” 胡母兰脸上露出一丝喜色,连忙点头应了下来。 灯下看美人,愈添三分颜色。 胡母兰自然是秀色可餐,而张恒此时的心情也不错,竟难得地喝了几杯。 吃饱喝足之后,张恒将筷子放下。 “小姐,兖州战事已经结束,不知接下来小姐可有打算。是返回故里,还是前往郯县?” 闻言,胡母兰赶紧答道:“长史,妾身愿举家迁往郯县。” “为何?”张恒有些不解道。 战争已经结束了,你难道不该带着母亲幼弟回家去吗? 胡母兰却难得俏皮一笑,“长史忘了,您之前答应帮妾身弟弟寻一位名师。妾身打算全家搬到郯县,也好让两个弟弟潜心读书。” 张恒一拍脑袋,这才想起来自己之前的承诺。 “近来事务繁忙,实在是忘了,还请小姐见谅。不过小姐放心,我断然不会食言而肥,定会为两位公子择一位贤良为师!” “多谢长史!”胡母兰甜甜笑道。 近水楼台,才能先得月,她才不会能回老家去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