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为什么会购买国债?”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除了公信力外,最主要的是有利可图的。”
“那么这个利到底是什么?朕以为有三种,一种是利息,二是免税或者抵税,三是某种特权;”
“先说说利息,现在商人存在皇家银行中是要给皇家银行保管费的,从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不等,
但这种说是存,不如说是转,因为这笔银子是可以随时兑换的,方便他们在大明各地支取。
但是国债却是不同,是有锁定期的,例如一年期、三年期、十年期限、三十年期等等,只有到期了才能够兑换。
每一个期限我们设定一个利息,存的越久、购买的越多,利息就越高,这一点,诸位能听明白吗?”
众人连连点头,虽然大家伙不是搞财物的,但皇帝说的很直白,很好理解。
换句话说,这笔购买国债的银子就算是质押。
给利息也没什么问题,这笔银子可以用来放贷,或许贷款获得利息就能覆盖国债发放的利息,总得来说应该是不亏本的。
“第二个,抵税!”
见众人点头,崇祯继续道:“朕说的抵税是持有国债所产生的利息用于免税部分。
例如某个商号购买国债一百万两,年利率是百分之二,那么一年的利息就是两万两,而商号一年营业额九十万两,三十抽一,就是三万两,
但是如果按照抵税,那就是九十减两万两,再抽税就是两万九千三百三十三两。”
众人听到这里满脸的懵逼。
按照皇帝的这个算法,直接拿利息和抵税后少赚了一万九千六百六十七两,这抵了个什么?
户部尚书毕自严出班了,沉声道:“陛下,这一点臣等有些疑惑。”
“且听朕说!”
崇祯摆了摆手:“现在的税率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年销售十万两还是一百万两,坐商都是三十抽一,这很明显是有问题的。
一是会让大规模的商号挤压个体商铺,二是会让财富快速在大商号手中汇聚。
朕前段时间就和你们说过了,税率不能一刀切,各个行业的税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不同规模的商号税率也要区分。
商号的规模不是说按照商铺多少、资产多少等等来区分,而是按照销售额来区分的,
例如每十万两银子一个档,年销售低于十万两,按照三十税一,十万到二十万两按照二十抽一,二十到三十万两十五抽一……五十万两以上,按照五抽一。
按照这个分档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个国债利息的抵税的重要性了,例如五十一万两是五抽一,商税是十万两千两,
减去两万两国债利息就是四十九万两,四十九万两是十抽一,商税就是四万九千两,两者差了五万三千两,换作是你们,你们选择抵不抵税?”
众人不由自主的立刻点了点头。
差近五万两,只要不是傻子,那就一定会抵税的。
销售额这个东西没办法控制,或者说不是你想控制多少就是多少的,有些时候是各种因素在推着你走,诸如闭店的工人工钱、原材料的堆积成本、市场的占有份额等等。
闭店了,销售肯定下去了,但是这个时期的工人工钱你照发还是停止?照发自己就亏了,不发那你问问官府或者商会同不同意,工人会不会直接离开另找一份。
到时候你再开店的时候,招人、培训、熟练等等都需要时间,这会极大的影响销售。
再例如市场份额,你闭店了就是给百姓选择其它商号的机会,而习惯的力量才是最可怕的,当百姓们习惯了其它商号,你的销售就会直线下滑和被挤占。
这种损失比避税损失的更大。
当然了,像上面举例的四十九万两和五十一万两的这种刚好与国债利息的差距的情况是很少,但肯定是有的,一旦撞上就是赚大了。
如果没有撞上,或者说抵税不划算,那就不抵呗,直接选择利息。
反正选择权在商人手中。
“这一点如果没有疑问,那朕就继续说说第三种,某种特权。”
“这一点其实历朝历代都做过了,诸如刚刚谈论的朝廷借款中的一些边境贸易特权、生丝出口配额、盐引、茶引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入更多的特权。
诸如朝廷采购优先权、优先购买蒸汽机商船的特权、工业研究院新出技术的代理权、朝廷重大项目跟投权等等。
前面的那些你们都很很清楚,朕重点解释一下重大项目跟投权,由朝廷出面承建的项目,
诸如海外某个国家的矿产开发、道路修建以及国内的某项技术研究等等,国外矿产的开发,商人能不能单独做?
当然可以,但是能不能顺利开工修建、能不能拿到银子等等这就不一定了,但是朝廷出面就不一样了,给那些国家一个胆子他们敢搞事情吗?
商人跟着一起投资,按照出资额分配利益。
国内的某项技术,诸如热气球的飞行、蒸汽机带动数十辆马车等等类似的研究,这些重大项目单靠朝廷的力量是没办法的,
但引入商人之后就不一样,一是银子的流入会减轻朝廷财政的压力,二是后期的运营由商人参与,减轻官员等等的参与等等,三是与朝廷绑定在一起。
这第三点,诸位爱卿能理解吗?”
众人再次点了点头,但是依旧是有几人脸上满是犹豫之色。
工部尚书范景文犹豫了一下,低声问道:“陛下,盐引、茶引等等这些臣倒是理解,可这重大项目跟投权是不是要慎重,毕竟是国之重器,让商人参与了不会泄露?”
“陛下,臣也是有这方面的担忧,若是直接由工业研究院研究,那么商人无法得知进度和技术细节,始终是不放心的,如果参与,那就有泄露的危险。
商人的本质是唯利是图,若是让他们参与了,会不会只顾眼前,不考虑未来?”
……
“诸位的担忧,朕也是有所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