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科学研究也好,工程技术也好,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持,也都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之一,从这一方面来看,挂在礼部下面倒也没错。”
但是,社学和郡学已经试行快一年了,民间的反响非常好,可以预料到九月份开学会有大批观望的百姓将适龄孩子送入社学之中,
按照去年的预估,今年适龄加上去年观望的,估计至少百万以上的孩童如社学。
其次,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和录取比例算,郡学和大学都要进行扩招,尤其是大学至少得增加三五所,
一来是解决增加的大学学生,社学人数增加,郡学也要增加,那么大学学生至少是现在的三五倍之多。
二来是缓解学生赶路的弊端,现在就北京城一所,云南、贵州这些只能走陆路的来一趟三个月,劫匪什么的倒也没有,但山体滑坡、踩狼虎豹等等不可预知,
这些学生都是国之栋梁,若是死在路上,那就是朝廷的损失,西南如果有一所,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其三,研究生学院也要立刻筹备起来了,以及学校老师的评级等等,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说到这里,刘宗周话锋一转:“如果只是这些问题,臣与同僚们咬咬牙,还是能克服的,但问题是两院是大明的最高研究院,研究的都是影响大明发展的项目。
臣对研究就是个外行,陛下说过工作最忌讳的是外行指导内行,所以臣以为两院最好独立出来,成立一个科工部,挂在内阁下面,
如此无论是协调资源还是其他方面,几位阁老出面,效率都会强太多。”
瞧瞧……什么叫做说话的艺术。
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所属,然后说说自己的困难,最后给出解决方案。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皇帝也没法反对。
对于刘宗周的这种回答,早就在崇祯的预料之内的。
两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礼部搞教育的、工部搞技术的,两院拆开分别挂两部是不可能的,挂在一部也不合适。
给了哪一部,另一部都会有怨言的。
他金口玉言直接说独立出来,会不会让其他部院和研究院们有微词呢?
“诸位爱卿的想法?”
“陛下,臣赞同刘尚书的想法,于公于私都应该独立出来!”
“臣附议,两院独立出来,效率才会最大化!”
“研究上的事儿还是由科研人员说了算,我们外行插手不合适!”
“臣赞成,完全独立出来!”
“陛下,既然几个研究院都是独立出来的,那两院的性质在几个研究院之上,独立才是最好的选择!”
……
群臣纷纷发表意见,均是赞同刘宗周的想法。
两院那是绝对的功绩,却也是随时都会爆炸的燧发地雷。
于公,两院是大明的最高的研究机构,影响国家发展,必须要独立;
于私,他们都是外行,没有这个能力去管理。
见众人如此态度,崇祯微微思索了几息:“既然诸位爱卿都这么个想法,那两院成立科工部,挂在内阁下面,现存的几大研究院按照朕设立的几大学部自动并入。袁爱卿,你牵头几大研究院,将两院的负责人、学部负责人选出来,后面的事儿咱们抽个时间再商议!”
“臣遵旨!”
袁可立立刻回应。
在刘宗周说独立的时候,这个结果他就想到了,反正挂在内阁下肯定比挂在六部下面更让他放心。
“行了,两院的隶属问题就先这么定了,咱们接下来说说院士的评选问题。”
拍板了隶属关系后,崇祯也将话题拉了回来:“第一步,毛遂自荐,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工作者,皆可按照要求填好资料送到礼部。”
此话一出,群臣顿时一怔。
不是说好隶属内阁嘛,怎么又送到礼部去了?
但转瞬一想就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礼部负责初选,将符合条件的名单直接呈送东暖阁,避免两院内的打压、暗中联合?
皇帝既然开社学、郡学、大学和两院,那就代表着科教兴国的道路,负责教育的礼部的地位可以说瞬间提升到了六部之首了。
在这种情况下往里面塞名单、给礼部施压,就问你怕不怕。
见众人明白了自己的想法后,崇祯再次道:“候选名单结束后,由所在学部和相关学部联合评估,不记名投票出初选名单。
初选名单出来之后,两院召开所有院士大会,再次不记名投票,半数即以上者当选。
当选后名单在大明日报上刊印,公示三个月,三个月内百姓可以向任一官府举报其违法乱纪行为,诬告者从重从严处理。
三个月公示期结束后,无任何违纪行为后确定为院士。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第一,保密性,一审、二审的整个过程都必须是保密的,不得向外界以及候选人透露任何评审消息。
透露者,轻则剥夺两院身份,重则逐出科研行业,终生监禁。
第二,评选不止是学术上的,还有德行,德行有亏的,绝对不允许入选,上梁不正下梁外,品德不行的人也带不出什么好的学生。
第三,两年评选一次,不设上限,符合条件的都行,但宁缺毋滥。”
群臣眉头微微皱了皱。
保密这一点倒也没问题,剥夺院士身份和禁止进入科研、终生监禁这种处罚虽然不危及生命,可对于从底层一步步爬到顶峰的搞研究的人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有锦衣卫在,没有几个人敢挑战这个底线。
但这个德行就有点泛了,从毕业后到院士怎么着也得四十岁以上了,从事研究二十余年,有几个能保证自己德行不亏的?
本来符合条件的人就少,再皇帝的这个标准来,那真的是难上加难,但皇帝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点他们是认同的。
反过来想,甭管是哪方面的德行都算是欲望的一部分,连欲望都克制不了,那也爬不到最顶端。
只待后续商议的过程中,将这个德行条件放宽一些了。
“诸位爱卿,大学教育体系、研究院体系以及两院的标准都做好了,诸位对这些可还有什么大的疑问?
朕说的是方向和政策上的,小的问题咱们后续的研讨中再细聊。”
众人皆是摇了摇头,崇祯见状脸色严肃了起来:“诸位爱卿,今儿朕说一句影响大明未来三百年国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