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37章 放开手脚,两院竣工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宣!” 崇祯愣了一下,随即立刻道: 几息后,李若涟进了东暖阁,将两份奏疏递了过去:“陛下,镇海伯郑芝龙的六百里加急以及汪兴国的奏疏。” 崇祯接过了奏疏快速的翻阅着,数息之后,猛地大笑了起来。 “好、好、好呀!” “年轻人,脑子就是好使。” “诸位,你们也看看吧!” 王承恩接过奏疏并转给了袁可立,六部尚书皆是凑了上来。 数息之后,众人皆是咧嘴笑了起来,但看到最后的时候,众人眉头却是皱了起来,东暖阁内的气氛也慢慢的凝固了起来。 见状,崇祯淡淡问道:“诸位爱卿怎么看?” “陛下,郑芝龙一战抓获三名侯爵,且大量的财物,这是大功一件!” “臣赞同郑芝龙的想法,烟草绝对不能运回大明,蔗糖和皮毛要运回来。” “对,蔗糖这个东西在大灾之中作用凸显,算是粮食的一种补充,有总比没有的好。” “这一战缴获的财物等倒是无所谓,以我们如今的实力,这点东西算的上是锦上添花吧,但对三国来说损失就大了,会不会破产不好说,但绝对的不好过。” “那他扶持一支起义的队伍呢?此事怎么看?” 听着皇帝的问话,众人神色严肃了起来。 他们是如何都想不到,郑芝龙胆子竟然这么大,竟然敢扶持一支起义的队伍,而且还是孤悬海外的。 “陛下,臣以为这无可厚非,七心计划的确是需要外力来推动一下。” “臣附议,马拉喀什王朝也算是外力,但这个外力在西班牙人眼中是外敌的入侵,和郑芝龙扶持的这个起义队伍是两码事儿。 前者百姓们会反抗,王室就会将内部矛盾转化到外部,顺势招收大量兵力,以对抗英法联盟, 后者则是会效仿,群雄四起,内部削弱力量,战乱四起。 所以,臣以为这支队伍算是神来之笔。” “臣赞成,这支队伍的结局从成立之初就已经注定了,从美洲的确能弄到银子来充当军饷,他们哪里知道一旦打起来我们承诺的都不够他们一年消耗的。 没有固定的地盘和稳定是税收,起义就注定了失败。 失败,对我们没什么影响,反正已经搅动了局势,成功更是没有影响,也搅动了局势,我们也没有准备通知西班牙。”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更何况陛下赐予了他尚方宝剑,有便宜行事之权,此事也在便宜之内,只能说胆子大,其他方面倒也不算逾规。” “搅乱欧洲,寻找人才,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挺难的,诸多强国并立、火器技术尚可,稍有不慎就是联合对敌,外力突破合情合理!” …… “你们呐……” 面对群臣的回应,崇祯笑了起来。 他哪里不知道群臣是在为郑芝龙开脱,但自己是那么心胸狭窄的人吗? 不仅没有怪罪之意,还佩服他的胆大和创意。 甭管他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达成朝廷的战略这就足够了。 至于说裂土封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的家眷都在大明境内,且大明火器的强大他是亲身体会者。 以区区四千余兵力的确能打败海外数百上千人口的国度,但想占据并统治就是痴心妄想,没有疆域那就是无根之木,随时都会覆灭。 与诸国合作,那就是与虎谋皮,不是撑死就是被吞并,没有第三种选择。 “袁爱卿,内阁拟一道旨意,大致意思就说此事为朝廷战略配合,任何人不得拿此事做文章,包括朕及后继之君都是如此。 朕既然给他便宜行事之权,就算是他把天给捅破了,朕担着。” “陛下圣明!” 袁可立快速的回应了一声,群臣也齐齐的松了口气。 皇帝果然是依旧的有魄力。 这事儿换做其他帝王,十个有九个半得将郑芝龙招回来,皇帝不仅没有任何的怪罪,更是下旨堵住了百官之口,何等的大气。 “诸位,按照郑芝龙的阐述,起义队伍和马拉喀什王朝早则明年二月中、晚则三月初对西班牙发起进攻, 如果顺利明年六七月份欧洲诸国的第一批人才就能抵达了,大学、研究院的改革以及科工两院的筹备如何了?” 群臣相互看了看,工部尚书范景文出声了:“陛下,工部负责新建科工两院,以贡院为基础并朝着周边扩建了一些,目前改建工作已经到了验收阶段。 可容纳数百名同时搞研究,两院主要是日常行政、理论研究,国科院的试验在下辖研究院,国工院则是在合作的工坊、研究院。 按照办公场地标准,院士八十平、教授五十放、副教授三十平、讲师二十平, 助教等在大厅办公,人均五平方左右,方便他们集中讨论。 院内住房、花园、校场、会议室、书库等一应俱全,生活用品、厨子、守卫等等全都准备妥当,随时可入驻。” “防火呢?” “陛下放心,各个院落之间都有防火墙和空地,即便是起火,除非是伴随着大风,否则也只会控制在一个院落内。 书库这是重点,房子无论是木质还是砖石结构,都改不了存放书籍是纸质的。 我们的做法是各个学部的研究资料单独存放,即便是失火也只是毁掉一座,都时候从皇家书库再抄一份能省很多事儿。” “如此甚好!” 崇祯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又看向了吏部尚书房壮丽:“房爱卿,地方是准备好了,你们这边呢?” “陛下,改革机制由六部和大学、各大研究院联合商讨完成,涉及到的诸部都签字确认, 吏部根据标准,初步筛选了教授、研究员、院士的名单,其中教授二十八人,研究员二十六人,院士五人, 锦衣卫也完成了背景调查,请陛下过目。” 崇祯接过王承恩转呈上来的名单慢慢的翻阅着,每一位人后面都有当选的理由,一目了然,基本都是老熟人,和他所想差不多。 崇祯将名册放在桌案上:“行,就这么定了!” 见皇帝将名册放在了一边,房壮丽立刻道:“陛下,关于院士人选,臣这里还有一位,臣等拿不准,请陛下圣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