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弘祖?”
看着奏疏上的名字,崇祯眉头就皱了起来,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并无此人。
但能被众人推荐的,那绝对是个人才。
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看,只是几息后,崇祯恍然大悟。
徐弘祖,名弘祖,字振之,因为酷爱游览山水,常常在云霞缭绕的险峰幽谷中行走,如同"餐霞客"一般,于是朋友便给了他"霞客"这个别号。
号霞客……徐霞客,要直接说徐霞客他就知道了,就单单是这个名字,后面一大串的推荐理由都不用看了。
因为这个人他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或许在这个时代不显,但在后世那可是历史书、语文书上的人物。
竟然是没有想到吏部竟然想到了这个人,而且还是列为了院士。
现阶段的顶尖人物,如徐光启、王徵、毕懋康等人,有一个算一个基本上都是可复制的,唯独这位大佬没法复制。
崇祯一边翻看着,一边问道:“徐霞客,你们是怎么找到他的?”
“陛下,此人虽然在大明不算出名,但在文人圈子里还算是出名的。”
房壮丽眉头皱了一下:“他的出名不是因为才华、学识等出名,而是因为他的奇志。
呀所在的徐家算的上是一望族,高祖徐经是江阴巨富,与唐寅非常友好,曾祖徐洽分家时获得耕地一万两千五百九十七亩,待到其祖父徐衍芳时,家道已经中落,但依旧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当时东南倭寇袭扰,徐洽、徐衍芳父子在家乡积极组织绅民抗倭,出资修缮城池,操练乡兵,而且著文上书,提出独到的抗倭主张与建议。
说来也怪,徐家传承至今近两百年了,巨富之家,且男丁数十人都颇有文名,可就是没有一个中进士的。
徐弘祖也是如此,十五岁时参加童子试,未考中,时其父亲又去世,便在家种田侍奉母亲,
万历三十六年,放弃科举仕途,耗尽家财,用一生去旅行考察,这在当时简直就是离经叛道,所以就成为了一个传奇话题,而非他的地理学成就。
只有其知交好友才知道他的学识和地理学成就。
他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
从流传的手稿中可以确定,主要集中在地貌学、水文学、人文地理等三个方面,地貌学中多达一百零二种,各种地貌的形态、成因、生物、气候、利用等等皆有详细描述。
水文学中,记载大小河流五百五十一条,湖、泽潭、池、沼泽一百九十八个。
均记载了流域范围、水系、河流大小、河水的流速、含沙量水量变化、水质、分水岭、伏流、河床的地区差异等。
人文地理就杂了一些,记载了数十种矿物的产地、开采和冶炼情况,以及纠正了一些地理文献中的错误,还在植物学方面有很大的见解。
徐光启徐院长、袁阁老弟子黄道周两人联手推荐的,臣等又翻阅了其圈内流传的手稿,一致认为当今世上论其对地理学的认知,他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最为关键的是他的认知不仅仅是从书本上,更多的是从实践上,即便是他记录了手稿,但很多东西那不是文字能描述的。
臣等以为他的这些东西不带几个弟子,不传下来就太可惜了。
但他没有功名在身,又在外游历,所以臣等无法做主,故请陛下圣裁。”
“手稿呢?”
“在礼部,因为太多了,粗略估算在两百四五十万字。”
“两百四五十万字?”
崇祯大惊,因为他记得后世的徐霞客游记只有六七十万字,现在有人告诉他手稿有两百四五十万字,这还是这位大佬还在游历的情况下。
可想而知,那遗失的两百万字是何等宝贵的资料。
“他现在在哪里?”
“云南昆明,因为脚受伤了,在那边休养。”
说到这里,房壮丽神色有些惋惜:“这些年的餐风露宿,身体满是暗伤,再这么下去,命不久矣。”
咚……咚……
崇祯的手指有规律的在桌案上敲打着,眉间紧皱,好一会儿后:“以他的才能当院士绝对没问题,朕是赞成的,但以他的性子绝对不会待在京都的,一定还会继续游览。
院士不仅是研究和学识,更是知识的传承,这种情况如何传承,你们想过吗?”
“臣有两点对策,一是请他回北京城,让岐黄研究院的诸位给他调理调理身体,身体好了,才能更好的去游历,
二是挑选几名学生随行,既是分担其行礼减轻身体上的负担,也是耳提面命的学习,更是一种保护,人多力量大嘛,
与此同时给予足够经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他的身体情况。
三五年后,学生们将理论知识学的差不读了,再重塑徐霞客所走过的路,理论与现实对照。”
“可行,既然他在云南昆明,那就让西南总督朱燮元去和他聊聊,他有什么想法尽可提出来。
另外,他的那些手稿整理好了给朕送一份来,朕也想从这位奇人的手稿中体会一下朝游沧海暮苍梧的快感。”
“臣遵旨!”
房壮丽立刻回应了一声,眼中满是喜色,随即沉声道:“陛下,入驻典礼什么时候?要不要等海外人才到了在举办,让他们感受到重视?”
“不用,来与不来,两院的发展我们都是摆在第一位的,重视不重视不是看典礼,而是看人、物资、银子响应的及不及时。”
崇祯太清楚科研的三大障碍了:“明年二月二龙抬头时,朕亲临科工两院,为这些教授、院士们颁发当选证书。
该准备什么,吏部和礼部进行协商,办的必须要盛大,朕要让所有百姓都知道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借此激励所有人。
对了,允许百姓们观礼!”
“臣遵旨!”
吏部尚书房壮丽和礼部尚书刘宗周两人同时出声回应,而众人也满脸的喜悦之色。
科工两院的入驻意味着大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未来必将震惊全世界。
消息在大明日报上刊印,也在北京城中引起了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