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与同学们聊:人类进化简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九章 模仿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这一章跟同学们聊模仿能力。 模仿,是典型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词语。 既要存在客观的行为,成为模仿对象,也要包含主观里的冲动,向着对象模仿学习。 说起动物界的模仿大师,很多同学会想到小猴子。 确实如此,可爱猴子跟我们人类还是很有渊源的。 曾经的蒙昧时期,人类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生息劳作,并与周围环境中无害的小动物,达成了一种互不侵扰的默契。 小猴子,作为人类最初的邻居之一,自然也成为人类祖先熟识的对象。 人类祖先不断观察它们,甚至,在冥冥之中,对这种与人类相似度极高的动物另眼相看,有意无意间,把它们与人类联系在了一起。 当然,最初小猴子的形象,和威武的人类一比,实在有些相形见绌。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有目前已知,最早涉及猴子的诗句。 “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翻译过来:“不要教猴子爬树,像用泥来涂附。君子有美德,小人要来依附。” 大意就是把小人比作猴子,小人来依附君子的行为如同猴子爬树,如同泥巴涂抹墙面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行为,不用教也会。 由此可以看出,最初猴子的形象,虽与人类相关联,但几乎都是贬义。 用来比喻愚笨之人不善辨别事实; 比喻装扮的像人,实则虚有其表; 比喻愚蠢无知行为,给人以警示。 便有了成语:朝三暮四,沐猴而冠,猿猴取月。 直到很久很久以后。 人们忽然发现,猴子除了模仿的特长外,居然还能与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精神相联系,于是,小猴子被推向神坛。 最为人熟知的角色,便是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本领高强,敢于反抗,声名远播。 归于体系,尽职尽责,降妖除魔。 九九归一,终成正果,斗战胜佛。 说回正题,来聊一聊,小猴子的模仿能力,是如何“练成”的! …… 说到模仿的首要环节,是通过感官,收集模仿的信息。 即小猴子通过眼睛,看到种种好奇行为,然后,将这些感官刺激,输入大脑,进行储存。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表现为“形象记忆”的过程。 第二步,记忆中的形象引起神经冲动。 第三步,猴子借由灵活肢体实现模仿。 从整个过程来看,猴子的模仿已经和人类的学习能力很接近了。 先来看,实现模仿的第一位功臣,猴子与人类高度相似的视觉器官——眼睛。 光线通过角膜进入眼内,经过虹膜中间的瞳孔,折射到眼球壁最里面的视网膜区域,由此,光线形成神经信号,传入大脑。 再来看主要功臣——实现记忆功能的大脑。 猴子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代表,拥有与一般动物不同的发达大脑,它们的大脑结构复杂且完善,表面布满了固定的纹路和深层的沟壑。 这说明猴子的记忆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对区区模仿所需的硬件要求而言,没有任何压力。 当然,也不要高估这种记忆能力。 和人类“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神奇记忆能力相比,这种单纯记忆还相当幼稚,只能记忆动作的表面形式。 看到抬手的动作,猴子也抬手;看到拍手的动作,猴子也拍拍手;看到吐舌头的动作,猴子也吐舌头…… 诸如此类,猴子只会模仿简单的动作。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 它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模仿就完了,哪儿有那么多为什么,是每只猴子的心声。 …… 毕竟还是动物嘛,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 以人类的标准来要求人家,确实有些苛刻。 还是来看上面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的过程很好理解,主要牵涉到大脑的记忆能力。 第二步就难了,如何由记忆中的内容,引起神经冲动呢? 这便需要了解一种奇特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猴子完成某些动作时,会激活某些神经元细胞。 而当猴子没有完成某些工作,仅仅是看到其他猴子或者人类完成相应的动作时,这些神经元也会被激活。 这样能被两种途径激活的神经元,就是镜像神经元。 它们的住处,位于脑皮层功能区的区。 这个区域是视觉细胞和运动细胞的天下,正是这个区域,把看与做,信号收集与发布命令联系到了一起,是大脑指挥部的核心。 巧的是,区也是人类的语言功能区,想来人类的语言也是运动的一种吧,比较特殊而已! 猴子的模仿,可以通过镜像神经元来解释。 首先,它们本身就会举手,拍手或者吐舌头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完成这些动作的同时,激活区的神经元——收集信息,完成储存。 然后,当看到其他猴子或者人类也做出这样的动作时,同样能激活区的神经元——刺激储存的收集信息,下达命令,完成模仿。 不同个体间的行为,通过这种特殊的神经元细胞,实现行为一致的过程,即称为模仿。 通俗来理解:小猴子一看,呀,这些动作我也会啊,开始表演,便完成了模仿。 最后再问一个问题,猴子会模仿吗? 此时的同学们,肯定会一头雾水,前面聊了这么多,不都在聊模仿吗,何来此问? 很遗憾,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不一定是事实。 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之所以觉得猴子会模仿,仅仅因为我们观察到的,都是会模仿的猴子。 而根据很多科学家的研究,对此问题的共识是:多数的猴子,特别是几乎不与人类接触的野生猴子,它们在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生模仿行为。 因此,从进化的角度,来理解猴子的模仿行为。 这种行为一定是对进化有利的,才得以产生,并遗传下来。 我们观察到的,这些会模仿的猴子,它们之所以会模仿,需要一个关键因素,目的。 而其他没有“目的”的猴子们,也就无缘“模仿”的能力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