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与同学们聊:人类进化简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五章 好奇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与同学们聊一聊好奇,一种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兴趣的能力。 人类的好奇能力,说来惭愧,它总是喜欢以自己为尺度,去丈量世界,自己认为怎样,便想当然认为,其他人都这样。 古时有盲人摸象的故事。 一头好端端的大象,在盲人们好奇的驱使下,被认为是柱子,是扇子,是一堵墙。 总之,摸到的事物有何特点,便以为大象是什么样子,挺可笑的。 不过,先别取笑人家盲人,这种现象称之为认知偏差。 主观认识的层面,存在偏差,并非盲人摸象中的盲人独有,而是人类的通病。 有名的例子还有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以凭着盲从的认知偏差,去推崇这句话的表面意思: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但是,问题在于,你是你,只能代表你自己的看法,有什么依据,去判断别人的好恶呢? 事实上,即使如圣人般的孔子,也只是做到了己之所欲,便强加于别人。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一生荒唐,奔波之极。 至于不欲,是你的不欲,跟别人的不欲没有关系,同理,你的所欲只是你的所欲,跟别人所欲关系也不大。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想要做到恕,凭这两句话就能做到吗? 很有意思,别说恕了,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是凭着一两句话就可以轻松达成的。 国学里以仁爱治天下的终极梦想,是时候醒醒了。 …… 好奇现象的产生,并非人类专利,很多动物都有好奇的冲动。 有名的一句西方谚语,叫做好奇害死猫。 西方传说,猫咪有九条命,常理而言,不会轻易死去。 偏偏猫儿的好奇,对很多事情都有探索的冲动,结果神仙开局的猫咪,就莫名其妙的,主动送了人头。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悲剧,衣食无忧的猫咪偏偏对死老鼠有所偏嗜,结果食物中毒。 擅长飞扑跳跃的猫咪忽然对窗外风景有了兴致,然后,不慎跌落。 好奇,代表着一种探索精神,这种精神的起源,说起来同学们可能感觉莫名其妙,竟与动物的食谱有着莫大的关系。 来看一种神奇的动物,作为动画明星,活跃在荧屏上的考拉熊。 只不过,现实中的它们,与影视作品中灵活多动的形象,截然相反,它们异常懒惰,且不知好奇为何物,桉树叶是它们唯一的食物来源。 此外,还有蚕宝宝对桑叶的深情专一。 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对竹子的情有独钟。 食蚁兽,看名字就知道了,除了蚂蚁,很少有事物能引起它们的好奇。 类似这样的单食性动物,可以说上很多很多,食谱的单一性,限制了它们对其他食物的好奇性。 只要大熊猫有竹子,考拉有桉树叶,它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好奇纷繁复杂的周围世界,吃了睡,睡了吃的,心满意足,过完余生。 多食性动物,则不会这样。 或许,在曾经的某一阶段,它们也像单食性动物那样,只要吃饱,便对外界没有丝毫好奇。 食物充足的时候,当然可以这样。 可是,一旦环境变化,食物不够吃了,怎么办呢? 根据现有情况,推理出的答案,它们不会像单食性动物一样坐以待毙。 它们会强迫自己,产生好奇,做出改变。 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经常饿肚子的它们,没有把握下一餐来自何方,必须不断的进行探索了。 它们会对变化后的环境重新审视,尽最大的好奇去寻找。 它们不断尝试,不管昆虫还是植物,只要能吃,来者不拒。 所有这些行为上的改变,都要求它们,不能再懒惰,要保持高度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的天赋被基因保留了下来,到了灵活好动的猴子这儿,又有了新的发展。 猴子们除了寻找食物的好奇心外,还会为了安全,时刻保持好奇,保持警惕。 毕竟在与豹子,老鹰等等敌人相处的过程中,猴子们自知没有抵抗的实力,要维持生存,它们必须时刻好奇周围环境,以便及早发现敌人,规避风险。 这些都是在好奇的作用下进化而来的。 没有好奇,只会懒散安逸的享受生活,小猴子在复杂的丛林环境中,是无法生存的。 因为好奇,所以不断接触,得以熟悉。 因为好奇,所以不断了解,得以实践。 因为好奇,所以不断认识,得以改变。 聊到好奇心的典范,当然非人类莫属,人类在食物刺激产生的好奇基础上,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好奇。 肚子饿了,需要寻找食物,精神饿了呢,要怎么办? 也需要不断的好奇,更多的探索,寻找精神食粮。 …… 回到一开始对于文化现象的好奇。 国学思想,作为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权威,确实有称道之处。 只是,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国学根基出现问题,开始变得摇摇欲坠,当然也不可避免。 但是,把国家技术的落后,国民精神的迂腐,都怪在传统文化身上,像是找到“罪恶元凶”似得,就有些矫枉过正了。 我们必须端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首先,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最少在曾经,那缺乏秩序的混乱年代,儒家思想能够脱颖而出,有其必然性。 只是到了近代社会,当儒家学说遇到更为先进的社会主义,这种优势才逐渐减弱,进而演变为我们文化的劣势。 这些情况需要辩证分析,综合考虑,批判更正。 所以,无需矫枉过正,把儒家看的一文不值,需知我们华夏一族,历经两千多年磨难,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儒家作为文化认同的基础,它的功劳是无法磨灭的。 利用好我们的好奇心,探索一条可行的文化自信之路,是今后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借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