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与同学们聊:人类进化简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六章 欺骗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跟同学们聊一聊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个不太光彩的贬义词,欺骗。 “欺骗”,概括成四个大字,心口不一。 心里想的与嘴上说的,不相一致,甚至相反,还要努力达到言行一致的效果,同学们,保持警惕啊,加油加油。 具体些说:欺骗,是用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真相,并通过种种假象,引诱别人,进行哄骗。 欺骗行为的发生,与目的性紧密相联。 骗人者受利益驱使,在与被骗者的交往过程中,历经种种“考验”,最终以假当真,达到自己行骗的目的。 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里,很是常见。 心存的不轨,人心的叵测,别有的用心,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上天自然不会借你一双火眼金睛,把世界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只能在摸爬滚打中,把天真的,未怎么见过世面的心灵摔碎,再由岁月里的成长,把受伤的心慢慢拼接,慢慢完整,吃一堑长一智。 伤痕累累的心,终于不再天真,如此这般,慢慢成熟,尽可能去识破骗局。 即使真的识破不了,也不再玻璃心,受了欺骗,很快就能释然,再吃一堑,再长一智嘛! …… 来看自然界的动物们,都有哪些欺骗行为。 它们有的为了躲避危险,会把自己隐蔽在环境中,真假难辨,骗过捕食者; 有的为了保护幼崽,故意装作一瘸一拐受伤的样子,欺骗捕食者奔赴自己而来,以隐藏真实巢穴的位置; 有的为了捕猎食物,善于伪装,它们与周围环境化而为一,静若处子等候猎物,动之迅猛吞入腹中。 为了生存为了后代为了食物,不一样的目的,触发不一样的欺骗行为。 动物们也是身不由己,为了生活嘛,谁还没有个“言行不一”的时候? 再来看小猴子,作为人类的近亲,它们的欺骗行为变得不再羞涩,且驾轻就熟,颇有些灵长类动物独有的风范。 聊起小猴子欺骗的目的,就多种多样了,不过在多种多样的目的中,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与人类早期欺骗行为的目的差不多的。 都是为了让大脑获取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 多巴胺,能使小猴子感觉到开心和兴奋。 安慰,陪伴或者欺骗,都能引起它的分泌。 安慰与陪伴,还好理解,毕竟感同身受嘛,从我们人类自身感受出发,这两种行为确实能带来开心和兴奋。 说到小猴子的欺骗,需要与我们观念里,那种令人厌恶的,有违道德和法律的行为相区分。 猴子的欺骗行为,是寻求精神安慰的手段之一,其真实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前两者的陪伴与安慰,为了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的分泌。 所以,大脑也十分欢迎这种行为,好借以加快自己的进化步伐,向着人类精神进化的方向靠拢。 猴子的欺骗行为,很是常见。 比如故意做出悲伤无辜的表情,故意发出哀伤无助的叫声,引来其他猴子,陪伴或者安慰自己。 之所以把这种表情与叫声,归为欺骗行为,因为猴子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展示可怜,表达委屈,以博取其他猴子的陪伴与安慰。 这是一门技术活,并非一装可怜,就能达到目的,而是要取决于“可怜”猴子假装悲伤的程度与哀求时间的长短。 本来就一点悲伤,但为了寻求安慰,为了多巴胺分泌,故意的夸大再夸大,让其他猴子以为真的很悲伤很悲伤,赶紧去安慰一下吧! 欺骗的目的达成! 也许你会觉得,这种行为还称不上欺骗,只是有些刻意矫情,小题大做罢了。 先别忙着下结论,来看一下这样小题大做的情绪,衍生出来的行为。 当猴子们知道,可以通过装可怜来获取同情。 初级阶段,是通过表情,骗来同情,到了高级阶段,已经有猴子,假装身体的不适,进一步装可怜了。 它们故意在走路时,一瘸一拐的;故意捂着自己的头部,假装受伤;故意做些夸张的抽筋动作……博取伙伴们的同情。 小一点的不善,终会引来大恶。 还不会欺骗时,动物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只要有一点欺骗,表达便开始不再真实。 …… 猴子作为群居动物,有着严格的分工体系。 说起严格,应该是正经认真,一丝不苟,有板有眼的完成本职工作吧。 偏偏动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发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在猴群的日常生活中,一只猴子正在津津有味,吃着食物,忽然,听到哨兵猴子的警报声,有危险来了。 吃东西的猴子,手忙脚乱,扔了食物,赶紧逃离。 这时,却听到来自其他猴子的嘲笑声。 原来根本没有危险,只是哨兵猴子的欺骗行为,目的仅仅是为了捉弄那只吃东西的胆小猴子,来看笑话。 可以推想一下,这种欺骗行为导致的后果。 那只被捉弄的猴子,有了被骗的经历,下一次必然会提高警惕,不再轻易上当。 另外,它也会学习类似的欺骗手段,运用于实践中,欺骗其他猴子。 长此以往,再有报警信号传来之时,猴子们便会思量一下,是真的有危险,还是,只是无聊的欺骗行为。 猴子们变得不再单纯,也终于在精神上,迈出了由猴子到人类的关键性一步——学会了思考与选择。 这种特殊的行为,在欺骗的同时,也增强了大脑的功能,使其不断发育完善。 当大脑完善出足够空间,能够容下人类精神的时候,终极进化的条件,是不是就达到了? 问题的答案,还不得而知。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进化的脚步,对人类曾经走过的历史,一步步向前推理,从而得到肯定的回答。 …… 关于猴子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 下一章去看看,一种与人类最有亲缘关系的灵长类动物,如何从树上逃到树下,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实现了逆风翻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