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如脆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逼死曹阎王(1)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第七章逼死曹阎王 第一节庆阳地貌 记得小时候上小学时,学过一篇《黄河古象》课文,远古美景引起自己儿时对黄土高原的无限遐想。那里水草丰美,一群群没有见过的奇异生物,在草间徜徉;一尾尾五彩斑斓的金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荡;一只只艳丽的飞禽,在树梢上婉转歌唱…… 小学课本上所描写的黄河古象所在位置,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地区。 在远古时期,庆阳地区水草丰美。当湿季来临时,草长莺飞,到处一片生机盎然。大型食草动物,如原脊象、双峰骆驼、羚羊、安氏鸵鸟、长鼻三趾马等栖息其间。干季来临时,草原上一片枯黄,各类动物随之长途迁徙觅食。其后的几百万年中,在地球风力、水力的不断冲刷下,黄土不断地堆积,又不断地被侵蚀,最后形成了沟壑、平川、梁峁、低山、丘陵、河谷等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 现在的黄土高原,贫瘠、苍凉、雄浑、高远,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 地处黄土高原之上的庆阳,在甘肃东部,地形北高南低,中南部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部为黄土低矮丘陵区,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 山、川、塬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塬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四周陡、顶上平的特殊地貌。塬易受流水侵蚀,形成沟谷,被分割成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为“川”,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杖是条状分布的略平地。 独特的黄土地貌特征,使得人们居住分散,来往交通十分不便。 明末被起义农民称为“阎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抵御外族入侵的英雄卢象升,因为是死在保家卫国与后金的战争中,而备受推崇;一个是本章节的主人公,因为死在剿灭农民起义的战事中,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其名。 这个人,就是曹阎王曹文诏。他死在了甘肃庆阳这山峁林立,沟壑纵横的陇东丘壑里。 第二节曹阎王 “军中有一曹,流贼闻之心胆摇”,是明末官场对猛将曹文诏的赞誉。 曹文诏是山西大同人,他在早期是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的部将,历次抗金有功,从游击将军、偏将、参将升到都督佥事。他是明朝末年明军中少有的几员猛将之一,甚至比卢象升还勇猛,《明史》称其为“明季良将第一”,又称“万人敌”。在剿灭农民军的战斗中,他表现的异常凶悍,常常带着几千人就敢向十几万人的农民军冲锋,并往往以少胜多,打败数十倍于己的农民军。他先后转战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击杀王嘉胤、点灯子、李老柴、独行狼、杜三等农民起义军首领。在陕西巡抚御史范复粹给朝廷的一次奏章中显示,曹文诏转战千里,历经大小几十次战斗,斩首36600多人,在参战的将领中排名第一,威震三秦。 在剿杀暴民的过程中,大部分将官只杀带头者,胁从的流民都放掉,曹文诏不然,他嗜杀成性,经常对农民军痛下杀手,只要是加入农民军的人他绝不放过,不给人留一点活路。有一次,曹文诏“呼麾下士直冲而上”,冲向连营数十里的农民军,根据当时的记载,“但闻妇女儿稚号泣,声震山谷。” 另一方面,曹文诏又阴险狡猾,利用各路农民军战斗力、组织性各方面存在的不足,使用反间计,挑起各路农民军自相残杀,从而坐收渔翁之利。 农民军对曹文诏又恨又怕,都叫他曹阎王。 洪承畴在崇祯皇帝的严旨下,调集数省人马共计七万多人,从山、陕进入中原追剿农民军,关中空虚。高迎祥和张献忠等人从凤阳出来后,经过武关走商州,杀入关中。此时,关中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农民军进入关中,饥民群起相应,短时间内聚集数十万人,到处攻城略寨,还曾围攻西安。 洪承畴赶紧带领大军回奔陕西,自己坐镇西安,派手下几个总兵四下扑火。 这一日,洪承畴在西安督师衙门,与几个幕僚正在议论各处剿贼的战事,忽然,有斥候送来副总兵刘成功的塘报。洪承畴感觉诧异,甘肃剿灭李自成部的战事是由总兵艾万年为首,塘报应该是艾万年报来才对,怎么是刘成功报来的呢? 他赶紧接过塘报,还没看两眼就呆住了。 旁边刘子政看出异样,问:“督师大人,是不是战事不利啊。” 洪承畴把战报递给刘子政。刘子政展开,只见上面写着“职下与总兵艾万年、柳国镇、游击将军王锡命,往甘肃剿灭流贼闯将部。在宁州襄乐镇战败,被迫回撤。行至襄乐镇巴家寨时,被流贼围困。艾万年、柳国镇战死,职下与王锡命受重伤突围而回。” 洪承畴想了一下,问:“曹文诏现在在哪里?” 刘子政看向洪承畴,说:“咱们进入关中,当时您留曹总镇【1】在商洛、兴安,堵截流贼,严防他们进入河南、湖广。前两日,情势吃紧,您传檄他速来西安,应该快到了。” 刘子政话没说完,就听门外蹬蹬的脚步声,随着脚步声,进来一身高马大的大汉。此人有一米九左右,高颧骨大鼻梁,两道剑锋一样高高扬起的黑眉下,鹰隼双目闪着寒光。 这人来到洪承畴面前,倒身下拜:“曹文诏叩见总督大人。” 洪承畴一见此人喜出望外,马上站起来,过去扶起他说:“寿廷[2],你来得好快!” 曹文诏躬身回道:“一见到总督大人的檄文,我就带队往西安赶。” 洪承畴爱抚地拍拍他的肩膀:“寿廷啊,不必多礼,先坐下说话。” 待曹文诏坐定,洪承畴收住脸上的笑容,从刘子政手中拿过折报,递给曹文诏。 “寿廷,你先看看这个。” 曹文诏拿过战报用眼睛迅速上下一扫,神色一凛。他定定神,又细细地看过一遍,额头绷起青筋,强压火气,瞋目看向洪承畴:“大人,我们该怎么办?” “贼闯将部势大,又获大胜,派谁去剿,我正在踌躇。” 曹文诏腾地站起身,再次插手施礼,忍不住高声大叫:“职下愿带本部人马去剿灭此贼,为艾、柳二总镇雪恨!” 洪承畴脸上露出久违的欣慰之色,一挑大拇指,兴奋地说:“寿挺,真虎将也!你曹将军出马,流贼定会落荒而逃,不是你曹将军,没人能剿灭这股贼兵。可是你部兵马太少,我们的人马又都分派出去,没有接应你的队伍。” 曹文诏感激地说:“大人,我部三千重甲骑兵对付这些流贼绰绰有余,何况还有三千轻骑,您放心!” 洪承畴想了想:“这样吧,寿廷将军出发以后,我从西安先到泾阳[3],然后赶到淳化[4]做你的后盾。” 注释: 【1】总镇:总镇是总兵的别称,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2】寿廷:曹文诏,字寿廷。古人彼此称呼对方的字,是一种尊敬的喊法。 【3】【4】泾阳、淳化都是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县。 第三节连夜奔袭 曹文诏回到自己的军营之中,召集副将蒋一阳,参将王承胤,游击曹变蛟、冯举等人,破口大骂,以刀击地,发誓“不斩贼首李自成,誓不回头”。传令全军带够十日以上的干粮和草料,日夜兼程,赶奔甘肃宁州。 曹文诏的队伍是由三千人和马具披甲胄的重骑兵,三千人穿轻甲、马无甲具的轻骑兵,还有四千运送辎重的后勤人员组成的万人队伍。 重骑兵的标配是一人三马,轻骑兵一人双马。三千轻骑兵在战时,特别是长距离奔袭作战时,是三千重骑兵的护从,平时负责运送和维护甲具的任务,战前照顾重骑兵穿戴盔甲,战时两翼游动辅助作战。一般军队的重骑兵护从,就是真正的后勤人员,极少参加战斗。曹文诏精简部队臃员,将三千重骑兵的护从训练成游动、突袭的精锐,在作战吃紧时,用作突袭的生力军。这样,就减小了部队的规模,经常能够达到突袭的目的。 这支部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甩掉辎重,全军轻骑奔袭。在农民军战斗力弱的早期,是农民军最怕遇到的一支明军。 西安到甘肃宁州三百多里,古代骑兵最快一日夜就可到达。因为到达甘肃地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遇到战斗,所以曹文诏并没有催的过急,人马疲乏不利于作战。他们用了两天的时间到达邠州【1】,夜里绕过邠州,快到邠州玉子村时,就见前面乱糟糟的一片篝火,借着篝火能看清周围没有挖壕沟、扎栅栏。 前锋曹变蛟一面派斥候向前去打探,一面向后报给曹文诏。 他们遇到的是绰号横天王的王之顺裹挟的农民队伍。这些人说是农民队伍,不如说是一群跟着到处抢劫的流民差不多。他们在家里没饭吃活不下去,遇到农民军就跟上走。洗劫一个大的城镇,还能有几天饱饭吃,要是十几日攻不下大的城镇,就只能处于半饥半饱状态。 王之顺几千人的队伍驻扎在玉子村内。曹变蛟让过混乱的流民,直扑玉子村。在村口遇到几十个把守的兵丁,一个冲锋将他们杀散,曹变蛟挥舞着自己的五钩神槊杀在最前面。 槊是中国古代兵器,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由棍和长矛结合演变成的,多用于马上作战。槊的种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古代的槊,柄用“积竹柲”制作,长约3米,粗约一把,柄前端装有一长圆形锤,锤前是约半米长的、状如长剑的槊头。槊头宽度比剑要窄,中间厚重(可能是预防打斗中折断),柄尾装有铁锥(或铁鐏)。 在香港电影《神话》里,武打明星成龙饰演的大将军蒙毅,在让部下给秦始皇送走“长生不老药”后,自己阻挡叛军。叛军士卒掌中的长兵器与古代的槊类似。但是这些长兵器前面开刃部位与古代槊的槊头相比有点短,“槊头”后的狼牙锤也有点小。可能秦代长兵器是槊的最初形制,毕竟古代的槊兴盛于隋唐。 后面李自成打开封时,小罗虎使用的兵器狼牙槊,柄与槊刃中间的长圆锤上密排铁齿,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称“狼牙槊”。曹变蛟用的槊叫五钩神槊,不是狼牙槊。在有些历史作品里,写曹变蛟用的是长矛(或长枪),应该是在明清时期,槊被通称为矛或枪所致。 据传,曹变蛟的五钩神槊是祖上传下来的,该槊柄与槊刃之间的是小圆锤,锤上均匀的分布着五个倒钩,所以叫五钩神槊。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武备志》对槊这种古代兵器也有记载,“棒首施锐刃,下作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用铁爪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种。” 这里强调一下,槊上的五个倒钩,不是专门用来钩划敌人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位老先生讲的评书《隋唐演义》里,小罗成用五钩神飞亮银枪钩划、逗弄劫道的程咬金,将老程的屁股、后背划得一道一道的……这是评书演义里的章节,与枪、槊的倒钩的实际用途不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