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呀,俺是觉得杨先生说的有理,不该走子午道。说不通啊,俺就跟乱世王向西走祁山道,绕过去的。”
“乱世王郭应聘,那应聘老弟呢?”
“俺俩在高大哥出事后,往西南躲进大山里,等风头过去才敢出来。应聘老弟想去庆阳,听说后来跟闯将去四川了。”
张献忠忽然嘿嘿一阵坏笑,问:“你把那几个嫂子怎么着了?”
“哥哥莫要取笑。我和乱世王郭老弟安排可靠的人让他们带足银两,他们自己去寻安稳之地了。”
说完这些,刘国能狡黠地看看张献忠,问道:“来以前还以为你们混得好,但现在看来张大哥你们也挺困难的。”
“可不是吗,谁也不愿去碰卢阎王,只能绕着走。”
话音刚落,孙可望进来,先给刘国能施了一礼,向张献忠禀报说:“长哨传来消息,说卢阎王正往这边来。”
““说曹操,曹操到”,汝才贤弟没来,来了个卢阎王。怎么样,国能老弟,去会会?”
刘国能一拨楞脑袋:“算了吧,我还想多活两天。”
“那咱们赶紧走吧,可别让卢阎王撵上。”
他们一口气跑到洛阳西边的大山里,躲过了卢象升的追剿。
第二节卢阎王北上了
在伊川县县衙里,五省总理卢象升正在与军务赞画们商量如何才能抓住暴民的主力,这时,监军太监刘元斌进来对卢象升说,兵部的故谍到了。
展开故谍一看,卢象升愣住了,原来故谍是调他任宣化、大同、山西三边总督的兵部文书,刘元斌也有点意外。他俩又把故谍仔细看了一遍,从“边烽甚炽”几个字里看出,可能是后金人联合蒙古人又犯边了,边境形势紧张,调卢象升去镇守边镇。
他们猜对了,崇祯九年七月,满清军队经由宣府、大同又一次入塞寇边,京畿地区烽烟再起。内地各区域匪盗猖獗,蓟镇也烽情不断,无兵可调的崇祯皇帝只好把刚完成整训的勇卫营派到边镇。尽管新组建的勇卫营第一次上战场,但在京营参将孙应元和周遇吉的指挥下,很好地协同其他明军部队有效地阻击了满人的进攻,并且在一次遭遇战中,在兵部侍郎张凤翼指挥下孙应元和周遇吉所部与后金军英勇血战,保住了万全右卫,受到皇帝的嘉奖,孙应元也凭此功晋升为副总兵。
这一次清军入塞,掠夺走了许多人口、财物,战后宣大总兵梁廷栋病故,兵部尚书杨嗣昌意识到应该把宣、大、山西三镇军事统一起来,因此推荐卢象升担此重任。九月,卢象升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宣、大、山西军务总督。
卢象升苦笑了一下,说:“监军大人,此时正是剿贼的关键时刻,我怎能离开?”
刘元斌也苦笑了一下,答道:“边镇之任更加重大,皇命不可违,总理大人还是收拾收拾,立刻走马上任吧。”
卢象升摇摇头,沉思片刻,把老家人顾显叫过来,吩咐收拾一下,准备赶赴山西。
第二天,在薄薄的晨雾中,几十名家丁骑马随卢象升走河南辉县过位于山西南端的太行八陉【1】之白陉,过悬天栈道和七十二道拐到山西晋城,然后直奔大同镇而去。
卢象升走后,河南这一块儿的军事重担就落在了巡抚李维的身上。
这一天,正在山里遛弯的张献忠看到远处急匆匆跑来的三鹞子王兴国,以为出了什么大事,站到原地等他上来。王兴国跑上来后,施了一礼,乐呵呵地说:“大,天大的好事,要不要听?”
这个三鹞子,平常是一个不拘言笑的人,今天这是怎么了?张献忠一瞪眼:“有事就快说,卖什么关子。”
王兴国依然乐呵呵地,不过不再迟疑,禀报说:“山下哨探的兄弟回来说,卢阎王去大同了。”
“去大同了,干什么去了?”
“据说是被狗日的皇帝调到宣大任总督了。”
“这是真的?”
“千真万确,他已经带人走马上任了。”
“这倒是一个大喜事。兴国,你快派人去找闯塌天大掌盘子的,就说咱们马上出山去吃肉,问他们想不想喝汤。”
卢象升前脚走,张献忠、刘国能等股农民军出山攻城掠县闹腾起来,北部的曹操罗汝才、小秦王白贵、整十万黑云祥等十几股在北边遥相呼应,一时间邓州、唐县、正阳和北边的禹州等县城都被农民军占据。农民军的声势越来越大,他们聚到一起准备打郑州。
告急折报雪片样地飞到京城,把崇祯皇帝惊得目瞪口呆,河南、湖广的流贼不是剿净了吗,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个河南巡抚是干什么吃的。着急也没用,奏折上明明白白写着请兵部速发大军援剿。哪有大军啊,北边九镇边军不能动,后金人在边外虎视眈眈;洪承畴的秦军、甘军正在川蜀围剿闯将等股,抽不出身,东南沿海海盗猖獗那边的军队也不能动,无兵可派呀。
把兵部尚书杨嗣昌找来问他有什么办法,杨嗣昌向上磕头,道:“万岁,援兵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勇卫营可当此大任。”
“勇卫营几千人能剿灭中原的流贼吗?”
“万岁您忘了,勇卫营在宣府能够对抗鞑子,去中原就能扑灭流贼的烈火。”
崇祯皇帝想想也是,只有动用京城的这支力量了,他点头应允。
这件事定了以后,他又问杨嗣昌:“卢建斗【1】走了,谁能担负五省总理的大任?”
【1】卢象升,字建斗,明朝人习惯用字来称呼一个人。
“万岁,两广总督熊文灿剿贼有方,他曾在福建巡抚任上招抚大海盗郑芝龙,到广东后又剿灭了海盗刘香,可担此重任。”
“嗯,还有本奏吗?”
“万岁,没有了。”
“下去吧。”
等杨嗣昌退出去后,崇祯宣大太监王承恩进来。这个熊文灿他不太了解,心想不能贸然下旨,他让王承恩派一得力之人去广东查访一下,看这个熊文灿怎么样。
第三节出色的勇卫营
在兵部的协调下,孙应元、周遇吉和黄得功带着以勇卫营为主力的万余兵力从京师急赴河南。不愧为京师御林军,一路上整支军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当走到卫辉府时,卫辉府尹告诉他们流贼正在围攻郑州,请他们速去救援。
救兵如救火,三人一商量立刻分成左中右三路,齐头并进,分别杀向郑州城的东南北三个方向。
头戴凤翅金盔,身穿锁子金甲,腰挂有“守卫”二字金牌,手擎五米长矛的孙应元带着一千多京营骑兵,威风凛凛地直接杀奔郑州城东。此处小秦王白贵和混世王武自强正在指挥农民军攻城,忽听后边火铳声响成一片,白贵很诧异,附近没有明军啊,从哪儿冒出来的。他赶忙带着自己的亲兵往后赶,准备组织后队挡住上来的明军。
农民军在四处流动中,不断战斗,形成了一定的战斗力,京营兵冲上来时他们并不慌张而是有序地用火铳弓弩阻击,但对面明军身罩重甲,手举盾牌并不怕射来的箭雨和铁铅弹丸。夹在腋下的五米左右长矛被一根皮吊带吊在肩上,这样他们就可一手举盾牌一手扶着长矛进行冲刺。阻挡的农民军被他们一冲倒下一片,直冲白贵而来,白贵的亲兵们也身着重甲,看到危险,赶紧保着白贵向一侧闪避,但是还是慢了,许多人没闪开被从马上捅下去。白贵马快,跑了出去,恍惚中他好像看到明军长矛只是一个小尖头,不是平常使用的长矛。他知道这种矛叫透甲锥,专门对付重铠甲。
这帮明军身穿铁甲、面敷铁面罩、头戴红缨铁盔,身高臂长,勇猛异常,白贵知道碰到明军的精锐部队了,他派人去找混世王武自强,让他们撤出来。
孙应元他们的勇卫营是从东往西过来的,东面的白贵首当其冲。曹操罗汝才和整世王王国宁、托天王常国安在城南是进攻的主要方向,攻城正吃劲儿时,东面农民军跑得快的士兵过来了,托天王常国安带过一人,罗汝才仔细一看认识,是白贵手下的一个小管队衮山虎封雄。
封雄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罗掌盘子的,来了一拨辽军,我们抵挡不住,都下来了。”
“你怎么知道是辽军?”
“个个都高大魁伟不是辽人,就是宣镇的兵,反正都是大个。”
勇卫营选人时,专门挑个大、长得端正的兵,衮山虎封雄把他们认作了关外的辽东兵。
罗汝才赶忙让罗戴恩去传令,让所有攻城的几股人马迅速南撤。来不及了,勇卫营一千多重甲骑兵在副总兵黄得功的率领下,已经杀过来了。
黄得功外号黄闯子,是一员勇将,在明末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后来与高杰、刘泽清、刘良佐成为护卫南明的江北四镇之一。
一盏灯张有义的队伍在最外侧,见到明军杀过来,立刻转向迎着明军杀过去,两军一交手张有义的人立刻败了下来。这支明军杀到那里,那里的民军当即溃散。
就见前面一个头戴红缨凤翅金盔、身穿金锁甲、腰系金束带、手举钢鞭的明将,一马当先杀过来,罗汝才虽然没见过京营兵,但他听说过,一见这些明军的装束,意识到这支明军不一般,不敢与他们接战,带人扭身就跑。
黄得功紧追不舍,手中钢鞭不停地抡打马前跑得慢的流贼,整个鞭就像在血中浸泡过的,血顺着他的手流进袖口里,飞溅的血把胳膊上的护甲、胸前的护心镜、肩上的龙形吞口兽都染红了。换马又追了十多里,看着面前的流贼四散奔逃,胯下马也突突冒汗了,黄得功才收住人马。
顺着两条长长的山脊中间一直跑到汝州郏县,曹操罗汝才在部将杨承祖的劝阻下才停了下来,身边只有他、叔叔罗戴恩、杨承祖及自己的亲军,人困马乏,一斗金范鼎革带一些人出去找吃的,看到前面有一座大的坟丘前一个大石几案,杨承祖让人在几案上铺了一个宽大的坐垫,罗汝才坐下来喘口气。
歇了一会儿,慌张劲儿过去了,罗汝才左右打量发现这座坟丘旁边还有两座坟,坟前的石碑和石几案几乎一模一样。刚才跑得匆忙,没有细看,这一会儿顾上了,罗汝才回身看了一眼墓碑,碑上赫然刻着“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几个字。惊异不已的他又仔细地看了看,没错就是这几个字,这原来是北宋政治家、大文豪苏东坡的墓葬,不用问其他两个坟墓是他的弟弟苏辙、父亲苏洵的墓了。他有点不敢相信,俱说苏轼是四川人,怎么爷仨都埋在了河南了?罗汝才听小时候私塾先生讲过苏东坡的《和董传留别》诗,对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印象深刻,当时的老先生为了鼓励他们这帮穷孩子努力读书,以便将来出人头地,详细地讲过这首诗的意思,因此罗汝才从小就立志要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世事弄人,功名没有考取,倒做了“流贼”大掌盘子的,罗汝才苦笑一下。
在起事时,为了不连累族人,暴乱的每一个人都为自己起了绰号,别人都起王啊、星啊或者龙啊虎啊,有点墨水的他记得有一首童谣“郑台复郑台,曹操今又来”,曹操,魏文帝,在历史上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幻想也能如曹操一样建功立业,所以就起了曹操的绰号,以致于多少年来被人们误解为奸雄。
其实,罗汝才在农民军中是大哥级的人物,在崇祯八年,农民军各部首领在荥阳会盟,十三家公推高迎祥为盟主,当时李自成和张献忠还是老闯王高迎祥的部将。当时提出13家联合作战的就是诨号“曹操“的罗汝才。罗汝才不但是明末农民军中能与李自成、张献忠相提并论的人物,而且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老前辈,当罗汝才驰骋天下之时,李自成和张献忠还不是独领一家的大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