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偷听我心声,蜀汉杀疯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章 贾诩归心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贾诩面色凝重,“原本成功的机会渺茫,但我没想到,主公竟然说动了关将军。有他出马,原本不到五成的胜算,如今已增至八成。” 随着时间的流转,下个月便是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 刘禅也即将迎来他的第三个生日。 通过坚持不懈地练习五禽戏,刘禅的体魄比同龄的孩童更为健壮,如今看上去宛如一个五六岁的孩童。 他略带疑惑地注视着贾诩,“明明已有八成胜算,为何你依然面露忧色?”” 贾诩沉声解释道:“即便有九成九的胜算,我仍会担忧,因为他们是我至亲之人,任何一丝意外都会让我心如刀绞。” 刘禅稍作沉思,换位思考后,觉得贾诩的担忧并非无理。 他很想拍胸脯,给贾诩打包票。 但是他做不到。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刘禅也无法确保一切都能如愿进行。 与此同时,襄阳城外。 张辽的目光落在关羽的身上,眼神中充满了懊悔之情。 关羽察觉到了张辽的异样,不禁问道:“文远,可有心事?” 张辽无奈的苦笑,“云长兄,我真后悔接下这个差事。” 关羽立刻领悟到了张辽的言外之意,心中警铃大作。 张辽连连摆手,试图澄清误会,“云长兄,请不要误会。仅凭华容道上的恩情,我绝不可能对你出手。” 关羽明白张辽的苦衷,便提出一个折中的建议:“文远,如果你无法向曹操交差,你我可先大战三十回合,如此便可交差。” 张辽笑得更苦了,“云长兄,此处必有丞相心腹,必会将实情上报,我们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关羽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怒火:“既然曹操如此多疑,文远,不如你随我回蜀汉,我家兄长定会待你如上宾,绝不会像曹操这般猜忌。” 然而,张辽坚定地摇头,“云长兄,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对丞相一直忠心耿耿,无法背叛。” 关羽还想再劝,张辽心中焦虑,只能抓起陈矫,转身离去。 他担心,如果让关羽继续劝说下去,曹操很可能会将他打入大牢。 张辽率部退走后,关羽嘴角微扬,一抹难以察觉的得意掠过他的脸庞,他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贾诩的家眷,缓缓步入城中 刚才关羽所说的话,都是刘禅教的。 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小主公竟能如此洞察先机,提前预判曹操会派遣张辽前来。 不过,关羽很快就释然了,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小主公拥有着预知未来的神秘能力。 可关羽并不知晓,派遣张辽亦是曹操的计谋之一。 如果蜀汉派来的将领不是关羽,那么张辽就会按照曹操的计策,屠杀贾诩的家眷。 若是关羽亲自出马,张辽则会遵循曹操的命令,放过贾诩的家眷,以偿还当年在华容道上的恩情。 这一举措不仅能让张辽解开心结,亦能为曹操赢得一个知恩图报的美名 …… 贾诩这一站,就从早晨站到了中午,数个时辰一动不动的,凝望着遥远的北方。 刘禅是比较吃惊的,心中满是惊异。 他从未想过,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竟然可以不吃不喝地站那么久。 哪像他,没站多久就坐在椅子上,享受着甜美的水果。 当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时,一支不起眼的车队悄然进入了刘禅的视线。 这时,贾诩那略显颤抖的声音在他耳畔响起:“主公,是云长将军,他护着我的家眷回来了。” 刘禅闻言,急忙登上城墙,试图眺望那远方的车队。 然而,尽管他竭尽目力,却依然难以看清那遥远的景象。 他不禁在心中赞叹,贾诩的眼神果然锐利如鹰,非同一般。 经过简短的团聚,贾诩走向刘禅,恭敬地施礼:“贾诩,拜见主公!从今往后,誓死追随!” 刘禅笑得像个孩子一般……呃,他本来就是个孩子,重来:刘禅笑得像个傻子一般。 他急忙扶起贾诩,眼中闪烁着期待:“文和,可以为我出谋划策了吗?” 然而,贾诩却摇头拒绝。 刘禅顿时像是被人泼了一盆冷水,问道:“这是为何?难道我还有什么不足吗?请告诉我,我会尽力改进。”” 贾诩温和地解释:“主公多虑了……我想帮主公培养亲兵,以达到守护和战斗的目的。” 刘禅听后一怔,亲兵的问题一直是他的心病。 如今贾诩主动请缨,无疑为他带来了希望之光。 【没想到,贾诩竟然如此在意自己的家眷。】 【如今,贾诩及其家人都定居在江陵城,只要我保持应有的尊重与真诚,贾诩的忠诚自然是坚如磐石。】 【将招募与训练亲兵的重任全权交托给贾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听闻小主公的心声,贾诩终于松了口气。 …… 时间飞逝而过,转眼间,建安十五年春正月元旦即将到来。 今日,诸葛亮召集诸将,共商大计。 由于刘备不在,议事厅的主座显得格外空旷。 刘禅坐在熟悉的位置上,孤影相伴,让他破天荒地想起了刘备。 诸将陆续到齐,诸葛亮有条不紊地布置任务。 待到最后,他郑重宣布:“主公可能于近期返回蜀汉,请诸将勤勉努力,恪尽职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众将尽皆抱拳领命而去。 整个议事大厅里,只剩下了刘禅和诸葛亮。 诸葛亮语重心长地嘱咐道:“小主公,在亮离去的这段日子里,你一定要好好保重自己,等待我回来……” 刘禅却毫不犹豫地打断他,坚定地说道:“我也去。” 诸葛亮急忙劝阻:“不可!小主公身份尊贵,此行危险重重……” 刘禅再次截断他的话语,语气坚定地说道:“我并非在征求你的意见,而是在告诉你一个事实。” 诸葛亮再次婉拒,担忧之情溢于言表,“小主公,此行确实危机四伏,希望你能三思。” 刘禅却意志坚定,毫不动摇:“我就待在你身边,不乱跑、不乱说、不乱动,一切听从你的指挥。” 最终,诸葛亮只能妥协。 与此同时,在另一处,刘备跪在孙尚香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