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不爱学习爱修车的"问题少年"
第二天下午,一辆载满记者的面包车缓缓驶入村口,车轮碾过石子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车停稳后,十几名记者鱼贯而出,他们神情兴奋,举着相机四处张望,仿佛要将这个偏远山村的每一个角落都收入镜头。
村支书王占奎和付平早已在村口等候多时。看到记者们到来,王占奎露出憨厚的笑容,上前热情地迎接:"各位记者同志,欢迎来到芝麻山村采访。路上辛苦了,先到村委会休息一下吧。"
记者们跟随王占奎来到村委会大院,只见院子里摆放着几张长条桌,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茶水和点心。王占奎笑呵呵地说:"我让人准备了些茶水点心,大家先垫垫肚子。待会儿咱们边走边看,我给大家介绍介绍咱们村的情况。"
记者们纷纷道谢,一边喝茶一边打量着四周。村委会大院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墙上贴着几张宣传画,内容多是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
一位年轻的女记者举手发问:"王村长,听说你们村最近来了大学生志愿者,能给我们讲讲他们的事吗?"
王占奎放下手中的茶杯,脸上露出自豪的神色:"是啊,都是城里来的娃娃。刚来的时候,有些不适应咱们这儿的生活,但现在可好了,和村里人打成一片。他们除了给我们上课,还给孩子们补课呢。"
另一位记者追问道:"村民们对这些大学生的评价如何?"
付平笑着说:"这个嘛,不如咱们去村里转转,你们亲自问问村民们。"
于是,一行人离开村委会,向村子里走去。沿途,记者们看到一些村民正在田间劳作,有的在修剪果树,有的在除草。王占奎不时停下脚步,向村民们打招呼,介绍记者们的来意。
走到村子中心的小广场,几个老人正坐在树荫下乘凉。付平走上前去,笑着说:"老张叔,来,给记者同志们讲讲,你觉得那些大学生咋样?"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慢悠悠地站起身,抽了口旱烟,说道:"好啊,好得很嘞!那些娃娃有文化,懂得多,给我们出主意。前两天还教我用电话呢,现在我都会跟城里的孙子打电话了。"
记者们闻言,纷纷拿出本子记录。一行人来到村里唯一的小卖部。这是一间不大的平房,门口挂着褪了色的塑料帘子,上面印着某饮料品牌的广告。王占奎掀开帘子,招呼大家进去:"来,进来歇歇脚,喝点水。"
小卖部里面比想象中要宽敞一些,货架上摆满了日用品和零食。柜台后面站着一个圆脸的中年男人,正是小卖部的老板。看到这么多人涌进来,老板有些惊讶,但很快就露出热情的笑容:"哎呀,这么多客人啊。小付,这些是?"
王占奎介绍道:"这些是记者同志,来咱们村采访的。王和平,给大家来点水喝。"
王和平麻利地拿出几瓶矿泉水,一边分发一边说:"欢迎欢迎,难得有这么多城里人来咱们村。"
一位女记者接过水,笑着问道:"老板,您觉得这些大学生来村里帮扶,效果如何?"
王和平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好啊,好得很!那些大学生可有本事了。你看,他们教村里的娃娃们学习,我家那小子成绩都提高了。"
就在这时,从小卖部后面的房间里传来一个不满的声音:"爸,你就知道夸他们!"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胖乎乎的男孩站在门口,脸上带着不悦的表情。王和平有些尴尬,赶紧说:"别胡说,快去写作业去。"
记者们察觉到了异常,一位敏锐的记者问道:"您儿子似乎对您刚才的话,有不同的看法?"
王和平脸上露出些许无奈,叹了口气说:"唉,这孩子啊,就是不争气。"他转身对着门口的胖男孩喊道:"小强,过来,跟叔叔阿姨们打个招呼。"
小强撇了撇嘴,不情不愿地走了过来。记者们这才看清,这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脸上还带着几处淤青,右眼角有一道结了痂的伤口。
一位女记者关切地问道:"小朋友,你脸上这是怎么了?"
小强低着头,嘟囔着说:"还不是那些大学生害的。"
王和平听罢,脸色一变,伸手就要打小强。王占奎见状,赶紧上前拦住:"和平,别动手。"转头对记者们解释道:"孩子不懂事,你们别见怪。"
记者们却来了兴趣,纷纷追问究竟。王和平无奈,只好解释道:"这个村上他恐怕是唯一一个讨厌这些大学生的人了。一周时间,挨了五顿打,最后一顿下手重了点,鸡毛掸子都打断了,请了两天假。"
"为什么打他?"一位记者问道。
王和平叹了口气,说:"还不是因为学习。那些大学生来了之后,给孩子们补课。别的孩子成绩都提高了,就他,一点长进都没有。我这不是着急嘛,就......"
小强听到这里,突然大声说:"我就是不想学!那些大学生整天逼着我们学这学那,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
王和平听罢,脸色铁青,正要发作,付平赶紧上前劝阻:"和平哥,别急。小强啊,哥哥问你,你不想学习,那你想做什么呢?"
小强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倔强:"我想学修车。村里的李叔说了,等我长大点就教我修车。"
付平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头对王和平说:"和平哥啊,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是坏事。不如这样,让小强跟着李师傅学学手艺,再让大学生们教他一些必要的文化课,你看怎么样?"
王和平愣了一下,随即点头道:"也好,只要他能学点本事,将来能自食其力就行。"
记者们看着这一幕,若有所思。一位中年记者问道:"付同志,像小强这样的情况,在村里还有吗?"
付平思索片刻,回答道:"确实有一些。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读书,我们也在摸索怎么因材施教。大学生们来了之后,我们正在尝试开展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比如电商运营、农产品加工等等。"
记者们纷纷点头,又是一阵记录。这时,王占奎看了看手表,说道:"哎呀,不知不觉就到饭点了。各位记者同志,咱们去吃个便饭吧。"
芝麻山村的小食堂坐落在村委会旁边,是一栋不起眼的平房。屋顶上铺着灰色的瓦片,墙壁上斑驳的白灰透着岁月的痕迹。门口挂着一块褪了色的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小食堂"三个字。
临近中午,阳光愈发炽烈,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付平和王占奎站在小食堂后面的一棵老槐树下,树荫遮住了他们的身影,只有斑驳的光影洒在他们脚下。
付平压低声音,对王占奎说:"王叔啊,待会儿让小食堂准备点饭菜,不用太讲究,就做几个家常菜,再放个大勺子。每人发个盘子和筷子,当自助餐吃就行了。"
王占奎皱着眉头,嘬了嘬牙花子,一脸为难地说:"小付,这样会不会太寒碜了?那些记者可都是城里来的,平常吃惯了大鱼大肉,咱们这样会不会太怠慢人家了?"
付平笑着拍了拍王占奎的肩膀,说:"王叔,你就放心吧。他们来咱们村,就是要体验咱们的生活。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反而不好。"说着,他眨了眨眼,神秘兮兮地补充道,"再说了,咱们还可以收点钱。"
"收钱?"王占奎瞪大了眼睛,"小付,你这是要玩哪出啊?我可听说那些记者脾气大得很,万一惹毛了他们,给咱们村写些不好的东西,那可就麻烦了。"
付平却胸有成竹地说:"王叔你呀,就是胆子太小。放心吧,他们不仅会乖乖给钱,还会夸咱们的。就收十块钱一位,不多不少,刚刚好。"
王占奎还是将信将疑,但也只得点头答应。两人商量完,便各自忙活起来。
不一会儿,香气便从小食堂的窗户飘了出来。几个村里的妇女正在厨房里忙碌,有的在切菜,有的在炒菜,还有的在淘米煮饭。她们的脸上带着些许紧张,毕竟平日里只是给村里人做饭,今天可是要招待城里来的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