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扶贫小村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0章 十元一位不多不少:芝麻山村独…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中午时分,记者们陆续来到小食堂。他们看到门口贴着一张手写的纸条:"自助餐,每位10元",不禁有些惊讶。 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小声问身边的同事:"咱们还要付钱啊?" 她旁边的中年男记者笑着说:"挺好的,这说明人家村里有规矩。咱们又不是来蹭饭的,该付就付。" 记者们排着队,拿着盘子和筷子,依次打饭菜。饭菜虽然简单,但都是热气腾腾的:有炒青菜、土豆丝、茄子炖豆角,还有一大盆冒着热气的米饭。记者们一边打饭,一边交头接耳。 "哎,这菜看着挺新鲜的啊,估计都是地里现摘的。"一位戴眼镜的记者说道,他的盘子里已经堆满了各种菜。 "是啊,闻着都香。"旁边的女记者附和道,"比我们平时吃的盒饭强多了。" 付平和王占奎站在一旁,看着记者们有序地打饭,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王占奎悄悄对付平说:"小付,你看他们好像挺满意的,没人抱怨呢。" 付平笑着点点头:"我就说吧,你就是太担心了。" 记者们端着盘子,在几张拼在一起的长桌旁坐下。桌子上铺着朴素的塑料桌布,虽然有些年头了,但擦得很干净。 一位留着小胡子的记者尝了一口茄子,眼睛一亮:"哎呀,这茄子炖得真不错,软烂入味。" "是啊,这土豆丝也脆生生的,一点都不油腻。"另一位记者附和道。 坐在角落的一位年轻记者突然说:"我还以为今天中午又要吃泡面呢,没想到能吃上这么好的饭菜。" 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一位中年女记者放下筷子,若有所思地说:"你们发现没有,这个芝麻山村虽然确实贫困落后,但还真的有点意思。" "怎么说?"旁边的同事问道。 "你看啊,"她指了指墙上的读报栏,"那个读报栏就是两块木板钉起来的,简陋是简陋了点,但也能起到作用。再看这个小食堂,不高档不浮夸,但能让我们这些外来客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村里的干部们,做事是真的在为村民着想。" 她的话引起了大家的讨论。一位戴眼镜的男记者接过话头:"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收钱这个事。一视同仁,不管是谁来了都要付钱,这样既杜绝了那种白吃白喝的风气,又为集体创造了收益。这才是真正以村民利益、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的做法。" "对啊,"另一位记者附和道,"我刚才打听了一下,小食堂的工作人员都是村上的妇女,她们轮流来做饭,每天还有工钱呢。这不仅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还能让她们有一份额外收入。" 付平和王占奎站在不远处,听着记者们的讨论,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王占奎悄悄对付平说:"小付,你真是高明啊。这些记者不但没有抱怨,反而还在夸咱们呢。" 付平笑着摇摇头:"这不是高明不高明的问题。咱们做事,就是要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着想。只要心里装着村民,做什么事都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这时,一位年轻记者站起身来,拿着空盘子走向打饭的地方。他笑着对同事们说:"你们这么一说,这顿饭吃得还真有点意义了。可惜添饭添菜不加钱,不然我肯定多加几碗!" 他的话引起了一阵笑声。另一位记者也站了起来,说道:"别管加不加钱,这饭菜确实不错,我再去添点。" 还有一位记者举着碗,笑着说:"我去舀碗汤顺一下,吃得有点噎着了!" 看着记者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付平心里暖洋洋的。他转头对王占奎说:"王叔,你去厨房看看,让她们再多准备些饭菜,别让客人吃不饱。" 王占奎连忙点头,快步走向厨房。付平则走到记者们身边,笑呵呵地问道:"各位记者同志,饭菜还合胃口吗?" 记者们纷纷点头,有人说:"这饭菜做得真不错,比我们平时吃的盒饭强多了。" 付平谦虚地说:"哪里哪里,都是些家常菜,比不上城里的大饭店。主要是咱们村的菜都是地里现摘的,新鲜。" 一位女记者问道:"付干部,我们听说这个小食堂平时也对外开放,是吗?" 付平点点头:"是啊,主要是为了方便村里的老人和单身汉。有些人家里没人做饭,来这儿吃也方便。再说了,村里来了客人,也有个地方招待。" "那价格呢?"另一位记者问道,"是不是也是十块钱一位?" 付平笑着解释:"那倒不是。村里人吃饭便宜些,五块钱就行。主要是补贴食材成本。对外来的客人收十块,一来是不想让人觉得咱们占便宜,二来也能为集体增加点收入。" 记者们听了,纷纷点头称赞。有人说:"付书记,你们村这个做法真不错。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能创收,还能杜绝那种大吃大喝的风气。" 付平笑着说:"哪里哪里,我们也是在摸索着来。主要是想着怎么能让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正说着,王占奎从厨房走了出来,对付平说:"小付,厨房那边说再炒两个菜,很快就好。" 付平点点头,对记者们说:"各位慢慢吃,不够再添。咱们村里条件差,招待不周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 记者们连忙说不用客气,纷纷表示饭菜很好,很满意。 食堂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记者们的谈话声夹杂着碗筷的碰撞声,在这个平日里安静的小村庄里显得格外热闹。 王占奎竖起耳朵仔细听着里面的动静。他那张黝黑的脸上写满了紧张和期待,时不时还朝四周张望,生怕被人发现自己在偷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嘴角也不自觉地上扬。 确定记者们对饭菜赞不绝口后,王占奎悄悄溜回了自家院子。付平正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低着头扒拉着碗里的饭菜。王占奎三步并作两步走到付平跟前,竖起大拇指,脸上堆满了笑容:"你这招儿可以啊!看把那些记者哄得,一个个笑得跟朵花儿似的。这稿子还不好写?" 付平抬起头,脸上露出谦逊的笑容,轻轻摆了摆手:"哪里哪里,不过是些家常便饭罢了。"说完,他又低下头继续吃饭,仿佛刚才的赞美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付平摆摆手,脸上挂着淡淡的笑:"还行吧,就是随便应付应付。再说了,人家大老远来一趟,不管咋样也得尽尽地主之谊不是?" 屋里,洪文康端起碗,埋头扒拉了几口饭,突然抬起头来,一脸神秘兮兮地说:"哎,我跟你们说,这十块钱一位的饭钱,那可不只是为了招待客人那么简单!" 唐专家瞥了他一眼,有些不耐烦地问:"洪文康,你又打什么鬼主意呢?有屁快放!" 洪文康嘿嘿一笑,压低了声音:"我这是给咱们村留后路呢!你们想啊,要是这顿饭白吃白喝的,人家记者心里多少会有点儿愧疚,写稿子的时候说不定就得照顾着咱们点儿。可你让人家掏了钱,那就两清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爱咋地咋地!" "嘿!这么个理儿啊!"王占奎一拍大腿,恍然大悟,"那这钱花得值!就是不知道,咱这意思表达到位了没有,别人家以为咱抠门儿,给咱写点儿坏话就不好了。" 洪文康翻了个白眼儿:"王大哥,你这脑子是被驴踢了吧?人家记者能跟咱们这些村民比?人家那是见多识广,你这点儿小心思,人家能看不出来?" 付平在一旁听着,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他端起茶碗抿了一口,慢悠悠地说:"行了行了,你俩甭抬杠了。这会儿功夫,该操心的是晚上咋招待人家。再说了,丽丽她师父不还没来吗?那才是咱们的大餐!" "对对对!"王占奎一拍脑门儿,"差点儿给忘了!丽丽她师父要是来了,咱们芝麻山村上电视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到时候,还不得红透半边天啊!" 说到这儿,王占奎突然眉头一皱,一脸忧虑地说:"小付,要不咱还是整点儿酒吧?要是上了电视,这么重要的日子,咱总不能让人家记者白来一趟吧?" 付平连连摆手:"可别可别!这大白天的,你要是喝多了,再闹出个啥幺蛾子,咱这脸还要不要了?再说了,人家记者也不爱喝酒,你非得拉着人家喝,人家还不乐意呢!" 洪文康在一旁嘿嘿直笑,伸手就去够桌上的酒瓶子。付平眼疾手快,一把拿开,瞪了他一眼:"老洪我说的话你没听见?白天不许喝酒!" 洪文康讪讪地缩回手,嘴里嘟囔着:"我就是尝尝,又不多喝。再说了,高兴的日子,喝点儿酒怎么了?" 唐专家白了他一眼,端起茶碗自顾自地喝茶,懒得搭理他。 王占奎见喝酒的提议被否决,有些郁闷地掏出一支烟点上。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忽然一亮,仿佛想到了什么好主意:"这特么该高兴啊,有啥好郁闷的,中午不能喝,晚上喝也可以噻!" 想通这一点,王占奎的心情又好了起来。他重新拿起筷子,开心地扒拉起碗里的饭菜,脸上的笑容就没消失过。 院子里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连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都显得格外悦耳。远处,小食堂里还传来记者们的谈笑声,与院子里的氛围形成了奇妙的和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