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还在继续,但礼堂里的气氛却和之前截然不同了。原本那些昏昏欲睡的学生们,此刻都坐直了身子,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不再交头接耳,也不再低头玩手机,仿佛银幕上的故事,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的心神。
画面上,付平正在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一起,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他们有的在测量土地,有的在规划图纸,有的在和村民们讲解种植技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和希望。
“小付啊,你说的这个药材种植,真的能赚钱吗?”一位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老农,看着手中付平给他的药材种子,半信半疑地问道。
“大爷,您放心,这可是国家扶贫项目,我还能骗您不成?”付平笑着说,“这种药材叫金银花,市场需求量很大,而且咱们村的气候和土壤都很适合种植,只要用心管理,丰收是肯定没问题的。”
“那敢情好,那敢情好。”老农听了,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要是真能赚到钱,那可就真是托了你们的福了!”
“大爷,您这话就见外了,咱们都是为了芝麻山村能够早日脱贫致富嘛!”付平说着,将手中的锄头递给老农,“来,大爷,咱们一起干!”
画面一转,镜头切换到一个工地上。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修路,他们有的挥舞着锄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搬运着石块,每个人的脸上都淌着汗水,却掩盖不住心中的喜悦和希望。
“一、二、三,起!”
随着一声声号子声,一块块沉重的石块被搬运到路基上,原本崎岖不平的山路,正在一点点变得平坦宽阔。
“村长,这条路修好了,咱们村可就真的不一样了!”一位村民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对站在一旁的王占奎说道。
“是啊,路通了,咱们村的农产品就能运出去卖,外面的游客也能进来旅游,咱们村就能发展起来了!”王占奎也激动地说,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画面再次切换,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月,原本贫瘠荒凉的芝麻山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从村口一直延伸到山脚下,路旁种满了鲜花和绿树,宛如一条彩带,将这个小山村装点得格外美丽。
村里的房屋也焕然一新,一栋栋崭新的砖瓦房拔地而起,取代了原本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村民们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村口,一座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孩子们在广场上快乐地奔跑玩耍,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阴霾。
“老王啊,真是多亏了你和付干部啊!要不是你们,咱们村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拉着王占奎的手,激动地说,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是啊,村长,付干部,你们是我们芝麻山村的大恩人啊!”村民们纷纷围上来,对王占奎和付平表达着感激之情。
王占奎和付平看着眼前这喜人的变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银幕上的画面渐渐暗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满天星斗的夜空。镜头拉近,付平独自一人坐在村口的小土坡上,望着远处静谧的村庄,思绪万千。
“小付,又在想什么呢?”王占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夜晚的凉意,却也透着一丝亲切。
付平回过头,看到王占奎提着一个热水瓶走了过来,便起身接过水瓶,笑着说:“没什么,就是觉得时间过得真快,来芝麻山村已经快一年了。”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啊。”王占奎叹了口气,也在付平身边坐了下来,“还记得你刚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的,连咱们这儿的方言都听不懂,现在可好,都能跟村民们打成一片了。”
付平笑了笑,给王占奎倒了杯热水,说道:“刚来的时候,我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也走了不少弯路。多亏了王叔您一直耐心地指导我,帮助我,我才能这么快地融入到芝麻山村的生活中。”
“说到底,还是你小子脑子活络,肯吃苦,又真心实意地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王占奎喝了口水,接着说道,“不像有些城里来的干部,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来了两年,连村民的名字都叫不上几个,更别说为村民们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了。”
付平沉默了一会儿,说道:“王叔,其实我一直在反思,我们做的这些,真的能让芝麻山村彻底摆脱贫困吗?”
王占奎愣了一下,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付平望着远处漆黑的夜空,缓缓说道:“农村的问题,很复杂,也很现实。我们修路、建房、发展产业,这些都是治标之策,要想治本,还得从根本上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
“你说的没错。”王占奎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有些村民,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等着政府救济,等着天上掉馅饼,这样下去,就算我们给他们再多的帮助,也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命运。”
“所以,我们除了要帮助村民们改善物质生活,更要帮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观念。”付平顿了顿,接着说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他们真正掌握了创造财富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你说得对,小付,你比我看得透彻啊!”王占奎感慨道,“看来,我们以后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付平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芝麻山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纪录片最后,银幕上出现了一行字幕:
“谨以此片,献给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干部。”
【第一季完。】
江州大学的教室里,灯光缓缓亮起,《付平的扶贫路》的最后一幕在学生们的眼前淡去。付平那句"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还回荡在耳畔,伴随着对扶贫干部的致谢,整个纪录片画上了句号。
往常这个时候,教室里早该响起此起彼伏的椅子挪动声和同学们解脱般的喧哗。可今天,却出奇地安静。不少学生仍坐在座位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已经暗下去的屏幕。
孙凯撑着下巴,眼神有些恍惚。孙凯忽然说:"你说,我去报个大学生村官咋样?"
"啥子?"他的同学一脸惊讶,"你认真的啊?"
孙凯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可能是这会儿看完片子有点儿热血吧。但是你想啊,要是能像那个付学长那样,有那么一段经历,人生是不是也挺圆满的?"
他的同学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也是哈。不过你可得好好想想,别到时候一打游戏就把这茬儿给忘了。"
两人说笑着走出教室,向着宿舍楼的方向走去。夜色渐深,校园里的路灯一盏盏亮起,照亮了学生们三三两两的身影。
另一边,几个女生结伴走在林荫道上,讨论的声音随风飘来。
"我突然有点想去那边看看了诶!"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兴奋地说。
"哪边?看啥子?"她的朋友疑惑地问。
"芝麻山村啊!"马尾辫女生眼睛亮晶晶的,"走走那段碎石路,看看那个坝子,顺便到那个小土坡上坐坐。你们看到那个风景了不?多美啊!"
"对啊对啊,"另一个女生附和道,"要是能带上相机去拍拍就更好了。"
"还可以买点蕲艾带回去给爸妈和爷爷奶奶,"第三个女生提议,"听说那边的蕲艾可好了。"
几个女生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地讨论起了去芝麻山村旅游的计划。
夜风轻拂,从湖面上轻轻掠过,吹动岸边的芦苇。远处的教学楼里,灯光依旧明亮。几个男生正从里面走出来,脸上带着些许困惑。
"兄弟们,"其中一个男生忽然停下脚步,一脸严肃地说,"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一个很重要很严肃的问题!"
"啥子问题?"其他人被他的语气吓了一跳,纷纷停下脚步。
"这次看完,居然没叫我们写观后感!"那个男生一脸神秘地说。
"卧槽!还真是!"另一个男生恍然大悟,"平常看完这种片子,不都得写观后感吗?"
"或许是怕我们没有观后感的才会要求吧,"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若有所思地说,"这种每个人都会有些感触的东西,就用不着了。"
几个人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说:"也是,今晚不想出去包夜了,我去自习室看会儿书吧!"
其他人也跟着点头,竟然不约而同地改变了原本去网吧的计划。
夜色渐深,校园里的喧闹声慢慢平息。湖面上泛起微微的涟漪,月光洒在水面上,如同碎银。远处的图书馆里,灯光依旧明亮,不时有学生进进出出。
与此同时,芝麻山村的夜晚也悄然降临。付平从电视机前走回房间,望着窗外的夜色,心里有些忐忑。纪录片已经播出了,效果如何呢?他不禁有些担心。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突然响起。是王占奎打来的。
"小付啊,你看了吗?"王占奎的声音透着兴奋。
"看了,王叔,"付平回答,"您觉得怎么样?"
"好啊!好得很呢!"王占奎笑着说,"我刚才在村口遇到几个老乡,他们都说看了片子,觉得咱们村这一年的变化真大。有人还说,看到自己在电视上出现,心里美得很呢!"
付平听了,心里也跟着高兴起来:"那就好,希望这个片子能让更多人了解咱们芝麻山村,也能让更多人关注农村发展。"
"对了,小付,"王占奎忽然压低了声音,"我听说县里的领导也看了,好像对咱们村很满意。说不定过几天就会有好消息传来呢!"
付平心里一喜,但还是谨慎地说:"那咱们就好好等着吧,不管有什么消息,咱们都得继续努力。"
挂断电话后,付平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村舍灯光,心中充满了希望。
与此同时,江州的各个大学校园里,学生们纷纷涌进了学校的bbs和贴吧。一个个帖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讨论《付平的扶贫路》的声音此起彼伏。
"兄弟们,你们看了吗?那个《付平的扶贫路》,真的挺震撼的。"
"看了看了,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落后的地方。"
"我老家那边其实也差不多,不过现在也在慢慢变好了。"
"那个付学长真的很厉害诶,一个人去那么
偏远的地方,还能做出那么多事。"
"说实话,我原来觉得这种片子肯定是在美化现实,但看完后感觉挺真实的。"
"对啊,特别是那些村民的表情和对话,感觉不像是演的。"
随着讨论的深入,话题逐渐从校园bbs蔓延到了各大网络论坛。不少人听说了这个纪录片,好奇地去视频网站搜索,发现居然真的能找到在线视频。
一时间,各种观点纷纷涌现。有人被偏远地区的落后状况震惊,有人回想起了自己已经离开的老家,还有人从中看到了基层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真实运作方式。
"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穷的地方,真是让人心酸。"
"我老家那边其实也差不多,不过这几年确实在慢慢变好。"
"看完这个片子,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多关心一下老家的情况了。"
当然,也有人的关注点比较特别。有人开始讨论起付平的长相,还有人在评论里讨论镜头中出现的女性谁更漂亮。
"说实话,那个付村官长得还挺帅的。"
"我觉得那个村会计更好看,要是能娶回家就好了。"
"你们关注点是不是有问题?人家是在讲扶贫呢!"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声音对纪录片持批评态度。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美化现实的宣传片,也有人高高在上地批评付平的做法落后和愚笨。
"又是一个自我美化的宣传片,政府里哪有这么好的人。"
"要是换我去,肯定能做得比付平更好。他那些做法太落后了。"
这样的声音虽然不在少数,但更多的人还是被纪录片的真实性所打动。无论评论是好是坏,《付平的扶贫路》的热度确实起来了。
在互联网还没有全面普及的年代,能够上网泡论坛的大多是生活相对优渥的人。这个纪录片让许多人第一次真正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也让一些人回想起了自己的根。
"看完这个片子,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回老家看看了。"
"确实,我们这些在城市里长大的人,很容易忘记还有那么多人生活在贫困中。"
"但是看到付平他们的努力,我觉得还是很有希望的。"
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农村发展的问题。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分享了自己家乡的变化,还有人表示想要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去。
"其实我觉得,农村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教育。"
"没错,但是基础设施也很重要。你看片子里修那条路,对村里的影响多大。"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有像付平那样的人,有想法、有能力、有担当。"
夜深了,但网络上的讨论仍在继续。在各大论坛和贴吧里,关于《付平的扶贫路》的帖子不断被顶上热门。
有人写道:"看完这个纪录片,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我们在这里讨论着人生理想,而在芝麻山那样的地方,有人还在为基本生存而奋斗。"
另一个网友回复:"但是你不觉得那些村民很乐观吗?即使生活那么艰苦,他们还是很热情,很积极。这让我觉得,幸福其实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条件。"
还有人说:"我最佩服的是付平。放着城市的舒适生活不要,跑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去吃苦。这才是真正有理想的年轻人。"
随着讨论的深入,话题逐渐从单纯的感慨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有人开始质疑自己以前的一些观点:
"我以前总觉得政府做事不靠谱,但看了这个片子,我发现基层干部其实也在努力。可能问题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是啊,以前总觉得农村落后是因为农民不努力,现在才知道他们面临的困难有多大。"
"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些大学生应该多关心一下国家的发展,而不是整天只顾着自己。"
当然,也有一些声音依然保持着怀疑态度:
"这个片子拍得是不错,但谁知道是不是真的?说不定都是演出来的。"
"就算是真的,一个芝麻山村改变了,全国还有那么多贫困村呢。"
"我觉得根本问题还是体制,不改变体制,农村永远发展不起来。"
这些不同的声音在网络上交织,形成了一幅复杂的舆论图景。
与此同时,在芝麻山村,付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在网上引发了这么大的讨论。他正坐在自己的小屋里,借着昏黄的灯光,认真地写着工作日志。
"今天,我们村的纪录片《付平的扶贫路》播出了。不知道观众们会有什么反应。我希望通过这个片子,能让更多人了解农村的真实状况,也希望能激发更多人参与到农村建设中来。
但我也知道,一个纪录片改变不了什么。真正的改变,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明天,我还要和村委会的同志们商量一下如何进一步扩大蕲艾种植面积......"
写到这里,付平停下笔,望向窗外。夜色中,芝麻山的轮廓若隐若现。他知道,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的工作都要继续。因为对于芝麻山村的村民们来说,生活还在继续,希望还在前方。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
付平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起了电话。
"喂,您好,请问是付平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的女声。
"是的,我是付平。请问您是......"
"我是省宣传部的干事李梅。刚刚看了《付平的扶贫路》,很受触动。想采访您,可以吗?"
付平愣了一下,没想到纪录片播出后这么快就有媒体找上门来。他谨慎地回答:"采访的话,可能需要和县里沟通一下。不过您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先回答。"
"那太好了,"李梅的声音里带着兴奋,"我最想知道的是,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去芝麻山村?"
付平沉思片刻,回答道:"说实话,一开始也有些犹豫。但是想到还有那么多人生活在贫困中,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去芝麻山村,是我的选择,也是我的责任。"
"您真是了不起,"李梅由衷地赞叹,"那在芝麻山村这么长时间,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付平望向窗外,轻声说:"最大的感触就是,贫困不是农民的错。他们其实很勤劳,很聪明,只是缺少机会和资源。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为他们创造机会,提供资源。"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李梅似乎被付平的话打动了。她接着问:"那您觉得,像芝麻山村这样的地方,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付平微笑着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芝麻山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好。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成为一个繁荣的小镇,村民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这需要时间,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采访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李梅问了很多问题,付平都耐心地一一回答。挂断电话后,付平长舒一口气,感觉有些疲惫,但心里却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