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的阳光透过县政府办公楼的玻璃窗,在会议室里洒下一片温暖的光晕。胡县长坐在长桌首位,目光扫过在座的几位班子成员。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胡县长轻轻敲了敲桌面,开口道:"同志们,这次整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顿了顿,环视一周,"但我们不能就此松懈。要把好的作风长期坚持下去,这才是最关键的。"
许向翰微微前倾身子,点头附和:"胡县长说得对。我们要把这次整顿的成果巩固好,形成长效机制。"他的声音沉稳有力,眼神中透着坚定。
徐向翰接过话茬,补充道:"现在产业园区项目批下来了,我们更要加强监督,杜绝以前那些不正之风。"他说话时不自觉地捏紧了手中的笔,指节微微发白。
胡县长转头望向窗外,远处的群山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他的目光变得深邃,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齐夏县的过去和未来。"齐夏县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他缓缓说道,声音低沉而有力,"我们要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为人民谋福利。"
会议室里一片肃然,众人都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背。许向翰的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深吸一口气,说道:"胡县长说得对。这次整顿不仅仅是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徐向翰接着说:"是啊,我们要把这种责任感传递给每一个工作人员。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全县人民的福祉。"说这话时,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仿佛想起了什么往事。
胡县长满意地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很好,你们都有这个觉悟。"他轻轻点头,"接下来,我们要把产业园区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这不仅关系到齐夏县的经济发展,更是对我们工作作风的一次检验。"
许向翰若有所思地摸了摸下巴,说道:"胡县长,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严格把关项目审批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
徐向翰接过话头:"对,还要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管,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我们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
胡县长点头赞同:"这些建议都很好。我再补充一点,我们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产业园区的建设不能脱离群众需求,要真正做到为民谋利。"
许向翰眼前一亮,说道:"胡县长说得对。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座谈会,邀请周边群众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其他人也跟着点头:"是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意见往往能让我们看到自己工作中的盲点。"
胡县长满意地看着众人,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群山。阳光洒在他的肩头,为他镀上了一层金边。
"同志们,"胡县长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利益为重。"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众人都被胡县长的话语所震撼。许向翰轻轻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徐向翰则低下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胡县长继续说道:"这次整顿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不仅要纠正错误,更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许向翰站起身,声音坚定:"胡县长,我们一定会把这次整顿的成果巩固好,形成长效机制。我们会严格要求自己,也会严格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
其他人也站了起来,眼中闪烁着泪光:"是啊,我们要把这种责任感传递给每一个工作人员。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全县人民的福祉。"
胡县长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走到几人身边,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很好,你们都有这个觉悟。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把齐夏县建设得更好。"
会议结束后,胡县长独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眺望着远处的群山。阳光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了他眼中的深邃。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位民办教师的面孔,那张被践踏的申请表,还有黄利民夫妇惊慌失措的样子。这些画面如同幻灯片一般在他脑海中闪过,每一幅都让他心中一阵刺痛。
胡县长深深地叹了口气,喃喃自语道:"希望这次的教训,能让大家真正明白什么是为民服务。"
他转身走回办公桌前,拿起一份文件。那是关于产业园区建设的初步规划。胡县长仔细阅读着每一行字,时而皱眉,时而点头。
......
林间小道上,李爱明和付平坐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喘着气。初夏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他们身上,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爱明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目光远眺着山下的景色。远处,青山起伏,村庄如同棋盘上的小点散落其间。
这是付平回到芝麻山村后的第三天。对于齐夏县最近发生的事情,他并不十分了解。此刻,他的心思全在眼前的这条山路上。崎岖不平的路面,时不时冒出的杂草,都让他皱起了眉头。
"李书记,咱们休息好了就继续走吧。"王占奎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个旧水壶,递给李爱明。水壶上的搪瓷已经有些剥落,露出里面的铁皮,但依然被擦得干干净净。
李爱明接过水壶,仰头喝了一大口,然后站起身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好,咱们继续。"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然坚定。
几人沿着崎岖的山路继续前行。这条路是芝麻山村通往青山镇的唯一通道,也是村里人与外界联系的纽带。路上,时不时能看到村民背着竹篓,里面装满了刚采摘的蕲艾。蕲艾的清香飘散在空气中,混合着山间的草木气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李爱明走在前头,回头问道:“小付,这蕲艾一年能收几茬?”
付平快步跟上,答道:“一般两茬吧。春夏一茬,秋天一茬。春夏的质量最好,产量也高。”
“要是这条路修好了,蕲艾的价格能涨多少?”李爱明边走边问,脚下的步伐却没有放慢。
付平想了想,脸上露出一丝期待:“起码能涨个一两块钱一斤吧。现在交通成本高,村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蕲艾,卖不上好价钱。”
李爱明点点头,心里默默盘算着。他的目光扫过两旁的灌木丛,已经在脑海里勾画出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那将是村里对外的生命线,把芝麻山村和外面的世界紧紧连接在一起。
走到一处转弯,李爱明突然停下脚步。他转身对身后喘着粗气的贺志强说道:“志强,把这个弯道拍下来。这里得好好规划,不然以后大车过不去。”
贺志强连忙放下背包,从里面取出一台相机,仔细对着弯道拍摄。李爱明站在一旁,目光中带着审视,仿佛已经看见了未来宽阔的公路上,载着满满蕲艾的大卡车,顺畅地驶向远方。
走完整条山路,李爱明和付平坐在村口的大树下休息。李爱明拿出一个笔记本,开始仔细记录刚才的所见所想。
"小付,"李爱明抬头问道,"你觉得你们村搬迁的事情难不难办?"
付平挠了挠头,思考了一会儿才说:"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主要是得把标准定好,不能厚此薄彼。"
李爱明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付平接着说:"就拿房子来说吧。有的人家房子大,有的人家房子小。搬迁的时候,总不能都给一样大的房子吧?但要是按原来的大小来分,又怕有人不满意。"
李爱明若有所思地说:"你说得对。这事确实不好办。"
付平想了想,又补充道:"我觉得吧,最关键的是要公平公正。就像古人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大家觉得分配方式合理,就算分到的少一点,也不会有太大意见。"
李爱明听完,眼睛一亮,拍了拍王占奎的肩膀:"小付,你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咱们做事就得讲究个公平公正,让大家都服气。"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太阳已经渐渐西斜。李爱明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走吧,咱们回村委会看看。听说最近村委会大变样了,我还没好好看过呢。"
沿着村里的主路走去,李爱明和付平不时和路过的村民打招呼。村里的变化显而易见,道路两旁新栽种的树木郁郁葱葱,路面也比以前平整了许多。
拐过一个弯,村委会的新楼映入眼帘。这是一座两层的小楼,白墙红瓦,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楼前的空地上还种着几棵桂花树,虽然现在还不是开花的季节,但树木枝繁叶茂,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这楼看着就气派!"付平忍不住感叹道。
李爱明点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是啊,你们村的面貌可是大不一样了。"
走进院子,李爱明注意到墙上挂着几块牌匾。他走近细看,发现有"文明村镇"、"美丽乡村示范点"等称号。这些荣誉无不彰显着芝麻山村近年来的发展成果。
推开大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大厅宽敞明亮,墙上挂着村里的发展规划图和各项荣誉证书。地面铺着光滑的瓷砖,擦得一尘不染。
"李书记,您看这边。"王占奎指着走廊尽头说,"咱们现在有了专门的会议室和图书室。"
李爱明跟着走过去,推开会议室的门。里面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周围整齐地摆放着十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块大白板,旁边还有一台投影仪。
"这下开会方便多了。"李爱明满意地说,"以前挤在那个小屋子里,连转身都困难。"
接着,他们又参观了图书室。虽然不大,但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从农业技术到文学名著应有尽有。角落里还放着几台电脑,供村民上网学习使用。
"这些书都是哪来的?"李爱明好奇地问。
王占奎笑着回答:"有些是上级拨的,有些是我们自己买的。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爱看书学习,这图书室可成了他们的最爱。"
李爱明点点头,心里为村里的变化感到欣慰。他们又走上二楼,来到了会客室。
会客室布置得简单而温馨。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是本地画家描绘的芝麻山风景。一套红木沙发整齐地摆放在房间中央,茶几上放着一套精致的茶具。靠窗的位置还有一张书桌,上面摆放着几本厚厚的文件夹。
李爱明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夕阳的余晖洒进来,给整个房间镀上了一层金色。远处的山峦起伏,村庄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这风景不错啊。"李爱明感叹道,"以后来了客人,在这里谈事情,肯定能给人留下好印象。"
王占奎站在李爱明身后,也望着窗外的景色。"是啊,李书记。现在咱们村的变化可大了。你看那边,"他指着远处一片新建的房屋,"那是去年刚盖好的新民居。现在村里人住的条件,比起城里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李爱明转过身,目光在会客室内扫视了一圈,然后说道:"小付,你觉得你们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
付平想了想,说:"说实在的,现在村里的硬件设施已经很不错了。我觉得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怎么把产业做大做强。咱们的蕲艾质量好,就是销路还不够广。"
李爱明点点头,走到书桌前,翻开一本文件夹。里面是村里近几年的经济数据和发展规划。他一边翻看,一边说:"你说得对。产业是关键。咱们要想办法,把蕲艾产业园区建起来,不光种植,还要搞加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
王占奎眼睛一亮:"李书记,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李爱明合上文件夹,转身面对王占奎:"我是这么想的。首先,咱们要把那条通往青山镇的路修好。有了好路,才能把产品运出去。其次,咱们要建一个现代化的加工厂,把蕲艾加工成各种产品,比如蕲艾枕、蕲艾茶之类的。最后,咱们还要搞品牌建设,让更多人知道芝麻山的蕲艾。"
付平听完,连连点头:"李书记,你这想法太好了!要是能这么做,咱们村肯定能发展得更好。"
李爱明笑了笑,说:"这只是初步想法,具体怎么做还需要好好规划。对了,小付,你觉得村里的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发展吗?"
付平沉思了一会儿,说:"说实话,现在还是有不少年轻人往外跑。但是最近两年,也有一些年轻人回来了。他们看到村里的变化,觉得在家乡也能有发展。要是咱们的产业做起来了,我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留下。"
李爱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年轻人是村里发展的希望。咱们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愿意留下,也能留得住。"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李爱明走到墙边,打开了会客室的灯。温暖的灯光瞬间填满了整个房间,给人一种舒适温馨的感觉。
"王支书,"李爱明突然想起什么,转身问道,"村里现在有多少人在外打工?"
王占奎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说:"大概有三四百人吧。主要是年轻人,到城里打工。"
李爱明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说:"这么多啊。咱们得想办法把他们吸引回来。你看这样行不行,咱们组织一次"返乡创业"座谈会,把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叫回来,听听他们的想法,看看能不能为他们在村里创造一些机会。"
付平眼睛一亮:"李书记,这主意好啊!我看就定在下个月吧,正好是农闲时候,大家都有时间回来。"
李爱明笑着说:"好,那就这么定了。你回头把这事安排一下,通知要做到位,让每家每户都知道。"
几人又讨论了一些细节,直到村委会的钟声敲响九下,才意识到时间已经不早了。
"走吧,"李爱明站起身,"咱们下楼看看。"
他们走出会客室,穿过走廊。李爱明注意到墙上挂着几块牌子,上面写着"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厅"、"文化活动中心"等。
"这些都是新设立的吗?"李爱明指着牌子问道。
王占奎点点头:"是啊。现在村里的活动可多了。每周都有党员学习,村民有事也经常来议事厅商量。文化活动中心里还有台球桌和乒乓球台,晚上总有不少人来玩。"
李爱明听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才是咱们想要的新农村啊。不光要富,还要让大家的生活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