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扶贫小村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5章 市委书记视察小山村,第一站竟…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冬日的芝麻山村,寒风凛冽,天色黑得早。太阳刚一落山,整个村子就被浓重的黑暗笼罩,仿佛被一层厚厚的幕布遮住了。 三人回村的第二天,路灯就被送到了。村民们听闻这个消息,都兴奋不已,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听说是付平从城里带回来的,真是个好小伙子啊!"王三爷抽着旱烟,眯着眼睛说道。 "可不是嘛,咱们村终于要有路灯了,以后晚上出门也不用担心摔跤了。"王婶子附和道,脸上满是笑容。 施工人员忙着安装路灯,村民们也自发地帮忙。有的搬运材料,有的递工具,大家齐心协力,盼望着能早点看到亮堂的村路。 镇上供电所的人也来了,接通电路。他们忙得满头大汗,村民们看在眼里,纷纷端来热茶,递上香烟。 "辛苦了啊,小李。"村长王占奎拍了拍供电所小李的肩膀,"今晚上能亮灯不?" 小李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没问题,村长。今晚保证让大家看到光明。" 终于,在路灯安好,宣布亮灯的那天晚上,芝麻山村那条主路上,三五成群地站着村民。深冬的天,六点不到,天色就已经黑透。笼罩了这个村落不知道多少年的暗夜和过往的无数天一样,笼罩住芝麻山村的一切。 人们站在黑夜中,安静又激动地期盼着光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氛,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丽丽姐,你拍得怎么样了?”王二虎挤到她身边,笑着问道。他的声音有些压抑,似乎是怕打扰到这庄重的时刻。 “还没拍呢,得等灯亮了才好拍。”孙丽丽轻轻地应了一声,目光依旧没有离开那条路。 “嘿嘿,也是。”王二虎挠了挠头,随即掏出手机,笨拙地操作着,试图给刘秋燕发一条彩信。屏幕上的光照亮了他略显粗糙的脸庞,仿佛也给他心里增添了一丝希望。 “二虎,灯一会儿就亮了,你看好时间。”孙丽丽提醒道,眼角带着一丝笑意。她知道,王二虎那笨手笨脚的样子其实是掩饰不住的激动。 “我晓得,我晓得。”王二虎点了点头,眼睛却始终盯着手机屏幕。突然,他猛地抬起头来,兴奋地喊道,“快到了,快到了!” 村民们的声音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那一排路灯。黑暗中,只有微弱的风声和偶尔的犬吠声,整个村子仿佛在等待一场神圣的仪式。 “亮了!亮了!”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那一瞬间,整条路被灯光点亮,暖黄色的光芒如同一条长龙,蜿蜒着穿过整个村子。曾经笼罩在黑暗中的芝麻山村,终于迎来了光明。每一盏灯都像是一颗星星,照亮了村民们的脸庞,也照亮了他们的未来。 孙丽丽按下了快门,镜头捕捉到了那一瞬间的光彩。她看着取景器中的画面,心中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感动。那光芒不仅仅是电灯的光,更是希望的光,是芝麻山村告别黑暗的见证。 王二虎看着路灯下的刘秋燕,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他急忙按下发送键,将那张模糊的照片发了过去。尽管照片并不清晰,但他知道,这光亮会传到刘秋燕的手机里,也会传到她的心里。 “灯火阑珊处,咱们村也不比城里差。”王二虎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自豪。 “可不是嘛。”孙丽丽笑着点头,心中也为这片土地感到由衷的高兴。 远处,付平和刘逸霏站在灯光的边缘,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们没有说话,只是携手站在一起,脸上带着满足的微笑。 随着灯光的亮起,整个芝麻山村仿佛一下子活了过来。村民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笑声、说话声交织在一起,像一条欢腾的小溪,流淌在这个曾经沉寂的村庄中。 有人拍着手,欢快地打着节奏;有人激动地大声喊着,互相拥抱。几个小孩子在灯光下跑来跑去,影子在地上跳动着,仿佛也在和他们一起欢庆这难得的时刻。 “哎呀,真是没想到,咱们村也能有这么亮的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汉感慨道,他的声音有些哽咽,眼眶里隐隐有泪光闪动。他年轻时经历过多少个黑暗的夜晚,如今终于看到了光明。 “是啊,这路灯一亮,咱们村子可就不一样了。”旁边的妇女应和着,手里还牵着个小孩,那个孩子抬头看着路灯,眼睛里满是好奇和喜悦。 “以后晚上出来也不用怕黑了,孩子们放学回家也方便多了。”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脸上的笑容明亮得如同身后的灯光。 付平站在人群稍远的地方,目光扫过这些欢笑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盏盏路灯不仅仅是照亮了村里的道路,更是点亮了每一个村民心中的希望。 “这下好了,村里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刘逸霏轻声说道,语气里带着一种笃定的信念。 “嗯。”付平点了点头,目光依旧停留在那排路灯上。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改变在等着这个村子。 接下来的三天,镇上领导没事就往芝麻山村跑。副镇长宋建设每天都要来看看,脸上挂着笑容,但眼里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付平啊,你们村这路灯安得不错,但是还得再接再厉啊。"宋建设拍着付平的肩膀说道。 付平礼貌地回应:"宋哥,您放心,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虽然有省台的摄制组在,对面子工程的苛求还不至于那么夸张,但私底下悄悄跟付平或者村委会施压是少不了的。 "王村长啊,你得多上点心。这次省台来拍摄,可是咱们镇子的大好机会啊。"宋建设对村长王占奎说道,语气里带着些许警告。 王占奎擦了擦额头的汗,连连点头:"是,是,宋镇,我们一定会好好准备的。" 好在付平也不是那种傻不愣登不通情理的人,在尽量不扰民的范围内,也还是做了不少细致的准备工作。 ...... 芝麻山村的清晨,薄雾未散,空气中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村口的那条土路,早已被来往的车辙碾出几道深深的印痕。村民们早早地聚集在路边,三五成群地站着,低声交谈着,目光时不时地望向远处。今天,是大日子——市县领导要来视察。 村民王三爷站在人群中,手里捏着一根旱烟杆,时不时地吸上一口,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望着那条通向村里的土路,心里嘀咕道:“领导的车该来了吧?” “三爷,你说他们坐的车,是不是得有咱们村的两间屋子那么大?”旁边的李婶凑过来,压低声音问道。 王三爷咧嘴笑了笑,露出几颗黄牙:“那是肯定的,级别越高,车越大。你没见过电视里那些大车吗?咱们村里这小路,还不知能不能开得进来呢。” 李婶听了,点点头,心里对即将到来的车队既期待又忐忑。村里人平时连镇上的领导都难得一见,今天要来的是市里的大领导,大家心里都跟揣了只兔子似的。 终于,远处传来了低沉的发动机声,紧接着,一道道车灯的光芒穿透了薄雾,映照到村口的路面上。村民们的窃窃私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几辆缓缓驶来的轿车上。 车队在村口停下,几辆黑色的轿车一字排开,每辆车都在晨曦中隐隐反射着光亮。第一个车门打开,一个身穿深色西装的中年男子走了下来,目光沉稳而锐利。他正是黄州市委书记赵书记,今天的视察由他亲自带队。 紧随其后,胡县长和镇委书记李爱明也下了车,脸上挂着职业化的微笑。他们迅速走到赵书记身旁,轻声寒暄着,顺便打量了一下村里的情况。 “赵书记好!”李爱明小跑几步走上前,满脸堆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讨好,“欢迎您来我们镇的芝麻山村视察工作!” 赵书记微微点头,目光从李爱明身上转向不远处的村委会门口。那里,芝麻山村的村干部们已经整齐地站成一排,付平走在最前面,脸上带着一丝谨慎的笑容。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显得格外朴实。 “赵书记,胡县长,这位是我们村的扶贫干部付平同志。”李爱明赶紧介绍道,“小付同志在村里工作多年,深受群众爱戴。” “小付同志,久仰。”赵书记伸出手去,声音温和却不失威严。 “赵书记,您过奖了,我就是个村里跑腿的。”付平赶紧上前,双手握住赵书记的手,脸上露出恭敬的笑容,“这次领导们来,真是我们芝麻山村的大喜事。” 赵书记点点头,目光在付平身上停留了一会儿,似乎在打量这个村干部的真实面貌。付平的手掌粗糙有力,透露出长期劳动的痕迹,这让赵书记对他的印象不由得更好了几分。 “小付同志,今天我们来,就是想看看你们村的实际情况。”赵书记淡淡地说道,但语气中有一丝不容置疑的分量。 “是,赵书记,我们村这些时在上级的关心下,确实有了很大变化。”付平点头应道,“我这就带您去看看。” 村委会不远处,新建的文化广场迎面而来。广场中央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芝麻山村文化广场”几个大字,字迹遒劲有力。赵书记走在前面 赵书记走在前面,目光在广场上扫过,脚步不急不缓,显得沉稳而有分寸。广场上刚刚铺好的青石板还带着些许湿润,几只麻雀在石板上蹦跳着,时不时地啄着地上的碎屑,见到人群靠近,扑棱棱地飞了起来,消失在广场边缘的老槐树上。 “这个广场是去年刚修好的吧?”赵书记停下脚步,环视四周,随口问道。 “是的,赵书记。”付平赶紧答道,“去年秋天修好的,村里人都挺喜欢这个地方,尤其是晚上,大家都愿意来这儿散步、跳广场舞。” “嗯,地方不大,但挺实用。”赵书记点了点头,似是满意地说道,“村民们平时有个聚集的地方挺好。” “是啊,赵书记,这地方一修好,村里那几个老太太可高兴坏了,天天晚上带着小板凳来这儿跳舞。”付平笑了笑,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有时候,还吸引了周围村子的人过来,咱们村这广场,可是有名气的。” 赵书记听了,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让村民们有个好去处,这就是为大家办了件实事。” 站在一旁的市委办主任,虽然脸上保持着微笑,但心中却有些不满。他悄悄靠近李爱明,低声说道:“李书记,这么冷清的广场,怎么看也不像是村里热闹的地方。要不安排点村民在这儿活动一下,也显得有点烟火气。” 李爱明一听,脸色微微一变,赶紧解释道:“主任,这广场平时确实热闹,只是今天大家都听说领导要来,都去村口迎接了,所以看着有点冷清。” 市委办主任微微皱起眉头,正要再说什么,赵书记已经转过身来:“走吧,咱们去看看村委会。” 付平立刻带路,赵书记和胡县长紧随其后。村委会是一栋两层的小楼,白墙红瓦,看上去干净整洁。门口两侧的花坛里种满了各种花草,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给这座小楼增添了一丝生气。 走进村委会,迎面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四壁刷得雪白,墙上挂着几幅宣传画,内容大多是关于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赵书记走到一幅画前停下脚步,仔细端详着画上的内容——那是一幅描绘村民在田间劳作的画卷,色彩明亮,人物生动。 “这画不错,挺接地气。”赵书记点了点头,转头问道,“这是谁画的?” “赵书记,这是镇上美术老师帮忙画的。”付平答道,“我们想着,村委会是村里的脸面,布置得有点文化气息,村民们来办事也觉得舒服。” 赵书记微笑着点了点头,继续往里走。村委会的布局简洁明了,大厅里摆放着几张桌椅,角落里还有几盆绿植,显得生机盎然。付平带着领导们走到二楼的会客室,推开门,里面的摆设立刻映入眼帘。 会客室不大,但布置得温馨雅致。墙上挂着一幅用红色丝线绣成的十字绣,图案是“家和万事兴”四个大字,字迹工整,色彩鲜艳,显得格外醒目。 赵书记的目光一下子被这幅十字绣吸引住了,他走近几步,细细端详,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这绣得不错啊,很有心。” 付平站在一旁,笑着解释道:“赵书记,这幅十字绣是村里一位老大娘花了半年的时间绣出来的,本来是准备挂在自家堂屋的。后来她觉得村委会是全村 付平的话刚说到一半,赵书记已经目光柔和地看着那幅十字绣,似乎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轻轻点了点头,意味深长地说道:“"家和万事兴"这四个字,简单朴实,但寓意深远。小家和睦,大家才能兴旺,村子的日子才能过得好。这幅绣挂在村委会,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赵书记说得对。”付平谦逊地笑了笑,“村里人都讲究个家和气顺,这"家和万事兴"不仅是大娘的心意,也是我们村民共同的心愿。挂在这儿,不光好看,还能时刻提醒我们,干好村里的事,得让大家伙儿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胡县长站在一旁,听着付平的这番话,忍不住微微点头。他心里清楚,这个村支书虽然话不多,但说出来的每一句都透着实在和真诚,能把村里的工作做到这份儿上,确实不容易。 赵书记似乎对这幅绣特别感兴趣,他又仔细看了几眼才转过身来,笑着对付平说道:“小付同志,这幅绣挂得好,不仅是你们村的象征,也是我们黄州市的象征。小家和,大家兴,这道理放到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是一样的。” 付平笑着点头:“赵书记教导得对,我们一定牢记领导的教诲,把这幅绣的精神贯彻到村里的每一项工作中。” 说完这话,付平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胡县长,胡县长微微一笑,目光中带着一丝欣赏,仿佛看出了付平这份谦虚背后的深意。这番话,不仅是对赵书记的回应,更是对村民们的承诺。 赵书记看了看时间,随即说道:“走吧,咱们再看看村里,实地走访一下村民的生活情况。” 付平心里咯噔一下,随即赶紧笑着说:“赵书记,村里已经准备好了午饭,要不咱们先吃点饭,再去走访?” 赵书记摆了摆手,语气坚定:“先走访,饭可以晚点吃,但群众的情况不能等。” 付平见状,也不再坚持,赶紧点头:“那好,赵书记,我带您随便走走。” 赵书记点点头,胡县长和其他领导也跟在身后,大家一行人出了村委会,沿着村里的主路向前走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