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扶贫小村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3章 表格风波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半个多月的光景,像被秋风裹挟着一溜烟儿跑了。炎夏的热浪还未完全褪去,就已染上了几分秋的凉意。八月底九月初,正是这夏秋交替的当口,像极了曹海镇眼下的境况,新旧交替,冷暖自知。 刘逸霏带着儿子回了江城。走的那天,付平去车站送的。汽车发动的那一刻,他看见儿子胖乎乎的小手使劲儿地扒着车窗,小嘴儿一张一合,像是在喊“爸爸”。付平的心猛地一揪,一股子酸涩涌上鼻头。逸霏的眼神里也藏着千言万语,欲说还休。她知道,付平的心思都在曹海镇,都在那几十个村子上头,他放不下。临行前一晚,她的话还是没能说出口,说出口又如何?付平心里装着的都是曹海镇这几十万父老乡亲,哪里还装得下他们娘俩?“照顾好咱儿,等这边工作顺利了,我就请假回去看你们。”付平低声说道,看着妻子清瘦的脸,语气里带着歉疚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请求。刘逸霏也默契地没有提起工作调动的事情,只是默默地点点头,抱着儿子转身上了车。 送走了妻儿,付平回到了曹海镇,一头扎进了工作中。他没日没夜地跑基层,走村串户,跟村干部唠家常,跟老百姓聊政策。他那双原本就大的眼睛,因为熬夜,眼白里布满了血丝,更显大了,像两口深井,望进去,幽深幽深的,让人捉摸不透。他想把曹海镇的情况摸透,把老百姓的心思摸透,他想为曹海镇做点实事,想为老百姓谋点福利。 这日,付平正在办公室里翻阅着各个村上报的工作资料,镇委办主任贺志强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文件。贺志强四十多岁,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常年扎根基层,风吹日晒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付书记,这是各个村子近期的工作汇报,您过过目。”贺志强把文件放在付平的办公桌上,欲言又止。 付平抬起头,看着贺志强,笑了笑:“老贺,有啥话就说,别吞吞吐吐的。” 贺志强挠了挠头,脸上露出了一丝为难的神色:“付书记,我……我不是怀疑您的决策,但是这段时间咱们做的这些事,老百姓真的理解吗?会不会是……是咱们一厢情愿了?” 付平放下手中的文件,示意贺志强坐下。 “老贺,你有啥想法就直说,别藏着掖着的。”付平的语气很平和,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贺志强深吸了一口气,说道:“付书记,您来曹海镇也有一阵子了,您看,咱们又是改村风,又是建强村组织,可下面的同志也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有点……有点使不上劲儿。这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不是光靠几份文件,几个政策就能解决的。我担心,咱们这么搞下去,别把劲儿使错了地方,费力不讨好。” 付平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贺志强的话。他知道,贺志强是曹海镇的老人了,对这里的情况比他熟悉得多。贺志强的话,代表了一部分基层干部的想法,也反映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老贺,你说的这些问题,我也考虑过。”付平缓缓地说道,“我知道大家心里有疑问,有顾虑。这就像竹子生长,前几年扎根地下,看不见什么动静,但根扎得越深,以后长得越快。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打基础,改村风,建强村组织。只有把根扎牢了,以后的工作才能更顺畅,政策才能更好地落地。” 他顿了顿,又说:“基层工作哪有小说里写的那么简单,运筹帷幄?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咱们不能急功近利,要沉下心来,把基础打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才能让曹海镇发展得更好。” 贺志强听着付平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付书记,您说的这些,我都明白。只是……”贺志强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心里的疑虑说了出来,“只是,您看这些表格,各个部门都要求村里填报,内容重复的不少,有些表格,村干部们填了又填,还是不知道有啥用。老百姓也跟着填,填来填去,都填糊涂了。” 付平拿起桌上的文件,翻阅了起来。他发现,这些表格确实存在很多重复的内容,有些表格甚至只是换了个标题,内容却大同小异。 “老贺,这些表格都是哪个部门发的?”付平皱着眉头问道。 “付书记,这……各个部门都有。您也知道,现在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考核指标,都想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所以表格设计上可能有些交叉。而且,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真实性,这些表格都是要求村委填写的,这样才能反映最真实的情况。”贺志强解释道,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第一手资料?我看这是层层加码,加重了村里的负担!”付平的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这些表格,有多少是真正有用的?有多少是形式主义?村干部们整天忙着填表,还有多少时间去走村入户,去了解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贺志强不敢再说话,低着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付平看着贺志强,心里明白,这事儿也不能全怪他。这些表格,说到底,还是上面各个部门为了自己的考核,为了自己的政绩,层层加码,最后都压在了基层,压在了村干部和老百姓的身上。 “这样,老贺,你通知一下,下午召集几个村的书记、主任来镇里开个会,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付平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另外,我去一趟孙咀村,实地了解一下情况。” “付书记,您这是要……”贺志强有些惊讶。 “我去看看,听听村干部和老百姓的真实想法。”付平说完,拿起外套,走出了办公室。 孙咀村,是曹海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子,也是出了名的穷村。村委会坐落在村头的一片空地上,几间破旧的瓦房,墙皮斑驳脱落,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付平走进村委会,一眼就看到了新任的村支书兼村主任纪昌辉。纪昌辉三十出头,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正趴在一张破旧的办公桌上,奋笔疾书。桌子上堆满了各种表格,像一座座小山,几乎把他整个人都埋了起来。 “纪村长,忙着呢?”付平笑着走了过去。 纪昌辉听到声音,抬头一看,是付平,连忙站了起来,脸上露出了局促不安的神情:“付……付书记,您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你,看看孙咀村的工作情况。”付平说着,拿起桌上的一张表格看了看,“这是在填什么表?” “付书记,您看,这都是要填的表格,上头催得紧,我这几天光顾着填表了,村里的事都顾不上……”纪昌辉苦笑着说道,脸上写满了无奈。 “这么多表格,都是哪些部门发的?”付平问道。 “啥部门都有,记不清了。今天填产业结构调整,明天报贫困户信息,后天又是安全生产自查,反正天天都有新表格。有些表格,内容都差不多,可还是得一遍一遍地填,说是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纪昌辉指着桌上一堆表格,语气中充满了抱怨。 “村里的工作就只有填表吗?其他的事情呢?”付平的脸色沉了下来。 “哪还有时间干别的啊!付书记,您是不知道,这些表格,填起来可费劲了。有些数据,村里根本就没有,还得现编,要不然,上头又该说我们工作不力了。”纪昌辉叹了口气,无奈地说。 “现编?这不是弄虚作假吗?”付平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付书记,我们也不想啊!可不编不行啊,上头要数据,要成绩,我们总不能交白卷吧?”纪昌辉的声音里充满了委屈和无奈。 这时,几个村民走了进来,手里也拿着几张表格。 “纪村长,这表咋填啊?这个"家庭年收入",我填多少合适啊?”一个老汉问道。 “还有这个"劳动力转移情况",我家那小子在外面打工,这算不算转移啊?”另一个村民问道。 “都别急,一个一个来。”纪昌辉一边应付着村民,一边对付平说,“付书记,您看,这都是上面要求填的,老百姓也不懂,都得我们来教他们填。” 付平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难受得很。他原本以为,自己的政策是好的,是为老百姓着想的,可是现在看来,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已经变了味儿,成了形式主义的工具,成了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负担。 “老乡,你这填的是啥表啊?”付平走到一位老大爷身边,轻声问道。 “不知道啊,村干部让填的,说是填了表,好日子就快来了。”老大爷抬起头,看着付平,憨厚地笑了笑,“我身份证号都能背下来了,xxx……” 付平的心里猛地一震,像被一记重锤狠狠地砸了一下。他看着老大爷那张饱经风霜的脸,那双浑浊的眼睛,心里五味杂陈。老百姓是多么的淳朴,多么的善良,他们对政府充满了信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可是,他们得到的却是这些毫无意义的表格,这些形式主义的枷锁。 “大爷,您觉得填这些表格有用吗?”付平问道。 “有没有用,俺们老百姓也不知道。村干部说了,这是上面的政策,咱们照做就是了。”老大爷说道,“这几年,村里也来过不少干部,都是来搞调研,来填表格的。填来填去,也没见日子有多大变化。不过,听村里的人说,芝麻山村这两年搞得不错,好像也是填了不少表,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付平心里一动,芝麻山村,他倒是听说过,是曹海镇的一个先进典型,据说各项工作都走在前面。 “纪村长,你们有没有去芝麻山村学习过?”付平转过头问纪昌辉。 “去过,去过。芝麻山村的纪检工作、党建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镇里让我们多向他们学习。”纪昌辉连忙说道。 付平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他心里明白,眼下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真实情况,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他向纪昌辉表示了慰问,并让他踏实工作,有困难向镇上反映,然后离开了孙咀村。 离开孙咀村,付平没有回镇里,而是直接去了柳河村。柳河村是曹海镇的一个大村,也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子。 付平走进柳河村村委会,看到的情景和孙咀村差不多,也是一堆堆的表格,几个村干部正围着村民,教他们填表。 “老乡,你们这是在填什么表啊?”付平走到一个村民身边,问道。 “填表呗,还能干啥?村里让填的,说是填了表,就能过上好日子。”一个中年妇女说道,“我们都填了好几回了,身份证号都能背下来了。” “你们觉得填这些表格有用吗?”付平问道。 “有没有用,我们也不知道。反正村里让填,我们就填呗。”中年妇女说道,“我们都照着芝麻山村学的,他们填,我们也填,准没错!” 付平的心里咯噔一下,又是芝麻山村!看来,这个芝麻山村的影响力还真不小。 “老村长,您怎么看这个问题?”付平找到了柳河村的老村长,问道。 老村长七十多岁,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他看着付平,叹了口气:“付书记,您是为我们好,这个我们都知道。可是,这些表格,实在是太多了,太繁琐了。我们这些老家伙,眼睛都花了,哪里看得清这些表格上的字啊!年轻人又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就剩下我们这些老弱病残,填这些表格,真是难为我们了。” “老村长,我知道大家的难处。可是,这些表格都是上面要求填的,我们也不能不填啊!”柳河村的村支书说道。 “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们也不能光顾着填表,把正事都耽误了啊!”老村长说道,“我听说,芝麻山村也是填了不少表格,才发展起来的。可是,我们也不能照搬照抄啊!每个村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才行。” 付平听着老村长的话,心里感触很深。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可能太简单了,太理想化了。他以为,只要制定了好的政策,就能推动农村发展,就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是,他忽略了基层的实际情况,忽略了老百姓的真实需求。 “老村长,您说的对。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实事求是,要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付平说道,“我这次来,就是想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看看我们的工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付平在柳河村待了很久,和村干部、村民们聊了很多。他越聊越觉得心惊,越聊越觉得自责。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竹子生长”理论,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表格,就是问题的集中体现。它们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严重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 回到镇里,付平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叫来了贺志强。 “付书记,您回来了。”贺志强说道,“孙咀村和柳河村的情况怎么样?” “情况很不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付平说道,“这些表格,已经成了基层工作的沉重负担,成了形式主义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付书记,其实各个部门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想把工作做好,更详尽地掌握基层的情况,可能方式方法上……”贺志强还想解释。 “老贺,我知道大家的初衷都是好的,这个你不用再说了,但是,问题必须要解决,表格的问题不能再继续蔓延下去了。”付平打断了贺志强的话,“这样,你通知一下班子成员,明天上午九点,准时开会,所有领导班子成员都必须参加,一个也不能少。另外,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也叫上,我们一起研究一下,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好的,付书记,我马上去安排。”贺志强说道。 付平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他知道,明天的会议,将是一场硬仗。他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打赢这场仗。因为,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表格问题,更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两种顽疾。而他作为曹海镇的党委书记,作为曹海镇这几十万人民的父母官,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带领大家,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至于能不能走通,能走多远,只有交给时间来检验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