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两个月,殷远除了锻炼、看书,就是完成周平辉、吉宏正要求写的日记。总算在三天前把日记交给了吉宏正。前天吉宏正邀他喝酒,周平辉也在,两位队长又出面请他帮忙,对队员的日记进行整理润色,殷远推脱不了,这两天正全力忙这事。
好在让他负责的这几个人的日记,文笔都比较流畅,叙事也清楚简明,没让他费多少神。反而是殷远在读他们日记的过程中有不少收获。譬如陈卓尔的日记就提到那场令殷远苦不堪言的特大洪水,他与俞巍的做法则是撑起帐篷,然后把自己关在里面,悠哉游哉过了两天最轻松最惬意的日子,两天时间里洗了澡又吃得好,睡得也安静。让看到这里的殷远苦笑不得,换做是殷远,决计不敢这样做,他就只能爬树,以便时刻观察四周动静。
而冯来恩的日记则表明,这家伙在潜伏期间除了挖洞就没干其它事,他把两具器人都留在身边,只要有空闲就让两具器人挖洞,从潜伏开始一直到战斗结束,二十几天中,据他自己统计挖的洞大大小小不下十几个,深的有几百米,有的洞甚至已经相互连通,下一步就准备连成片,后来冯来恩也是凭着这些洞子让他这战斗中逃过一劫。如果让他继续打下去,说不定凭这些洞还真有可能让他完成抓俘重任。
等殷远按吉宏正的要求把日记整理好交给他,日子又过去了七、八天之久。现在殷远终于可以开始做他想做的事了。他要将他能回忆的来自他家乡的诗词文章默写出来,再汇编成书,以便让它们能在主星这颗高度发达的碳基生命星球上传播开来,让主星上具有相同碳基血脉的人类,也能领略到他的家乡具有高度人文自觉情怀的词赋作品的魅力,感受到他家乡文明的璀璨和灿烂,体会另一种文明在前行过程中的艰辛和与努力。
殷远之所以要做这件事,一是为了慰藉自己,二来是他心存担忧,他担忧那颗遥远孤独的星球,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消失在这无垠的星空长河中,他想为他的家乡文明在这无情的宇宙里留下一丝人文血脉。尽管这样做他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但有过两次太空经历的他明白,再美丽的生命都会随时夭折,就像花儿哪怕风雨没让它飘零,也有可能枯萎于某次鼠辈的噬咬。唯一让殷远不能释怀的,是他不能将这些作品的真正来历与作者公之于众。
回忆是艰难的,也是折磨人的,要把一篇篇文章一字不差的默写出来,这是殷远以前从未想过的,尽管殷远读书时语文并不差,而且军旅生活后,孤独封闭的环境又让他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但记忆是不讲逻辑的,记不起就是记不起,哪怕一个句子、一个词也不行。
殷远默写时,哪怕一篇简单的文章都会遇到这种记忆不明的情况,这令殷远非常无奈,几欲抓狂。原先殷远规律的作息时间现在全变了,除了雷打不动的晨练外,殷远的所有的生活都变得无章可循。有时深更半夜,胡子拉碴的殷远会幽灵般出现大厅中,一个人坐在桌边喝酒,从半宿喝到天明,然后带着一身酒气出现在体育室,又在一群刚有起床的队员眼中扬长而去,留下一众人等在那里目瞪口呆。有时又会衣冠不整神神叨叨地在过道中来回遛达,两眼空洞神色萎靡,旁如无人。
刚开始殷远出现这些古怪表现时,队友们还热情的询问,进行关心宽慰,后来见殷远屡屡如此一时清醒一时糊涂,也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只周平辉不甘心,在找殷远谈过几次后,殷远有所好转,不过后来他竟直接消失在众人的眼皮底下,十天半月都看不到他的人影。周平辉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殷远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在这期间,殷远勉力默下了《黍离》《关睢》《爱莲说》等诗文,但大多数篇章都有些残缺不全,比如《诗经》中的《采薇》就只有四句。
然后殷远又为把那一首诗文作为开卷第一篇纠结了很久。《诗经》中《关睢》是置于卷首的,文中优美的词藻,悠游的场景,惆怅温婉的画面,把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切合人生一世、男女一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何况这也是轮回的起始、天道的需要,作为开卷篇是没有争议的,不过殷远在反复思量后,还是决定遵从自己内心的喜好,把《黍离》置于卷首,因为殷远更偏爱诗中那种忧人于先发人于前、无怨无悔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第二篇才是《关睢》。第三篇是《采薇》,《采薇》这首诗殷远记不起全文,但又特别喜欢诗中的这几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思虑再三,殷远只好以《杨柳》为题保留下这四句独立成篇,好在虽只有四句,倒也情感真挚长短得体、篇幅短小,更显诗句空灵别致,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殷远原本打算将《离骚》也默写出来,几番搜肠刮肚后,实在是残句片言不能成章,何况《离骚》中的用典、手法也确实有些生拗,最后殷远只能遗憾放弃。对此他还懊恼了几天时间。像这样的懊恼殷远在回忆中还常常遇到,真是应了那句俗语: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到用时方悢少。
时间一恍匆匆四个月倏忽而过,殷远的回忆编撰在无尽的缺憾中大体完结。穷尽所能,他最后总算默出了一百三十七首诗词短文,为了图个吉利,殷远又把自己写给伊芙的自由体《思》也放了进去,凑成一百三十八首。
这一百三十八首诗词短文当然有诸多遗缺,殷远现在实在没有办法弥补,不能释怀也只能暂且放下,留待以后如果有所记忆话再去填补一二。像《劝学》篇,若不补全,根本不能展现文章行文的严谨、逻辑的严密、叙述的酣畅淋漓,殷远只好勉强在总体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句式几经删减重新补写,最后也只能做到差强人意。有的实在没法,像《易经》中的句子: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殷远思来想去,最后把它作为了序言用语。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最后几句能显示他自信与幽默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日:“何陋之有?”殷远只能借用主星的历史名人加以替代,这种情况这《爱莲说》《醉翁亭记》等篇章中都普遍存在,殷远都只好尽力去掩饰。甚至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因为全篇用典,殷远找不出合适的替代物,只能弃之不录。
这天,看着眼前厚厚的书稿,殷远倦怠惆怅的眼神终于透出几许解脱几许激动,默默用手指滑动屏中的书页,一面面写满字体的书页柔顺地划过屏幕,留下一道道丝滑的划痕。殷远心中有了一丝久违的自在感觉。干脆敲动按键将屏内的文字放飞出来,让这些带着他心血和寄托的文字,如音符如旋律在这狭小的空间自由飞翔,既而又围绕着他缓缓旋转,这些文字是如此的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如同星空中的星辰照亮无尽的夜空,浩渺而深邃。殷远索性斜靠在椅背上,仰头眯眼注视着缓缓周旋的文字,原本清瘦的面庞在邋遢胡须的映衬下愈发显得一双益加明亮的眼眸在与空中的文字交相辉映。良久,殷远的脸上绽露出几许慰藉的笑容,刹时这笑容就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