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武的命令下,在天津的船厂开始加班加点的生产这种排水量六百吨的小船。
按照吨位来说,这种小船远远比不上英国那些排水量超过1500吨的二级战列舰。
武器上只有一门75毫米陆军野战炮。
而英国人的二级战列舰却足足有90门火炮。
如果单从纸面数据上来看,这两种船完全没有可比性,因为无论是吨位,还是火炮数量,英国人都是碾压性的优势。
但如果一旦认真的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英国人的风帆战舰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航速比较慢。
正常巡航速度只有5-7节,哪怕顺风顺水,张满帆也就10节上下。
但魏武的蚊炮船,配备了最先进的蒸汽机,只要煤水足够,正常巡航速度就能达到15节。
如果压榨蒸汽机效率,不在乎蒸汽机生命周期的话,可以达到20节。
两者的航速简直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也就导致了,战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蚊式炮艇的手里。
蚊式炮艇想要打就打,不想打英国人的风帆战舰根本就追不上。
另外一方面,英国人的火炮虽然众多,但都是老式的青铜前装火炮,连膛线都没有。
理论射程虽然可以达到一两千米,但到了这个距离,和滑膛枪一样,炮弹能飞到哪里去,只有上帝才知道。
为了保证威力和精度,战舰需要将作战距离拉近到100-200米的距离上。
有时候,甚至是50米。
真正的大炮上刺刀。
但魏武的装配的都是新型的野战炮,虽然并不是全金属定装弹,但都刻了膛线。
可以保证1300米的精准射程。
在巨大的速度和射程优势下,魏武完全可以挑选一个适合蚊式炮艇的战场,利用高速和高射程,将英国人的战船全都送入海底。
这是目前魏武为海军制定的作战纲领。
至于陆军登船作战,主要是为了防止以防万一,碰到极端情况下,需要打接舷战。
正常情况下,通常是用不到的。
步兵上船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忙搬炮弹和给锅炉加煤。
为了保证舰船的作战能力,就需要控制东南沿海的所有港口。
方便舰船随时停靠补充和进行简单修理。
而这就需要魏武将势力向东南延伸,至少要掌控沿海的所有港口。
魏武将目标放在了南方。
此时,太平天国像是一颗钉子一样,横在长江上。
之前,魏武为了养寇自重,故意留下了这么一颗钉子。
现在,是时候拔出这颗钉子的时候了。
“阿提拉。”
魏武将阿提拉叫了进来:“你率领两个骑兵旅,前往小玉兹汗国,如果他们愿意归顺,就给他们一个做富家翁的机会,如果不愿意,就将所有的上层贵族一举铲除,抽调一半的当地人去北海省屯田,条件和之前的一样,每人10亩地,单身的给发个媳妇。”
“剩下的,集中搬迁到城里,我后续会派人去那里建设皮革厂和毛料加工厂,普通人进厂去做工人,少量经验老道的牧民可以聘请到国营牧场,当职业牧马人。”
对于中亚地区,魏武早就有了规划安排。
这里大部分区域其实并不太适合种田,反而比较适合畜牧业。
在魏武的规划里,这里是未来帝国的畜牧业中心,主要的工业也是围绕着皮毛,屠宰,肉制品制作等相关产业展开的。
为了方便生产和管理,所有的土地和草场都将由大型的国有牧场掌控。
多余的人口,要么就地转化为工人,要么拉去北海省种田。
反正西伯利亚大的很,几千万人口扔进去,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整个中亚,魏武都准备走这个模式。
魏武获得土地,他们获得财富和安定的生活。
愿意配合的,大家一起发财,不愿意配合的,直接挂在旗杆上祭天。
如何选择,就看那些人自己决断了。
“阿提拉,这件事我交给你去做,如果成功,鞑靼人将可以获得两个师的编制。”
“未来,我打算组建一个亲卫师,我希望里面能有鞑靼人一个位置。”
魏武对着阿提拉说道。
魏武看着越来越大的疆土,知道未来光靠自己,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是时候让手下的将领去独当一面了。
阿提拉不是他培养的第一个将领,但却是实战经验最多的一个。
从乌兰乌德开始,几乎每场战斗都参加了,还驰骋千里带着鞑靼团扫荡叶尼塞河流域的定居点。
走遍了东西伯利亚的山山水水。
拥有丰富的带兵经验,如果说有谁最接近独当一面的资格,阿提拉绝对在前三之列。
小玉兹汗国这个地方不大也不小,正好给阿提拉练练手。
如果表现可以,魏武打算让阿提拉负责在中亚的事务。
到时候,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甚至阿富汗,都可以交给阿提拉去处理。
“真的?”阿提拉双眼满是精光。
他之所以这么努力作战,所希望的就是凭借勇武,获得魏武的赏识,为鞑靼人争取一片生存空间。
现在,他终于等到了表现自己的舞台。
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放手去做,不要畏手畏脚,一手金钱,一手弯刀,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跟着谁才能有肉吃。”
叮嘱了阿提拉一番,魏武坐着火车返回了关内。
在火车上,魏武打量着沿途的景色。
此时的铁路沿线已经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之前,铁路两旁都是一望无际的旷野和森林。
现在,一个个村庄坐落在铁路沿线周围。
几乎每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小小的站台。
每个星期会有一班慢列车,专门在这些村庄小站停靠,运送一些必需的物资。
只要按照这种规模发展下去整个远东地区,将会成为他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魏武还顺道去了一趟朝鲜半岛。
此时,朝鲜半岛的半数人口已经被魏武迁往了东北和北海省。
一部分鞑靼人和关内的平民被分配了过来。
得益于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投资,釜山附近建设了大量的工厂,从纺织到炼钢一应俱全。
到处都是高大的烟囱。
要是放到以后,可能会被批判不环保。
但是现在,这就是繁华的象征。
看着这林立的烟囱,魏武的嘴角露出了笑容,马上了,等到英国人的舰船一到,这些,就都是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