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认真的研讨,尼古拉二世和手下的将军们得到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借道巴伐利亚去意大利是最佳的选择。
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丘陵遍地,还有阿尔卑斯山脉阻挡,方便防守。
港口众多,造船业发达,方便发展海军。
最重要的是,只要他们抵达意大利后,放弃巴伐利亚,就能让德国挡在前面,充当抵挡新军的屏障。
他们就可以躲在亚平宁半岛休养生息。
如果还是不行,那还可以从亚平宁半岛坐船逃亡非洲去。
自从核心土地丢掉之后,这些将领越发的放飞自我,思路一个比一个开阔。
激进的甚至认为应该直接前往美洲去,那边有大西洋阻隔,他们就不信魏武还能跨越大西洋去追杀他们。
不过,激进派在沙皇的内阁里还是少数派。
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已是欧洲人,要留在文明的欧洲。
跑到非洲和南美实在是太有失身份了。
做好了决策之后,沙皇命令手下的将军把所有的军队都搜罗了出来。
除去原本在东线作战的军队外,还有一部分从西线溃逃下来的士兵。
再加上从波兰强征的青壮年。
如果但算人头数的话,足足有七十多万。
但装备率就没法看了。
很多强征的青壮年甚至连燧发枪都拿不到,只能发一把冷兵器了事。
没有兵器还不是最致命的。
最要命的是,当把人集中起来之后,尼古拉二世发现粮食严重不足。
这个问题其实本来就存在。
基于沙俄糟糕的道路系统,以至于沙俄的后勤系统一直很拉胯。
前线士兵所需的物资几乎就从来没充足过。
核心地盘被人端了,主要粮食产区乌克兰全都丢了。
让原本就不充足的后勤更加雪上加霜。
为了凑够物资,现在都开始在波兰强征了。
现在又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后勤不崩溃才奇怪呢。
库存的粮食已经岌岌可危了。
如果再不解决,整个大军就会陷入缺乏食物的境地。
一想到七十万散兵游勇缺乏粮食会干出什么来,尼古拉二世也不由得有些不寒而栗。
可是,尼古拉二世又拿不出粮食来。
思来想去,尼古拉二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纵兵劫掠。
让部队自已解决伙食问题。
抢到多少就吃多少。
抢的多吃的活,抢的少就吃的少。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把矛盾转移了。
士兵们不会再考虑为什么沙皇还不调拨粮食,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哪座城市富裕,哪里能抢到更多的粮食和战利品。
这么做有一个坏处那就是对于民生破坏极大。
以美国为例,因为内战现在南北双方都打出真火了,直接对支持对方的城市烧杀抢掠。
两年下来,交战区域直接变成了真空地带。
处于交战区的城市几乎都化为了焦土。
如果尼古拉二世放开,那么俄军所过之处能是个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不过,反正所过之处都不是尼古拉二世的核心区。
他连自已的老家都丢了,自然不会对其他人的老家有什么怜悯。
对于他来说,只要能抢到粮食,只要能达到目的,怎么做都无所谓。
打烂了,再换个地方也就是了。
反正也不是他老家,打废了也不心疼。
基于这种心理,沙皇尼古拉二世下达了臭名昭著的自行解决物资命令。
命令所有士兵都不要依赖帝国的供养,要学会自食其力,自已筹措粮食。
各个部队各自为战,自行选择目标。
沙皇除了负责指定主攻方向之外,其他的什么都不管。
得到了尼古拉二世的准许之后,他手下的将军们自然兴奋异常。
他们打仗本来就是为了财富。
魏武将他们的核心领地打下来了,导致他们之中很多人的领地都处于魏武的控制之下。
这些财富自然全都便宜了魏武。
他们几百年积累的财富一朝清空,肯定不愿意。
现在,有了这么一个机会,他们自然要大捞特捞,弥补自已的损失。
那些士兵基本上也都是相同的心理。
作为沙皇的士兵,他们几乎是在鄙视链的最底端。
地位低不说,能拿到的薪水也是相当的低。
干最苦的活,拿最少的钱。
被称作灰色牲口一点都不为过。
现在,沙皇终于允许他们劫掠了,这是他们难得的发财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这一次还不用上交份额。
抢到的都是他们自已的。
这对于这些底层士兵来说,吸引力就不用说了。
在这条命令下,俄军上下都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在将军们的带领下,嗷嗷叫的冲进了巴伐利亚。
巴伐利亚作为德国的一个邦国,还算是比较富裕的。
著名的天鹅堡就是这里最后一任国王修建的。
但是,巴伐利亚再富裕,也不过是一个郡。
根本容纳不下七十多万嗷嗷待哺的沙俄大军。
一个团甚至连一个村子都分不到。
腿脚快的还能抢到一点东西,腿脚慢的连毛都捞不到,只能看着燃烧的废墟干瞪眼。
看着同伴抢的盆满钵满,这些人的眼睛都红了,纷纷鼓动军官继续向南前进。
那些军官也正有此意,于是便带着麾下的军队继续南下。
冲出了巴伐利亚继续向南。
此时的德国与意大利并不接壤,中间还夹杂着一部分奥匈帝国的领土。
就连意大利,国内一部分区域也是由奥匈帝国代管的。
被金钱蒙蔽双眼的沙俄军队哪里管对方是奥匈还是意大利,只要敢挡在前面,上去就是干。
俄军虽然在魏武的新军面前不堪一击,但其战斗力在欧洲还是可以的。
不然,欧洲宪兵和蒸汽压路机这种称号也落不到俄军的头上。
就连拿破仑,瑞典等强国在俄军面前,也纷纷落败。
再加上此时俄军被上了掠夺BUFF,更是勇不可当。
一个个嗷嗷叫的找敌人拼白刃战。
奥匈帝国虽然此时仍然维持着一个帝国的架子,但内部民族派系林立,矛盾丛生。
平时都时不时的有矛盾爆发,更不用说打仗了。
光是国内通行的语言就十几种之多,经常会出现上下级的语言不同,无法沟通的奇葩事。
这种军队面对如狼似虎的俄军是什么下场自不必说。
撞上之后,便是一泻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