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长天万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百十八 领导同志夸民工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黄堰桥在丹金漕河边,是一个不大的小镇,不久前下了些雨,天晴了,地上还有些潮湿,低处还有点积水。 码头两岸停了二三十只木船,有大些的四舱船、三舱船,多数是两舱船,还有更小的䈒河泥船和乌蓬船。独轮车和挑夫的箩筐在岸边排起了长队,都是来运粮的。粮船没到,太阳有点晒,人们站在屋檐下、树下有阴凉的地方休息。 银海的三舱木船三点多到,依次停在码头西边的船尾,他看看码头两岸停的船,又看看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船,觉得自己的船和自己老婆一样很耐看,他满意地笑了笑。 与银海的三舱木船紧挨着的是一艘旧两舱木船,船帮上有五六个油灰补丁。船工三十出头,身体健壮,不戴帽子,人被太阳晒得很黑,掉在河里,就像一条巨大的黑乌鱼。他头发很长,胡子很短,左眼底下有一个黄豆大的肉瘤,穿白色粗布衣服,胳膊和腿上打着补丁。 他说自己叫蒋进一,问银海是哪里人,姓什么,银海说:“皇塘,我也姓蒋。” “五百年前是一家,第一次参加游击队的事吧?” “第一次。”银海点点头问,“要是碰上敌人打枪,你怕不怕?” “不怕!”蒋进一笑呵呵地说,“我属龙,属龙的人胆大。里庄北边有一块坟地,你知道吧?有一个有钱人家陪葬了不少好东西,我和村上两个人去盗墓,天黑漆漆的,我一点也不怕……哈哈哈,人死了,就像灯灭了,没什么可怕……我这个人,什么也不怕,哈哈哈……” 银海眼睛往码头上看着,没有看到荆小艾,那个里庄的本家船工开心自豪地笑完以后,见皇塘本家东张西望找人,便不再说话,转过身,低声哼起歌来: 你是天上一条龙, 我是地下花一丛, 龙不翻身雨不下, 雨不洒花花不红 银海站起身,刚想上岸去找荆小艾,就听得远处传来“砰、砰、砰、砰”柴油机的声音,有人喊:“来了!来了!” 游击队的严队长握着手枪从树林跑出来,后面跟着十几个游击队员,他们冲到码头上,隐藏在船舱和货堆后面,眼睛和枪口对着货船来的方向,就像猫在等着捉老鼠似的。 银海瞪大眼睛,看着黄褐色带子一样的漕河,顺着长长的黄褐色带子,看到了那渐行渐近冒着黑烟的小油轮。 小油轮拖着五条大货船,货船上堆满了装着粮食的麻袋,还有黄帆布遮盖的其他物品。货装得多,船吃水深,船帮只有几寸露在水面上。 油轮舱盖上架着机枪,趴着站着十几个保安队员,每条货船上也有七八个保安队员,他们也端着枪,注视着河面和岸上。 船大船重推力大,平静的水面被它划开,白浪向两岸涌去,冲击着河堤和岸边停泊的船,发出“哗啦啦,哗啦啦”的声响。 “停船!停船!”严队长手持铁皮喇叭,向开过来的油轮喊话。 船没有停下,反而加速前进,轻机枪和步枪的子弹向码头打来。游击队员们立即开枪还击,有的向船上扔手榴弹,手榴弹只有几颗在船上炸响,多数落在水中,激起高高的水花。 游击队员的枪弹没能阻止小油轮前进,它拖着五条大货船,闯过游击队的伏击阵地。队员们端着枪边打边追,他们很着急,一旦货船过了黄堰桥,就离溧阳不远了。到了溧阳,由漕河进太湖,就只能眼看着它逃往上海了。 货船和岸上双方激烈枪战时,银海和民工们都紧张地看着,想帮忙又没有武器,心有余力不足干着急。在小油轮离银海的船不到五十米距离时,那个说不害怕的里庄船工突然害怕了,他拿起一块木板,想搁在船岸之间当跳板人上岸,突然船一晃,他两脚一颤抖,人“扑通”一声掉入水里,他从水里探出头来,不敢上船,狗刨一般游到岸边,爬上岸后,跑向树林,很快不见了人影。 银海到一点不害怕,想着如何对付气势汹汹的小油轮。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定用木船去撞小油轮。小油轮装了不少货,吃水深,船头只高出水面两尺,惯性大,如果撞得巧,能将它撞翻,银海喊瑞英:“你上岸去!” “你想干什么?”瑞英有些惊恐地问。 “叫你上岸去!你耳朵聋啦!”心里着急的银海大声吼着。 瑞英跳上岸,银海用力摇了几下橹,木船就到了河心,稳稳的挡住了油轮前行的水路。 “让开!让开!”油轮上的人声嘶力竭的喊,几发子弹气急败坏地打在船上和水中,发出炒豆爆裂般的声响。银海眼睛紧盯着油轮,摇着无所畏惧的橹顶上去。 在两船相撞的瞬间,油轮的驾驶员胆怯了,忙拨舵转向,船头一偏,结结实实的撞上了木船的船帮。“嘭”的一声巨响,三舱木船被撞了一个大洞,木船猛烈晃动,银海掉入河里。小油轮头被卡在三舱木船中间动不了,就像头卡在栅栏里的野兽。 岸上的游击队员如下山猛虎,奋不顾身跳上油轮和后面五条货船,与敌人展开枪战和肉搏,战斗不到半小时结束了。押运的保安队员多数被打死,少数在船上和水里被俘虏。丹金武工委的同志,指挥民工们往船上、车上和箩筐里装粮食,装满就运走。 银海随船翻入水中,他一个下潜,从船旁边钻出水面,碰上一个跳水逃生的保安队员。那人是个大胡子,个大拳头大,挥拳来打银海。银海身子一缩下到水里,睁眼看到那人踩水的双脚,双手抓住他一条腿往水下拉,开始那人还有力气使劲蹬,喝了几口水便老实了。银海揪住他的头发,一手握住他的脖子,时间不长,手一松,那人喘不上气,沉下去见龙王了。 银海从水里上来,坐在青石板上喘气。瑞英赶紧过来,递上毛巾,让他擦去头上身上的水。银海看着飘在水里撞散了架的三舱船,既心疼又为它骄傲,就像将军看着砍断的军刀和战死沙场的战马一样。 荆小艾看见银海撞船的经过,当时是又紧张又激动,看见油轮被撞停,她兴奋地大喊:“银海好样的!” 他领着丹金工委张书记和游击队严队长来看银海,张书记紧握银海的手激动地说:“今天敌人的货船出来早了,民兵没赶到,要不是你把船撞停,就让他们跑了,你立大功了!” 银海有些抱歉地说:“叫我来拉粮食,我一点也没拉。” “你比拉粮食起的作用更大。”严队长夸奖说。 荆小艾介绍说:“他本来今天是去吕城拉货的,把那边推了,来帮我们的。” 张书记伸出拇指表扬说:“真是有觉悟的好同志,应该记功。” 银海不好意思的说:“在丁桥北边岔河口,我也犹豫了好一会儿,差点去吕城拉货了,这事不要记功。” 张书记笑着说:“大道多歧,犹豫难免。” 荆小艾说:“老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蒋银海是一船当道,油轮莫开。”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张书记的笑容和几个人的夸奖,让银海觉得亲切高兴,他微笑不离唇边,心里像喝了美酒一样热烘烘的舒服,他有点不好意思了,两颊泛起红晕,激动地说:“别取笑我了,我去帮助装粮。” 严队长说:“对!快点卸货,赶快运走,丹阳守军追过来就麻烦了。” 张书记大声命令:“大家快一点,越快越好!” 夕阳西下时,码头上、河岸上人已不多,地上有一些散落的大米和麦粒,有些鸟雀在啄食。丹金漕河里,只剩下小油轮和五条空空的大货船,船上装的10万斤粮食和其他物资都已运走。 油轮前是撞了个大窟窿沉在水里的木船,那是银海用两亩地换来的船,现在地没了船也没了。银海夫妻二人陪它坐了有半个小时,银海想,这船是没法摇回家了,也没法修了,只能扔下了。走出去一百多米,银海又回来看了一会儿,才抹着眼泪离开,就像与死去的亲人恋恋不舍地告别。 黄昏把世界拢在神秘的怀抱中,太阳沉落了,这平常而又惊心动魄的一天转瞬即逝,晚霞把最后一抹余晖撒在田野里,撒在回家的路上,撒在人们那被暴风巨浪颠簸的心上。银海想,百万解放军马上要渡江作战,渡江的也是成千上万只木船,其中也有像他家这样的小木船,如果他的小木船没撞坏,他还能去长江上为解放军渡江出把力。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小木船上,身披灿烂的光辉,穿着太阳般火红的衣服,在浩浩荡荡的长江上飞来飞去。 1949年4月20日深夜,当天的日历还没撕下,解放军百万大军已开始横渡长江了。 4月22日凌晨,解放军20军在攻占扬中后,马不停蹄向丹阳挺进,县长王公常见国民党大势已去,下令将王书荣等9名革命同志用棉花塞嘴,押至新北门外活埋。下午,他命令用50余只船,装运剩余的2000石大米及其他物资,带着保安团及自卫队1000余人南逃,在金坛溧阳交界处被解放军抓获。银海没了船,借了一辆独轮车,参加了运粮工作,他推车,妻子瑞英低着头在前拉车。麻绳一丈多长,一头系在车头,一头在瑞英手中,她背对着车,双手在胸前抓住压在肩膀上的麻绳往前走,就像在河边拉纤一般。 4月23日,解放军攻占南京。 两天后,陈司令等人健步走入总统府,在空阔的长廊内,陈司令激动地喊道:“蒋大总统,被你悬赏十万大洋的陈某人回来了。” 其他人会心地笑了,面对蒋介石的那把旧椅子,几个人谁也不坐,相互谦让后,陈司令落座,并即兴赋诗道: 旌旗南指大江边, 不尽洪流涌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 万方争颂换人间。 围观的几个人异口同声道:“好诗!好诗!” 5月3日,陈司令等人率总前委机关到丹阳,部署解放上海战役。 5月22日,陈司令在丹阳大旅社接见起义部队领导和为渡江战役作出贡献的干部群众代表,荆小艾和银海也去了。接见时,银海盯着大名鼎鼎的陈司令看,觉得他眼睛大嗓门亮,虽然是大官,但没有架子,和大家说说笑笑,夸为渡江战役作出贡献的民工,夸不辞劳苦为解放军提供各种物资的丹金武地区的民工。 散了会,银海回到旅社的房间,站在窗户前,看窗外美丽景色。远处的茅山山峰给青天画出一道亮蓝色的优美曲线,座座山峰插入云端。有人敲门,银海转头一看,是荆小艾和一个不认识的青年军官。荆小艾对双方作了介绍,接着说:“银海,蒋书廷团长和你是一家,详细情况还是蒋团长自己说吧。” “请坐,吃点茶。”银海热情地让着,拎起竹壳热水瓶,拿开杯子盖沏茶,热气带出茶香。 “回到故乡,觉得花特别香,天地草木格外亲切。”蒋书廷有些激动地说。 银海笑着说:“吃点茶,这茶也特别香。” 银海看蒋书廷,30多岁的样子,中等身材,身穿土黄色解放军军装,心情很好,面带微笑。 蒋书廷坐下后,手摸着温热的茶杯,操着苏北口音的普通话说:“我祖上蒋春东是皇塘人,太平军攻打丹阳时,蒋春东战死,儿子丹生随母亲过江,去了苏北……” 《长天万里》全书到此结束 【作者题外话】:《长天万里》到此结束,衷心感谢付出百日辛劳的编辑朋友,衷心感谢耐心阅读的读者朋友,谢谢你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