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试在大虞科贡抡才中,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每三年举行一次,各道所辖府县的学子,凡是通过府试者均可参加,除却一些特殊原因所致,大虞十六道皆如期开科,每次道试的召开,对大虞十六道学子而言,都是一次决定命运的关键较量!!
对于那些年轻学子来讲,一次没有考过道试,尚可待三年后再战,毕竟年轻就是最大的本钱。
可对那些年过而立、屡试不第的来讲,这心态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在各道所开道试前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
有意气风发者。
有沉默寡言者。
有麻木迟钝者。
有神经兮兮者。
这能见到的太多了。
人与人是不同的,有的生来富贵,有的出身寒微,当然最多的是介于两者间的,这也就使每个人的是不同的。
之所以道试是一道坎,因为在这一层次高中,还有科贡,唯有在此脱颖而出,方能彻底改变命运。
而从正统四年起,科贡就变了性质,在原有的一场考试下,形成了会试、殿试两场考试了。
能在殿试中脱颖而出的,会被授予新科进士称谓,在通过金殿传胪、新科游城后,便有了天子门生的殊荣,这不知叫多少学子神往。
可与之相对的,也在民间又另一种声音。
这的确是增加了抡才的含金量,使得中枢能够遴选出一批良才,但这也增加了考试的难度。
毕竟按先前的,只要通过科贡就跻身仕途了,可现在呢,通过了会试,还要进行殿试,这意味着多了一重淘汰的风险。
尽管说在正统四年后,中枢一些有司允许通过会试,却没有中榜殿试的学子,可以在通过考试后,入职所在底层官吏,可有殿试高中后的种种光辉,使得这条路显得黯淡许多。
世人眼中只见状元、榜眼、探花郎,还有被概括的新科进士,谁又记得落第的会试学子?
故而在这次的道试召开前,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一些舆情。
“这场雨下的不是时候啊。”
京畿道刺史府。
窗外雨声淅沥,檐水如泪垂落,刺史宋纪眉头微蹙,看着窗外的雨势,轻叹一声道:“要是持续几日,等到道试召开,大批学子进贡院参考,难免会出现染伤寒者,万一出现了时疫就不好了。”
“是啊。”
张洪听闻此言,表情带有凝重,“此事必须防范于未然,如果京畿道试出现状况,必对朝野产生极大影响,甚至是震动!!”
宋纪点点头没有说话。
这次所召道试跟以往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中枢格局大变,今上权势稳固,地方生有敬畏,对外杀敌扬威下,正统六年的这次道试,注定将被赋予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不仅是一场选拔人才的考试,更是一次彰显朝廷威仪、凝聚天下士心的关键之举。
最直观的存在,是这次道试的考题是由中枢亲定的,而非沿用旧例拟定,且十六道主副考官及主要官员皆是由御前钦定的,关键是各道由于举办时间不同,故而负责押送考题的是由禁军、锦衣、礼部等有司抽调人手联合押运,考题密封完整,直至道试正式开始,由所在主副考官启封,以此确保万无一失。
当然知晓这些的,仅限于中枢部分有司。
再说这次道试本身,参加学子的规模相较往届增幅很多,这是有原因的,一个是今上强势崛起下,横扫了自克继大统以来的种种质疑、担忧、抨击等,一个是对外征伐北虏所取傲人战绩,对天下带来的震动及震撼,一个是自正统三年以来,今上持续对吏治整顿,揪出一批批贪官污吏、奸佞败类……种种因素推动下,使凡有资格参加道试的学子,几乎全都参加了所在道的考试。
这一个是中枢层面的,一个是地方层面的,前者表明了坚定抡才的决心,以确保选拔之公允与权威,后者反映了天下对朝廷的归属,愿意通过这样的选拔跻身仕途,来叫这个天下越来越好。
可这只是表象,如果天下事,都能像表象那般清明,便不会有那般多不好出现,这就不得不提表象下藏着的种种了。“各地举办的文会、诗会看似热闹,实则却暗藏众多算计与试探。”张洪眉头微蹙,看向宋纪说道。
“宋大人,无论怎样京畿道这次考试,务必要圆满落下帷幕,不能有丝毫让人诟病之处。”
“不然一旦被别有用心之辈利用,不止中枢及京畿会起风波,还会使其他各道出现状况。”
宋纪微微颔首,目光沉静,“大人所虑极是。京畿为天下要冲,其风向所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何况今上对此次道试寄望甚深。”
“如若此处稍有差池,必成燎原之始,被别有用心之徒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如今京畿道各地学子云集,背后牵连甚广,仅是今下掌握的情况,就有不少学子跟虞都,京畿,甚至别地诸群体有紧密联系。”
“即便考题没有外泄风险,然人心难测,尤其是那些借着文会、诗会等名混淆是非,探听风向之人,须严加留意。”
二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出一丝警觉。
一场牵扯众多的博弈已悄然铺展开。
有些事是不会消停的。
“后日,宋大人就要与本官一道进贡院了,直到道试结束方能出来。”张洪露出些许犹豫,对宋纪的语气也有不同,“道衙这边,道城内外,还有……”
“放心吧,宋某皆已安排妥当。”
不等张洪把话讲完,宋纪便开口道:“在此期间自会有人负责好对应事宜的。”
“如此就好。”
见宋纪如此,张洪便不再多言,只轻轻点头。
说起来,在这个时候他与宋纪都应前去贡院,以等此次道试召开,但在此之前,发生的事太多,以至二人没有随其他官员一起。
这也就是此次京畿道考题,乃是由中枢亲定的,且由禁军、锦衣、礼部等有司抽调人手联合监察,不然张洪断不敢这样做。
别的不说,只一个考题泄露,一旦引发科场舞弊之事,那他的仕途就跟着终结了,甚至闹不好,这个耻辱会背负一生。
"林凡……"
而在张洪思绪万千之际,宋纪心头同样如此,一个个人名在他心底涌出,这使宋纪的心情很是不好。
本以为在京畿道刺史的位置久了,对于京畿道的种种已了如指掌,可近来诸多异动却显露出他掌控之外的暗流。
别的不说。
单单是在一些文会诗会等场合,有一些人提及了科贡,提及了会试殿试,继而引起了不小的争辩,这就让宋纪心中隐隐感到不安。
因为他看出这背后的算计。
那些看似即兴的辩论,实则步步为营,暗藏引导,意在挑起舆情风向,继而指向今上钦定的两试,其用心之深,实为动摇国本。
宋纪眸光微冷。
针对这样的状况,他也顺势做了布局,他倒是要看看,待他离开道衙,前去贡院,到底会有哪些风波起来!!
官场就是这样,有太多的处心积虑是藏在暗处的,如果你不能适应,警惕性不够高的话,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被卷进风暴之中,而这带来的后果一向是不好的,唯有少数方能实现绝地反击!!
更何况,今上对此次道试寄望甚深,意在选拔真正堪用之才,若有人趁机搅乱局面,不仅坏的是科举清誉,更是直接挑战天子权威,这所带来的罪责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