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皇宫内外已是一片庄严肃穆,大朝会的钟声悠扬响起,回荡在紫禁城的上空。群臣身着朝服,按品级有序地排列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两侧,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今日朝会的期待与忐忑。
然而,在这群星荟萃的朝堂之上,林一飞却因官职尚低,未能获得亲临现场的资格,只能在家中静候消息。他站在书房窗前,望着远处皇宫的方向,心中既有对即将揭晓结果的期待,也有一丝未能亲自参与其中的遗憾。
朝堂之上,气氛比昨日更为凝重。秦桧身着紫袍,手持玉笏,缓步上前,再次将恩平郡王赵琮勾结外敌、背叛家国的罪行,以及昨日所查明的同党名单,一一向赵构禀报。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众臣的心头。
赵构端坐在龙椅上,面容冷峻,目光如炬。他静静地听完秦桧的陈述,沉默了片刻后,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恩平郡王赵琮,身为皇族,却行此不义之事,实乃大宋之耻!朕决定,即日起将其贬为庶民,永生不得踏出府邸半步,以示惩戒。其余涉案官员,一律革职贬黜,流放边疆,永不录用!”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有的臣子面露震惊,有的则暗自庆幸自己未曾卷入其中。而更多的,则是对赵构果断决策的敬佩与敬畏。
随着赵构那威严而不可动摇的判决落下,朝堂之上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静得只能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赵琮,这位昔日的恩平郡王,此刻脸色苍白如纸,双腿颤抖得几乎无法支撑身体,却依然强撑着跪在金銮殿下,双眼圆睁,满是不甘与绝望。他试图张口辩解,却发现自己的声音微弱得几乎被周围的喧嚣淹没,只能无力地重复着:“冤枉啊,陛下!臣冤枉啊!”
许之恒,鸿胪寺卿,一个在外交场上游刃有余的人物,此刻也失去了往日的从容。他跪在赵琮身旁,额头紧贴着冰冷的地面,汗水混合着尘土,湿透了衣襟。他同样在喊着冤枉,但声音中却多了几分恐惧与绝望,仿佛已经预见了自己即将面临的悲惨命运。
其他涉案官员,无论是枢密院知事刘振,还是户部副侍郎李怀远、兵部郎中张元等人,无不颤抖着身躯,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口中不断重复着“臣冤枉,臣冤枉”,却再也无法挽回即将失去的一切。
就在这时,秦桧适时地举起手中的一卷卷证据——那些由村口直男提供的协议书,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他们与外敌勾结的种种罪证。这些铁证如山,让本就摇摇欲坠的辩解显得更加苍白无力。赵构见状,更是怒不可遏,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喝道:“证据确凿,尔等还敢狡辩?来人,将这些叛国贼子拖出去,按律严惩!”
正当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到极点,赵眘缓缓从群臣之中出班,他的步伐坚定而沉稳,每一步都似乎在向众人宣告着他的决心。他站定后,目光扫过那些跪在地上、面容绝望的官员们,最终落在赵构身上,语气中带着一丝恳切与坚决:“父皇,儿臣斗胆,有话要说。”
赵构眉头微皱,望向赵眘,心中虽有不满其在此刻打断自己,但念及赵眘平日的稳重与智谋,还是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赵眘深吸一口气,声音清晰而有力:“父皇,儿臣深知恩平郡王赵琮之罪不可赦,许之恒与刘振二人亦难辞其咎,但其余涉事官员,或有苦衷,或为一时糊涂,若全数严惩,恐失我朝"仁政"之本。儿臣恳请父皇,念在他们曾为朝廷效力的份上,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让其中罪不至死者,戴罪立功,以赎前愆;罪重者,则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如此,既可彰显父皇圣明,又可收拢人心,实乃两全其美之策。”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哗然。许多官员抬头望向赵眘,眼中既有惊讶也有感激,更有不少人心生敬佩,认为赵眘乃真正的贤王,能在关键时刻为同僚求情,实属难得。
赵构闻言,面色更加阴沉,他怒视着赵眘,声音中带着几分怒意:“眘儿,你可知你在说什么?国法无情,岂能因你一人之仁而有所偏颇?你这是在质疑朕的决策吗?”
赵眘连忙跪倒在地,语气更加诚恳:“儿臣不敢质疑父皇决策,只是恳请父皇三思。儿臣以为,治国之道,在于宽猛相济,恩威并施。若一味严惩,恐失民心;若全然宽恕,又恐放纵。儿臣愿以身家性命担保,所保之人,必能痛改前非,为大宋江山鞠躬尽瘁。”
赵构看着跪在地上的赵眘,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深知赵眘的用心良苦,也明白此刻的朝堂需要这样的声音来缓和紧张的气氛。最终,他叹了口气,缓缓说道:“罢了,念在你一片忠心的份上,朕就依你所言。除赵琮、许之恒、刘振三人外,其余涉案官员,若认罪态度诚恳,可暂贬官三级,以观后效。若再有异心,定当严惩不贷!”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松了一口气的声音。那些原本以为自己将难逃一死的官员们,此刻纷纷磕头谢恩,感激涕零。而赵眘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这一举动,不仅救下了许多人,更在朝堂上树立了自己仁德贤明的形象。
此时,朝臣们开始纷纷议论起来,对赵眘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他们纷纷表示,赵眘乃是大宋未来的希望,有他这样的贤王在,大宋的江山定能稳固如初,繁荣昌盛。而赵构看着这一切,心中也不免对赵眘多了几分认可与期待。
随着朝堂之上对叛国案的处置尘埃落定,赵构的目光转而投向了那些因空缺而亟待填补的重要职位。他环视四周,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威严与期许:“诸位爱卿,今日之事,虽令人痛心疾首,但亦是朝中人事更迭之机。恩平郡王赵琮及其党羽既已伏法,其所遗职位,自当择贤而任。诸位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下来,众臣面面相觑,皆知此乃关键时刻,推荐人选需谨慎行事。正当众人犹豫不决之时,赵眘再次挺身而出,他的声音在静默中显得格外清晰:“父皇,儿臣斗胆举荐鸿胪寺少卿林一飞为枢密院知事。”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又是一片哗然。林一飞,这个名字虽不为所有人熟知,但他在处理此次案件中的勤勉与公正却是有目共睹。众人不禁纷纷侧目,心中暗自揣测赵眘此举的深意。
秦桧此刻也显得有些意外,但他很快便恢复了平静。他和林一飞的关系虽不能公之于众,但这份血脉相连的情感让他无法对林一飞的晋升说“不”。于是,他微微摇头,以示并无异议,并恭敬地回禀赵构:“陛下圣明,林一飞在此案中确实表现突出,臣以为其才德兼备,堪当大任。然最终决定,还请陛下圣裁。”
赵构闻言,目光深邃地看了赵眘一眼,似乎看透了他心中的盘算。他深知赵眘此举不仅是为了提拔人才,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为未来铺路。但赵构也欣赏赵眘的远见与胆识,以及他对林一飞能力的认可。
“眘儿所荐,必有其过人之处。”赵构缓缓说道,语气中透露出对赵眘的信任与认可,“林一飞此次案件中恪尽职守,查案有功,实乃我朝之幸。今既得眘儿举荐,朕便准你所请,平级调任枢密院知事,望日后能继续勤勉尽责,不负朕望。”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响起了一阵圣上英明颂赞之声,而赵眘则在一旁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林一飞进入枢密院无形中增强了自己的影响力与威望。在赵构的心中,他无疑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距离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又近了几分。
秦桧站在朝堂的一侧,目光虽未直接投向赵眘,但心中却如潮水般翻涌着复杂的情绪。他深知,林一飞的晋升不仅仅是赵眘个人眼光的体现,更是他秦家血脉在朝中悄然绽放的一缕光芒。尽管出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公开承认与林一飞的血缘关系,但那份深藏心底的骄傲与喜悦,却如同春日里悄然绽放的花朵,无声却绚烂。
他能在朝堂上崭露头角,获得如此重要的职位,实乃秦家之幸,也是对他多年期望的最好回应。
秦桧的嘴角不经意间勾起一抹淡笑,那是对林一飞成长的欣慰,也是对大宋朝堂未来可能因这股新生力量而更加清明的期待。他深知,权力斗争的漩涡中,能够保持本心、勇于担当的官员少之又少,而林一飞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冲昏秦桧的头脑。他深知,朝堂之上风云变幻,今日之晋升,亦可能是明日之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