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南宋小地主之我爹是秦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五十六章 胸无大志
保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列表
见众人听的认真,胡铨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又徐徐说道:“二是暗中联络那些对殿下有好感或中立的大臣,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殿下既然要与秦桧见面,那么如果他接收了殿下日后封王的提议,则必不会在此事上与殿下一争长短甚至是支持殿下做主考。” 赵眘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看向胡铨,眼中满是感激与赞赏:“胡大人此言,真是让本王受益匪浅。本王定当全力以赴,争取今年的科举大考主考官一职,为将来的北伐大业、为大宋的未来,选拔更多的栋梁之才。” 胡铨见赵眘意动,便进一步细述起朝廷的科举制度来,他的声音沉稳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将众人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学术殿堂。 “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便是我朝选拔人才之重要途径。它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乡试乃地方选拔,中选者称为举人;省试则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中选者称为贡士,此即会试;而殿试,则是由天子亲自主持,对会试中选者进行最后的考核,中选者方为进士。进士之中,又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胡铨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会试的主考官,历来由朝中重臣或皇帝亲信担任,其职责之重,不言而喻。他们不仅要负责出题、阅卷,更要从众多考生中挑选出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才,为国家所用。因此,会试主考官的人选,往往关乎国家未来栋梁之选,更隐含着朝堂势力的重新洗牌。” 说到这里,胡铨的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他看向赵眘,继续说道:“殿下若能在会试中担任主考官,那么无论是中举的文臣还是武将,都将视殿下为座师,自然而然地成为殿下的门生与支持者。这样一来,殿下的势力无疑将得到极大的增强。而武举方面,虽然历来不如文举受重视,但若能借此机会,选拔出一些有勇有谋的武将,对于北伐大业来说,同样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赵眘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显然被胡铨的话所打动。他深知,科举考试对于士人来说,是步入仕途、实现抱负的敲门砖,而主考官则是他们心中的指路明灯。若能借此机会,将这些未来的精英纳入自己的麾下,对于他争夺皇位、稳固政权来说,无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那么,胡大人,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争取到这个会试主考官的职位呢?”赵眘问道。 胡铨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殿下勿忧,此事虽难,但并非无计可施。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殿下在朝中的声望与影响力,让朝臣们看到殿下的能力与智慧;二是暗中联络那些对殿下有好感或中立的大臣,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如果秦桧答应殿下退居幕后的提议,那么他在此事上便不会与殿下一争长短,甚至可能会支持殿下担任主考。毕竟,他若真的想要退居幕后,便需要为自己和家族铺好后路,而支持殿下,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说到这里,胡铨看向林一飞,继续说道:“至于武举,若是得到秦桧的支持让他担任主考,那么副主考的人选,林大人便是一个极佳的选择。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又深得殿下信任,由他担任副主考,可以确保武举的公正与公平。” 赵眘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看向胡铨和林一飞,眼中满是感激与赞赏:“胡卿所言极是。本王定当全力以赴,争取今年的会试主考官一职,为将来的北伐大业、为大宋的未来,选拔更多的栋梁之才。同时,本王也会加强与朝中大臣的联络,争取他们的支持,共同对抗秦桧的势力。”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这是一场关乎大宋未来的较量,每一步都需要谨慎行事。而有了赵眘的坚定决心和众人的智慧与努力,他们相信,大宋的辉煌必将重现。 一听赵眘居然有意让自己担任武举的副主考,林一飞的脸色瞬间变得复杂起来,眉头紧锁,眼中满是疑惑与不安。他对于武艺却是一窍不通,来来回回就是每天早上强身健体练的那三下刀法,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我一个文官,如何能担此重任?” 胡铨见状,嘴角勾起一抹微笑,似乎早已料到林一飞会有此反应。他轻轻拍了拍林一飞的肩膀,以示安抚,而赵眘也投去了鼓励的目光。 这时,张浚在一旁看出了林一飞的忧虑,不由得笑出声来。他走到林一飞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林大人啊,你这可是多虑了。主考、副主考嘛,主要就是坐在那里,威严地审视全局,至于具体的考核事宜,自有朝廷选拔的武官们去操心。你只需用你的慧眼去挑选那些有真才实学的武将便是了,哪里用得着你亲自上阵比划呢?” 张浚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瞬间吹散了林一飞心头的阴霾。他恍然大悟,原来这武举的副主考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需要精通武艺,而是更注重于对人才的识别和选拔。想到这里,林一飞不禁松了一口气,脸上也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原来如此,一飞真是多虑了。”林一飞拱手向张浚致谢,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他看向赵眘和胡铨,心中的疑虑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信心和决心。 赵眘看着眼前的胡铨、林一飞与张浚,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欣慰。他深知,自己之所以选择这三人作为亲信,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与忠诚,更在于他们都是文官出身,对武艺一窍不通。这样的特质,在赵眘心中,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 他默默在心里盘算着,若是自己将来真的登上了皇位,这些文官即便做到了再高的官职,也绝不可能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毕竟,他们没有武将那般过人的武艺与威望,无法像韩世忠那样的英雄豪杰一样,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从而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想到韩世忠,赵眘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波澜。那样的武将,拥有强大的实力与威望,一旦心生异念,便可能对自己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而眼前的这三位文官,他们虽无武艺,却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治国才能,这正是赵眘所需要的。 他轻轻拍了拍手,将众人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眼前。赵眘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信任,他说道:“有了你们三位的鼎力相助,本王对争夺会试主考官一职充满了信心。我们不仅要为北伐大业选拔栋梁之才,更要为大宋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胡铨、林一飞与张浚闻言,纷纷拱手表示愿意誓死效忠。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赵眘的信任与期望,更是大宋的未来与希望。在这一刻,他们三人仿佛凝聚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准备在即将到来的朝堂较量中,为赵眘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普安郡王赵眘望着眼前这三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与豪情。他站起身来,缓缓踱步至三人面前,目光中闪烁着坚定与期许。 “胡卿、林卿、张卿,本王深知,这一路走来,若非有你们鼎力相助,本王也难以有今日之成就。本王在此立下誓言,只要本王能登上那九五之尊的宝座,定要让你们三位位极人臣,共享荣华富贵!”赵眘的话语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重重地落在三人的心头。 胡铨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与感激。他深知,自己虽出身贫寒,但凭借着一腔热血与过人的才智,终于得到了赵眘的赏识与重用。此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仕途的一片光明,不禁心潮澎湃,拱手道:“殿下放心,微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殿下的大业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张浚亦是满腔热血,他站起身来,拱手高声道:“微臣也愿为殿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只要殿下一声令下,微臣定当身先士卒,为殿下扫平一切障碍!” 然而,当轮到林一飞时,他却并未像胡铨与张浚那般慷慨激昂。他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光芒,缓缓说道:“殿下厚爱,微臣感激不尽。然而,微臣心中却有一个更为朴实的愿望。若是有朝一日,微臣能辅佐殿下一雪靖康之耻,让大宋国泰民安,微臣便想带着家眷,回到那福州老家,安享余生。那里,有微臣儿时的记忆,有微臣的根与魂。微臣只想在余生中,守着那片故土,与家人共度天伦之乐。” 林一飞的话语一出,张浚与胡铨不禁相视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嗤笑。他们觉得,林一飞此言太过小家子气,缺乏大志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