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眘听后,眉头紧锁,他深知韩世忠所言非虚。秦桧的势力在朝中根深蒂固,想要拔除绝非易事。他看向韩世忠,希望他能给出解决之道。
韩世忠见状,继续说道:“对于这些人,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需慢慢谋划。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监视,掌握他们的动向;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逐步将他们替换掉。同时,还要加强与朝中其他忠诚大臣的联络,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对抗秦桧的势力。”
赵眘听后,连连点头,觉得韩世忠所言极是。他说道:“韩将军所言极是,本王定当铭记在心。只是这替换之事,还需谨慎行事,以免打草惊蛇。”
韩世忠微微一笑,说道:“殿下放心,本将自有分寸。只是这替换之事,还需时日,不能操之过急。在此期间,殿下还需加强自身的实力,提高警惕,以防万一。”
赵眘闻言,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要想实施自己的政令,就必须先稳固后方。而稳固后方,除了要加强军事力量外,还要加强政治力量,削弱秦桧的势力。想到这里,他看向韩世忠,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韩将军,本王定当全力支持你的计划。同时,本王也会加强自身的实力,提高警惕,确保都城杭州的安稳。”
韩世忠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他深知,赵眘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只要能够得到他的支持,北伐大业定能成功。他站起身来,恭敬地行礼道:“殿下英明,本将定当竭尽全力,助殿下成就北伐大业。”
众人见状,也纷纷站起身来,向赵眘行礼。赵眘看着众人坚定的目光,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只要有这些忠诚的大臣和将领的支持,北伐大业定能成功,大宋的辉煌也必将重现。
韩世忠在众人坚定的目光中缓缓站起身,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今日之谈,已让我看到了大宋未来的希望。然而老臣不宜久留,这便告辞了。”
赵眘闻言,连忙上前几步,挽留道:“韩将军何不再多留片刻,让本王略尽地主之谊?”
韩世忠微笑着摇了摇头,目光转向了林一飞:“林大人,都城杭州与皇宫的防务调动,事关重大。本将还需与你详谈。你身为枢密院知事,责任重大,望你能尽心尽力。”
林一飞闻言,心中一凛,连忙躬身行礼道:“将军放心,在下定当竭尽全力,确保都城与皇宫的安全。”
韩世忠点了点头,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递给林一飞:“这里面是我旧将的名单,以及他们在皇城中的分布情况。你需小心保管,找个合适的机会,我们详谈。”
林一飞双手接过密信,神色肃穆:“在下定不负将军所托。”
赵眘等人见状,心中大喜。他们深知,有了韩世忠的支持和林一飞的智慧,都城杭州与皇宫的安全便有了保障。赵眘再次向韩世忠表达了感激之情:“韩将军如此深谋远虑,本王感激不尽。待成功之日,本王定叫将军位极人臣!”
韩世忠微微一笑,拱手行礼道:“殿下言重了。为朝廷尽忠,乃我辈之本分。老臣先行告退,期待与殿下和林大人再次共商大计。”
说完,韩世忠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王府,身影渐渐消失在晨光之中。
韩世忠离开后,众人纷纷回返普安郡王府中,气氛依旧带着几分激动与紧张。
林一飞紧握着手中的密信,步伐略显急促,心中既感责任重大,又带着一丝忐忑。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封信,更是韩世忠将军对北伐大业的信任与期望。
步入王府正厅,林一飞停下脚步,深吸一口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然后缓缓走向赵眘。他双手恭敬地将密信呈上,同时躬身告罪:“郡王殿下,方才韩将军询问北伐之策时,属下一时情急,将史书中记载的前朝北伐策略说了出来,实属无奈之举。属下担心若场上冷场,会让韩将军心生疑虑,故而斗胆言之,还望郡王殿下不要怪罪。”
赵眘闻言,先是微微一愣,随即脸上绽放出爽朗的笑声,笑声中带着几分赞许与欣赏:“哈哈,林大人,你此举真是急中生智,何罪之有?本王倒是觉得,你能在那样紧张的氛围中,迅速从史书中汲取智慧,为北伐出谋划策,实属难得。这不仅展现了你的学识,更体现了你的应变能力。”
说着,赵眘轻轻拍了拍林一飞的肩膀,目光中满是鼓励:“林大人,你无需自责。本王深知,北伐大业需集思广益,你的每一分贡献都至关重要。今日之事,反而让本王看到了你更多的潜力与价值。今后,本王希望你能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为北伐大计添砖加瓦。”
林一飞听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抬头望向赵眘,眼中闪烁着感激与坚定的光芒:“郡王殿下如此宽宏大量,属下感激不尽。属下定当铭记殿下的教诲,更加努力,为大宋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一旁的张浚和胡铨见状,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与鼓励。整个王府正厅内,因这一插曲而变得更加团结与振奋。众人深知,他们的路且长且艰,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话题一转,张浚的眉头微微皱起,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他看向赵眘,缓缓说道:“殿下,虽然我们有韩将军的支持,但想要稳坐皇位,秦桧的态度同样至关重要。他虽势力庞大,但若能争取到他的中立,甚至支持,我们的胜算无疑会大增。”
赵眘闻言,眉头不禁也紧锁起来。他深知,秦桧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影响力不容小觑。要想顺利登基,确实需要妥善处理与他的关系。
林一飞在一旁沉思片刻,开口道:“张大人所言极是,但秦桧此人狡猾多端,想要争取他的支持怕是不易。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给他一些甜头,让他没有理由反对殿下。”
“哦?林大人有何高见?”赵眘闻言,目光顿时变得锐利起来。
林一飞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殿下可以给秦桧封个没有实权的郡王,这个爵位可以世袭。他的身体情况已经非常不好,必然更想的是家族利益,这样一来,他既得到了尊荣,又没有了后顾之忧,或许就会选择保持中立,甚至支持殿下了。”
赵眘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这个提议确实巧妙,既给了秦桧面子,又削弱了他的实际权力,可谓一举两得。然而,他心中仍有疑虑:“但秦桧此人野心勃勃,岂会轻易满足于此?”
张浚闻言,摇了摇头道:“殿下多虑了。秦桧虽然野心勃勃,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处境,再加上早朝时他似乎已有退居幕后之意,如今朝中局势复杂,他若继续与殿下为敌,只会树敌众多。而一旦他失去了朝中的支持,他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因此,给他这个郡王之位,便是对他最好的安抚了。”
赵眘听后,觉得张浚说得有理。他点了点头,目光变得坚定起来:“好!本王就择日亲自去与秦桧谈,争取他的中立,一飞,到时候你陪着本王去,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身的实力,以防万一。”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深知,这是一场关乎大宋未来的较量,每一步都需要谨慎行事。
胡铨见众人议论纷纷,都已有了明确的方向,便适时地插话进来,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带着一丝不容忽视的坚定:“殿下,除了军事与政治上的布局,今年的科举大考亦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环。”
赵眘闻言,目光转向胡铨,示意他继续说下去。胡铨见状,微微欠身,继续说道:“科举大考,乃是国家选拔人才之重要途径,历年来,主考官一职皆由皇帝亲信或朝中重臣担任。此职不仅关乎国家未来栋梁之选,更隐含着朝堂势力的重新洗牌。今年科举,若能由殿下担任主考官,那么无论是中举的文臣还是武将,都将视殿下为座师,自然而然地成为殿下的门生与支持者。这样一来,殿下的势力无疑将得到极大的增强。”
赵眘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显然被胡铨的话所打动。他深知,科举考试对于士人来说,是步入仕途、实现抱负的敲门砖,而主考官则是他们心中的指路明灯。若能借此机会,将这些未来的精英纳入自己的麾下,对于他争夺皇位、稳固政权来说,无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赵眘也深知此事并非易事。科举大考的主考官人选,往往由皇帝或朝中重臣决定,而他目前只是普安郡王,要想争取到这个职位,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胡铨似乎看穿了赵眘的心思,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殿下勿忧,此事虽难,但并非无计可施。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殿下在朝中的声望与影响力,让朝臣们看到殿下的能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