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初升的太阳,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为北伐大业而奋斗,一定能够一雪靖康之耻,重振大宋雄风!”
张浚和胡铨也纷纷站起身来,他们目光坚定,神情激昂,仿佛已经看到了北伐胜利的那一天。
林一飞的心中却泛起了另一番波澜。他深知,北伐之路远比众人所想象的更为艰难。历史上,赵眘主持的北伐以失败告终,那是一场耗尽国力、最终却未能收复失地的悲壮之战。林一飞不禁暗自思量,即便如今有了自己的加入,又是否能改写那既定的命运呢?
他回想起自己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身份,既是秦桧之子,又是赵眘的盟友,这种复杂的身份让他在权力的游戏中步步为营,每一步都需谨慎考量。他深知,北伐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经济、民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而历史上的失败,往往是因为这些因素中的某一项或几项出现了致命的短板。
正当林一飞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中时,下人的传报打断了他的思绪:“殿下,韩世忠将军已到府门前!”
赵眘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他迅速整理了一下衣袍,转身对众人说道:“我们必须以最高的礼遇迎接韩将军,让他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林一飞也回过神来,他深知这次会面的重要性,于是跟随着赵眘等人一同走出会客厅,向着府门的方向迎去。
府门外,晨光中的韩世忠身姿挺拔,他身着一袭战袍,眉宇间透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英气。他的到来,仿佛为这座府邸增添了几分肃杀与庄重。
赵眘快步上前,双手抱拳,恭敬地行礼道:“韩将军能亲临本王府邸,实乃本王之荣幸。请将军务必赏光,与本王及诸位同僚共商国是。”
韩世忠微微点头,他的目光在赵眘、林一飞等人身上扫过,最终停留在林一飞身上,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神色。他似乎对这位年轻而神秘的官员颇有兴趣,但又保持着一份应有的戒备。
林一飞迎上韩世忠的目光,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他知道,这次会面不仅是争取韩世忠支持的关键时刻,也是检验自己政治智慧的绝佳机会。
韩世忠的目光在林一飞身上停留片刻后,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声音洪亮地问道:“听闻最近有位年轻的文官,轻装简从,深入闽北,平息了一场不小的叛乱,可是阁下?”
林一飞闻言,心中微微一惊,随即笑着连声谦虚道:“韩将军过誉了,那都是职责所在,不足挂齿。况且,与韩将军的赫赫战功相比,在下所做的一切简直是微不足道。”
韩世忠哈哈一笑,拍了拍林一飞的肩膀,说道:“年轻人谦虚是好事,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能为朝廷有所作为,已属难得。”
众人寒暄片刻后,便在赵眘的引领下,一同进入了王府。王府内,早已备好了茶宴,只待贵客入座。
待众人落座,赵眘神情肃穆,目光炯炯地看向韩世忠,说道:“韩将军,今日能得您亲临,实乃本王之大幸。本王一直仰慕将军的忠勇与才智,今日特请将军前来,就是希望能得到将军的支持。”
韩世忠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地问道:“殿下此言差矣。支持与否,需看殿下是否有值得我韩某支持之处。请问殿下,对于将来,您有何打算?”
赵眘闻言,心中早已准备好的一番话脱口而出:“本王若得执政,必当励精图治,整顿朝纲,恢复大宋往日之辉煌。本王深知,百姓乃国家之根本,故将致力于减轻赋税,发展农耕,使百姓安居乐业。至于军事,本王亦将加强边防,训练士卒,以备不时之需。”
韩世忠听后,眉头微皱,似乎并不满意赵眘的回答。他沉默片刻,再次开口问道:“殿下所言,皆是治国安邦之策,然对于军事战略,殿下有何具体打算?譬如北伐之事,殿下可有想过如何应对?”
赵眘闻言,心中不禁一紧。他深知,北伐之事关乎国家尊严与民族荣辱,但自己确实未曾深入考虑过具体的军事战略。他看了一眼身旁的林一飞,希望他能代为解答,但林一飞却只是微笑着,并未开口。
赵眘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说道:“北伐之事,本王确实未曾深入考虑过。但本王深知,此乃国家大事,需慎重对待。若得韩将军支持,本王愿与将军共商大计,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北伐战略。”
韩世忠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之色。他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初升的太阳,沉默不语。众人见状,心中皆是一紧,生怕韩世忠就此拂袖而去。
见此情形,林一飞心中明白,若再不拿出些实质性的内容,恐怕难以赢得韩世忠这位名将的支持。他未及请示赵眘,便鼓足勇气,径直对韩世忠说道:“韩将军,关于北伐的战略,虽殿下尚未有详尽规划,但我和殿下曾多次私下商议,也曾探讨过历史上诸多北伐的成败得失。”
林一飞的目光变得深邃,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北伐非是一朝一夕能成,殿下的想法是先稳固江南根据地,确保后方的稳定与补给,随后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策略,先攻取山东、河南等地,切断金人的羽翼,再集中力量,直捣黄龙。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灵活调整战术,同时注重民心所向,广纳贤才,这样才能使得北伐之路成功率更高。”
说到此处,林一飞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继续道:“我们想要贯彻的是"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思路,以及重视后勤、民心、人才的理念,北伐之路漫长且艰险,需有长远眼光,更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方能克敌制胜。”
赵眘在一旁听着,虽对林一飞擅自发言略有惊讶,但更多的是对他所言之内容的认同与期待。他见韩世忠的神色渐渐缓和,心中也稍感宽慰。
韩世忠这才缓缓回过头来,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赞许。他沉声道:“殿下与林大人所言,确属深思熟虑之策。北伐之路虽艰,但有此等远见卓识的团队,实乃我大宋之幸。本将基本上同意你们的想法,认为"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策略颇为可行。同时,重视后勤、民心、人才,更是北伐成功的关键所在。”
赵眘闻言,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暗自佩服林一飞的急智与战略眼光,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化解尴尬,赢得韩世忠的初步认可。同时,他也开始暗自盘算,林一飞此人不仅才思敏捷,更有着超越常人的战略眼光,将来若能在北伐军中担任要职,定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韩将军能如此看重我们的策略,实乃本王之福。”赵眘诚恳地说道,“本王深知,北伐大业需集天下英才而用之。一飞不仅文治有方,更对兵法有着独到的见解。本王有意,在未来北伐之时,让林大人担任北伐军的元帅,统领大军,不知韩将军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惊。林一飞更是没想到赵眘会如此直接地提出让他担任北伐军元帅的建议,心中既感激动又觉责任重大。他连忙站起身来,谦逊地说道:“殿下过誉了。在下虽略通兵法,但元帅一职,责任重大,关乎国家安危。在下自知才疏学浅,恐难以胜任。”
韩世忠却在这时微微一笑,目光中透露出几分欣赏与期待。他说道:“林大人不必过谦。本将观你言行举止,知其非池中之物,再说文官统兵,武将带兵,正合祖制,北伐大业,也正需如你这般有胆有识、才华横溢之人来担当重任。若殿下有意,本将未来愿意全力支持林大人担任北伐军元帅。”
赵眘一听这话,脸上顿时绽放出喜悦之色,他深知韩世忠的表态意味着自己得到了这位军事重臣的坚定支持。他拍了拍手,笑道:“韩将军此言,真是让本王如沐春风。有了将军的鼎力相助,大业定能事半功倍。”
随即,赵眘将话题一转,引到了都城杭州以及皇城统兵的将领上:“说到这北伐,都城杭州的安稳和本王顺利继位同样至关重要。本王虽已暗中部署,但皇城内外,将领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不知韩将军对此有何高见?”
韩世忠闻言,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他刚刚也想到了这件事,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殿下所言极是。杭州城乃国家之心脏,皇城更是重中之重。如今皇城中的将领,大都是本将的旧部,他们忠诚可靠,但近年来,秦桧势力渗透严重,不少低阶武官已被其收买,成为了他的心腹。这些人虽职位不高,但身处要害,一旦有变,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