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桧离开林一飞府邸之前,他从衣襟深处缓缓取出一枚雕刻着精致“秦”字的玉佩,这枚玉佩色泽温润,隐隐透出一股不凡的气息。秦桧将这枚玉佩轻轻系在了小林覃宇的颈间,眼中满是深情与期许:“孩子,这是祖父给你的第一件礼物,亦可能是最后一件,愿你日后能如这枚玉佩一般,温润而坚韧,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希望。”
小林覃宇似乎感受到了这份来自祖父的厚爱,小手紧紧抓着玉佩,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喜悦的光芒,仿佛在与秦桧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交流。秦桧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与幸福,他轻轻拍了拍林一飞的肩膀,低声说道:“好好照顾他们,他们是你的未来,也是你的骄傲。”
说完,秦桧在林一飞等人的目送下,缓缓步出了府邸的大门。他的背影显得有些孤寂,但步伐却异常坚定,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对家族未来的期许与责任。驻足良久,他才依依不舍地转身离去,逐渐消失在林府的视线之中。
回到府中,秦桧的妻子王氏正坐在厅堂中等候。见秦桧归来,她竟一反常态地迎了上去,语气中带着几分关切:“今日去见孙子,感觉如何?”
秦桧闻言,心中不禁微微一怔。他深知王氏平日里对他多有冷嘲热讽,今日这番言语,倒是让他有些意外。他看向王氏,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缓缓说道:“很好,孩子很健康,也很聪明。我秦家,总算有了第三代。”
王氏闻言,脸上竟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其实,我知道你一直对这件事很在意。作为妻子,我自然也希望你能开心。毕竟,有了第三代,至少让秦家在你这一脉没有绝后,也让我以后能见秦家列祖列宗。”
秦桧看着王氏,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从未想过,王氏竟会如此理解他的心情。他轻轻握住王氏的手,低声说道:“谢谢夫人。”
王氏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她知道,虽然秦桧在朝堂上威风八面,但内心深处,他也是一个渴望家庭温暖、渴望子孙绕膝的老人。
晚餐过后,秦桧在侍从的陪同下缓缓步入书房。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照着他那张历经风霜的脸庞,显得格外沉静而深邃。侍从们轻声退下,偌大的书房内只剩下秦桧一人,静得只能听见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
他缓缓走到书桌前坐下,目光落在桌上的一幅画卷上,那画卷中描绘的正是他今日在林一飞府中所见的温馨场景——林覃宇与林覃悦两个小生命在众人的呵护下,笑得纯真无邪。秦桧的指尖轻轻拂过画卷,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既有欣慰,也有无尽的遗憾。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但那份压抑已久的情感却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让他难以自持。突然间,秦桧的双手掩住了面庞,肩膀微微颤抖,竟是第一次在无人之处抽噎了起来。
“一飞啊,我的孙儿啊……”秦桧的声音低沉而哽咽,仿佛是在对空无一人的书房倾诉,“为父多想正式与你们相认,多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绕膝承欢,享受那份天伦之乐。可为了你的将来,为了秦家的将来,我却只能将这份情感深埋心底啊,宇儿…悦儿…你们不要怪祖父啊…”
他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林覃宇那双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紧紧抓着玉佩的小手,那份纯真与喜悦仿佛能穿透一切,直抵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秦桧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但随即又迅速沉了下来,眼中闪过一丝苦涩。
“你们可知道,祖父是多么地想你们,多么地希望你们能健康成长,无忧无虑。”秦桧低声呢喃,仿佛在对着空气中的某个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声,“祖父会尽我所能,为你们的父亲铺就一条光明的道路,过上富贵幸福的生活。”
说到此处,秦桧的眼眶已经湿润,但他却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他深知,自己作为秦家的家主,作为大宋的权臣,身上肩负着太多的责任与使命。
想到这里,秦桧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但同时也更加清晰和坚定。他深知,自己虽然身处权力的巅峰,但这份权力背后是无尽的算计与斗争,是无数人的生死存亡。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凝视着窗外深邃的夜空。月光如水,洒在他的脸上,映照出他眼中那份决绝与无奈。他深知,自己的身体已经是每况愈下,精力也日渐衰退,继续留在朝堂上,不仅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局势,更可能成为林一飞的障碍。
想到这里,秦桧更加坚定了自己要退下来,给普安郡王赵眘**可能的继位或者篡位腾出地方的决心。
随着晨光初破黎明,皇宫的琉璃瓦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辉,早朝的钟声悠悠响起,回荡在宫墙内外。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依次步入金銮殿,气氛庄重而肃穆。秦桧,这位权倾一时的大臣,身着紫色官袍,步伐稳健,却也难掩岁月的痕迹,他的面容更加苍老,眼中闪烁着深思熟虑的光芒。
待众人各就其位,皇帝赵构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视全场,威严中带着几分温和。秦桧适时出列,声音虽略显沙哑,却依旧中气十足:“陛下,微臣秦桧,自蒙陛下隆恩,得以辅佐朝政多年,今身体日渐苍老,精力不济,恐难以继续为陛下分忧,特请告老还乡,以享天年。”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众臣皆惊。秦桧,这位多年来屹立不倒的权臣,竟要主动让出权势的宝座,实乃出乎意料。
赵构听后,眉头微蹙,显然对秦桧的请求感到意外,但随即恢复常态,目光转向一旁的普安郡王赵眘。赵眘大喜,立刻上前一步,声音朗朗:“陛下,秦相国之于我大宋,可谓是劳苦功高,其智慧与胆略,为我朝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虽言告老,但其功绩不可磨灭,臣斗胆请求陛下,加封秦相为魏国公,晋位太师,并赐其在京中养老,以示朝廷对其功绩之肯定,也让天下人知晓陛下对功臣之厚爱。”
赵构闻言,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深知秦桧在朝中的地位与影响,更明白这样的封赏不仅能彰显皇恩浩荡,还能稳定朝局,避免因秦桧离职而引发的动荡。于是,赵构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准奏,即日起,秦桧晋封为魏国公,加太师衔,享尽殊荣,以彰其功。”
朝堂之上,群臣纷纷附和,祝贺之声不绝于耳。然而,无论是不太愿意秦桧退养的赵构还是恨不得他马上滚蛋的赵眘,乃至在场的所有大臣,都完全不知晓秦桧此番决定背后,竟是为了林一飞的未来考量。秦桧的这一举动,实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既是为了保护林一飞一家免受朝堂斗争的波及,也是为了给自己一生的权力之路画上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
秦桧听后,面色平静,内心却五味杂陈。他深知,这一决定不仅是对自己多年仕途的总结,更是对家族未来的布局。他缓缓跪拜,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微臣谢主隆恩,愿陛下龙体康健,我大宋江山永固。”
就在秦桧谢恩之后,朝堂之上的气氛尚未完全平息,另一位重臣张浚步出班列,他的声音清亮而有力,打破了短暂的宁静:“陛下,微臣有奏。眼下即将迎来会试与武举之期,此乃国家选拔人才之大事,望陛下早日钦定会试与武举的主考及副主考人选,以确保考试顺利进行,为国家选拔出栋梁之才。”
赵构闻言,微微点头,目光再次扫视全场,似乎在权衡着合适的人选。然而,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了刚刚请辞的秦桧身上,似乎期待着这位老臣的最后建议:“秦爱卿,虽说你即将告老还乡,但你在朝中多年,对人才选拔颇有见地,依你之见,何人可担此重任?”
秦桧闻言,心中早已有了计较。他缓缓起身,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朝堂的喧嚣,直视着赵构,以及在一旁静候的普安郡王赵眘和张浚:“陛下,微臣虽即将离职,但对国家大事仍心系不已。会试与武举,关乎国家未来,人选自当慎重。微臣斗胆推荐,普安郡王赵眘殿下,才德兼备,威望卓著,可担会试主考之职;而张浚大人,学识渊博,公正无私,可为会试副主考。至于武举,则可另择贤能。”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掀起波澜。众人皆惊,未料秦桧竟会推荐自己的政敌赵眘担任如此重要的职位。赵眘本人也是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意外与惊喜。张浚则面色平静,似乎对秦桧的推荐并不感到意外。.